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董小英:服饰叙事(二)

董小英 跨界经纬 2021-12-03


二、服饰的概念结构




就单从服装——衣服来讲,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有对服装的知识,这是由个人的经历与阅读的知识所构成的。

 

任何一个人,看到一件服装的时候,他都会自然地把它归类——就是在概念结构中找到它相应的节点。概念结构在每个人的心中虽然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应该是这样的:


示意图2-1:服装的概念结构


先不问时代变化,一个人每天不同时段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在一天之中,上班或上学,穿的服装是不一样的,上学的穿校服,上班的穿制服,上朝穿朝服或官服,要运动有运动服,在家休闲有休闲服,睡觉还有睡服或睡裙,洗澡还有浴袍。

 

如果一个人上班,一星期中每一天的衣服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至少里面的内衣需要换洗的。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所以有薄的衣服,也有厚的衣服,穿衣的厚薄随天气而变化。

 

    在人的一生之中,从小到大,不同时期也要穿不同的衣服,婴儿穿的开裆裤,幼儿就不穿了。学龄前、上小学、中学、大学、工作、退休,穿的衣服尺寸、样式都不同。这不但表明人的身份,也表明人的状态。




    每个人的身材、脸型、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气质就不一样,因此,有的衣服这个人穿得好看,另一个人未必穿得好看。所以,什么人适合什么样的服装,就有了导演挑演员的理由。人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衣服就会不同。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态下服装也会不同。低谷时期,倒霉的时期,让你劳改的时期,走麦城的时期,有钱也没有心思穿,鼎盛时期,经济实力强的时期,穿着就会不一样。俗话说,为悦己者容,要去见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对方喜欢自己,所以要打扮一番,如果心灰意冷了就不会梳妆打扮了,蓬头垢面,服装本身表达生活状态,比如有钱啦,没钱啦,也表达心情。

 

从社会的角度讲,服装分为男式服装和女士服装,分为大人、小孩、老人不同年龄档次的尺寸大小不同的样式(服装?),分为休闲服装、制服、戏服或叫“演出服”,民族服装,根据裁剪方式分为中式、西式等等。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职业不同,职业性的制服也不同。

 

对峙的时候,如打球,或打仗,要穿不同的服装,以区别自己人与敌人,自己人与对手。

 

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穿着,葬礼要穿黑色衣服,节庆要穿新衣或色彩鲜艳的衣服,正式的晚宴要穿晚礼服,可能会袒胸露背。

 

衣服好不好看,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审美很难统一原则。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件衣服,不管你喜不喜欢,都立刻可以判断这是件什么样的衣服,说明你的头脑中已经具有衣服的概念结构,有服装叙事的概念。概念结构囊括了所有的可能的衣服。一个人只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享用所有种类的和更多的服装,如果经济状况不好,无冬历夏只有一件衣裳,也就只占概念结构中的一个点,不等于其他的衣服不存在。听说以前陕北的农民,特别是羊倌,只有一件衣服,就是羊皮大衣,冬天的时候毛朝里,夏天的时候毛朝外,倒也冬暖夏凉。由服装的多少,也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从概念结构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时候穿什么衣裳是自然的要求,反过来,穿什么衣裳说明人在什么时期,“时间”是服装的第一叙事。

 

    对于社会来讲,社会是分工合作,并分上下级,也分富裕与贫困,分阶级的,人们有意识地在服装上显示这些差别,“生活、社会状态”就是服装的第二叙事。

 

    这是因为,什么人穿什么衣服——1)指什么民族穿民族服装,尤其是在民族聚集地,2)什么行业穿什么制服:军人、警察、医护人员、空姐、保安、饭店服务员等,到现代才可以混穿,中国人也穿西服,自己民族的对襟袄或叫对襟褂子只在武术表演和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了,所以才可以反推,一般情况下穿什么衣服就是什么人。3)还因为经济实力的问题,衣服的面料、质量是有不同档次的,衣服显示经济实力,是布衣,还是纨绔,意味着是穷人还是有钱人。

 

    服装是身份的象征,不仅仅是说民间的布衣还是纨绔,这种贫富的人为的判断,而且在血缘政治的封建社会是以补子来判断官阶的。

 

    “在中国文化的坐标里,服饰规矩的确立乃安邦定国之道,上古时期的先人已说:‘黄帝、尧、舜垂衣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在封建帝国里,服装甚至是与脑袋同等重要的大事,绝不可等闲视之。从有记载来,服装就不仅是蔽体保暖的实用品,而更是阶级社会里严内外、别亲疏、昭名分、辨贵贱的意识工具,所谓‘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就是这个道理。”[1]

 

    最初人们是用手中拿的玉圭来表明身份的,而且手里拿着东西,在朝上的时候就不会再拿刀剑了,以防行刺,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后来,玉圭被省略了,就把表示身份的任务交给了衣服,皇上在朝堂上看不见玉圭,却能看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就分了等级。然后衣服上面绣的图案表示文武官员的等级。所以,衣服在历史上就起着非常明确的表示身份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员从唐朝就开始以颜色分官阶,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庶人只能衣白布。


唐朝


清朝


    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清代的冠服制度也是中国服装历史上最庞杂,最繁缛的服饰形制。”[2]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天子穿的龙袍是五爪龙,太子穿的太子服则是四爪蟒。

 

    到现代,这种阶级意识被淡化了,混穿的现象就很普遍了,如,大老板穿休闲服,放下身段,就有意无意地表示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以服装部件表示等级,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理念。军人通过领章、肩章等标识军阶等级。红军的军服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因此官兵一律没有军衔。五十年代和现代有军阶,军人佩戴军衔,其意义是:“下级要服从上级”,不管你认不认识这个人,只要他的军衔比你高,就表示他的话你要听,他就是指挥官,他就可以下命令。这就是规则。有时由不同的布料和服装样式相区别,曾经解放军的战士服是两个小兜,排以上的干部服是四个兜。干部的四个兜可以装的东西多一点,有的时候兜里的东西装多了,鼓鼓囊囊的,并不好看(西装下面也有兜,但从不放东西,而把东西放在胸口内侧的口袋里)。还有大衣,士兵是布面的,干部是呢子大衣。民国时期将军会有斗篷,配枪也不一样。可见服装的不同表达的是身份。至于说什么颜色,那就要看每个国家自己的规定了。既要区别于别人,保持自己,又要符合实际的状态。像变色龙一样,有保护色,为这一目的生产的军服就是迷彩服。


民国军装


    对于整个民族及人类来说,服装有其演变、发展史。服装的产生有其发展阶段,因此朝代的服装就成为这个朝代的标志,成为历史记忆。

 

衣料有一个发展过程。可以想象,裘皮衣服是原古时期生存的必需品,恐怕是人类服装的第一种衣料。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服,一方面是人类在模仿动物,另一方面,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狩猎和饲养家畜在农耕之前,有农耕才有棉花、蚕丝等植物性的纺织衣料。

 

从这第一种衣料生发出两个联想链接:1)为什么四大古代文明都在气候温暖的地区?那里有充足的食物和无需为身体保暖发愁,可称为“伊甸园”。因为在没有足够保暖的服装之前,人类无法在冰天雪地里长期生存。动物的皮毛做衣服是保暖护身的好办法。2)在现代,人们已经有了皮毛衣料的替代物,不但有植物性衣料,如棉花,还有一些昆虫性的,如蚕丝,还有动物性的,如羽绒、羊绒,还有人造纤维尼龙、涤纶之类的,完全可以替代皮毛,我们不穿动物皮毛制品,是为了防止滥杀濒危的野生动物,保护物种生存,以免其消失。但是,裘皮仍然是冬季最好的御寒衣料。如果动物保护主义者是为了保护动物不至于灭绝的话,有了人工饲养貂、狐狸以后,不应该再禁止穿貂皮、狐皮大衣了。否则,禁止穿一切皮毛,是一种极端行为,因为如果没有人类的第一种衣料裘皮的话,人类是无法光着身子挨过上万年直到用棉花等植物纤维做衣服的。


裘皮大衣


服装的裁剪方式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裁剪方式也有其叙事,中西服装裁剪方式不同,反映的是社会状况,甚至思想状况。

 

为什么古希腊人喜欢裸体?我觉得一是因为天气热,二是因为运动,第三个原因就是衣服本身的原因,他们的衣服实际上就是布片,布片是被扣在一起的,被绳子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被缝制成真正的合体的衣服,所以他们一旦运动的时候,这些布片就会剥落,露出身体。我在描绘古希腊人的绘画中,从来看不到完整的衣服袖子或者裤腿。他们身上穿的与其说是袍子,不如说是像印度一样的纱丽,实际上身体是用布裹起来的。


图2-4格维德作品

 

我们从画里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服装。最初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能够织布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裁剪还没有达到具有高超技术的水平,服装就是利用已经织出来的布,怎么简便,就怎么做。画中的裙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筒”,上面用几个扣子扣起来,就可以了。裙子里面没有其他衣服,用丝带把它系下来,这样裙子既不会掉下来,也会附在身体上——有型了。透明的纱穿在里面,用另外一种不透明的布系在中段,形成了一种风格,同时又方便了生活。这是一组画,画家不断地画这类人物,然后这个服装样式就会被不断地展示。开始我们只能看到腰间系着带子,不知道是怎么系的,直到我们看到背后这个画面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带子是如何绑在身上的。

 

    从裁剪的角度说,古希腊的衣服是一个大片,裁减很容易。印度的纱丽不用裁剪,就是一条纱在身上裹来裹去。斗篷也是这种简洁的方式。现在还有民族服装是根据织布的宽窄来做衣服的。所以,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的服装都是长袍,如,阿拉伯的袍子、古希腊的袍子、印度人的纱丽,还有印度人的袍子,中国人的袍子,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样相同:裁剪简单、缝制简单——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

 

中式的裁剪,原来是根据衣料做的最简单的处理——把衣料四折、放平,上面挖领口,下面把袖子和身体部分留足,再打开,把上面的一层从中间破开作为开襟,一共三剪子就可以了,叫“平面裁剪”,裁下来有用的衣料是个整块,袖子不够长可另加。



中式服装的裁减方式为什么会那么简单?是因为小农经济,家务劳动极其繁重,每个农家女要做所有的家务:洗衣、烧火做饭、织布制衣、磨米磨面、种田种菜、养猪、养鸡鸭鹅兔牛羊等,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还要保存食物,做腊肉、熏肉、豆腐、晒干菜,做咸菜,累死了,所以,不能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做衣服,要求裁减简单,缝制也简单——平面剪裁。每家每户都必须自己做衣服,而没有专门的成衣铺,为了赶制衣服必须要缝制简单,而且缝制水平也不能要求太高。

 

中装剪裁容易,缝起来也容易,但是穿的时候会不舒服,腋下和裤裆会有多余的部分,因为它没有剪掉,会有很大的裤裆、裤腰,而且没有想到用裤袢儿,来系带子,只能用绳子来系裤子,叫“缅裆裤”,弄不好裤子容易掉下来。费布,穿着不如西裤舒服,看着也嘞嘚(邋遢)。为了脚下利索,要打绑腿。


缅裆裤


中式服装的技术含量在绣花上,品质在材料质量:绫罗绸缎。

 

西方的“裁缝”这一职业很早就从家务劳动中分离出来,有时间精雕细刻服装。所以,以人为本,要求合体——立体裁剪。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这是工业化社会形成以后才会出现的服装。

 

但是西装是根据人体来剪衣料,叫“立体裁剪”,衣料剪得比较碎,裁剪、缝制都很复杂,但是穿起来比较合体。

 

在西式裁剪穿到中国以后,中国产生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样式:旗袍。



    旗袍的来历很奇怪,出世在1921年间前后,那是因为“辛亥革命,排满很烈,满洲妇人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服。”“民国以后的汉人妇女竟然穿起了旗袍,倒是出乎反清革命者的意料之外。” [3]其实汉人妇女仿效旗人穿旗袍,是因为这种宽博长大的旗装很是保暖,便于穿脱。“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国女性之所以选择旗袍,是因为“最早的旗袍是完整的男式长袍,或是男子长袍女性化的改良形式,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平起平坐的意义。”

 

    我们现在说的旗袍是改造过的,原来清朝的衣服是肥肥大大的。清朝时期的旗袍,属于骑马打猎,放牧为生的契丹人的服装,后来是满族的民族服装,开气儿是为了骑马方便。马褂也好,旗袍也好,开气儿都有一个辅助下跪的功能。而且受儒家理念的影响,不可裸露身体。民国时期,改造过的旗袍开气儿小,也是不露体的,但设计者却让身体的轮廓露出来。为了走路方便的开气儿,开衩就有意无意地露出了身体。特别是有意识地把衩提高,露出大腿的部分,就变成色情的了。




    “1933年开始,旗袍就从低衩或无衩变成高衩。当时一位当红明星顾梅君常穿高衩旗袍出入交际场,衩高过膝甚至及臀,由于明星效应,遂成流行。”[6]

 

民国时期,旗袍是量体裁衣的,特别是后来加入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之后,旗袍既保留了民族特色,突出人体腰部曲线,又采用西式上肩,使肩部、腋下更平整。

 

    “1963年4月,国家主席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出访印尼、缅甸等国.王光美身着旗袍,带着项链,光彩照人。旗袍在国内是久违了的,一部分人心存疑虑:旗袍项链是无产阶级的吗?”

 

 江青在“文革”后期搞什么“国服”,就是清朝的旗袍的改装版——旗袍+西式上肩。服装上的复古反映了政治上复辟血缘政治的欲望。在“四人帮”倒台以后,就没有人再穿了,政治意味太浓了。但是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把旗袍穿出了彩儿——旗袍是贴身的,贴身就显出了女性正常的曲线美。相对于西方古典的大裙子,它更方便,更节省材料,因此受到女性的青睐,使旗袍重新“火”起来。现在上海的时髦就是穿旗袍。还有礼宾小姐们、电视台的主持人们也都穿上旗袍,显示身材。旗袍作为众多服装之一种,不具有某种特殊的政治意义,也就被人们接受了。




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女人都穿旗袍,如果气儿开得小了的话,人走路不方便,更不要说舞蹈了,开气儿大了,走路方便了,也有了色情的味道。但是对于舞蹈来讲,不开气儿无法跳舞。两边开气儿不但不雅观,而且会挡腿,设计者就给它一面开气儿,即使做抬腿运动也不会挡腿,很有特点。把旗袍穿进芭蕾是一种创举。

 

    据说,宋美龄一辈子都穿旗袍。这一点很奇怪的,因为宋美龄是在美国受的西式教育。按理说,穿什么服装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倾向。《钢铁年代》里面,一个主人公穿中式的服装,一个穿西式的,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在个人生活之中,这种偏好有时是审美趋向,所以,在这一点上审美与叙事合为一体,有时是会分开的,有时是合为一体的。所以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范畴。


 

有了西式裁剪和服装样式的对比以后,也有了服装的另一种叙事,政治态度叙事。你穿什么服装就表明你接受什么样的理念,一个复古派是不会穿“洋服”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领导人穿西装,就是一种政治姿态。

 

    至于审美,很难说哪一种服装就是美的,穿着合体就是美的。至于时装的花样翻新,只说明设计者们不过是不想重复,想要创新的结果,几十年以后,潮流又回潮,人们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和适合自己的样式,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服装受裁剪方式的限制,板式的传播形成相对的统一性,形成所谓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因为语言是强迫性的地域统一的,如到什么地方就得说什么语言,到法国说法语,到德国说德语,但是外国人到中国来可以穿西服,中国人也可以穿西服。古代的民族服装是受地域的限制而形成的板式的风格。越到现代,这种板式的影响越大,民族性及所携带的政治性也减弱了。



我国的服装由于中原变化快,一改朝换代,服装就改革了,四周的游牧民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服装样式,所以民族服装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或者说,就可以从服装来区别不同职业的社会分工(游牧、农耕)与民族了。藏族、蒙古族和新疆的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穿的都是袍子,这种袍子是中原古代时候的服装,就是证明。尤其是元朝、清朝等时代,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统一中国以后,其服装样式反过来影响到中原和南方。

 

我们看现代的56个民族服装的照片就可以看到服装的共通性。不管色彩如何不同,许多民族服装的领子的样式和裁剪方式是相同的:


图2-6(共18张 )


    中国至少有18个民族在服装的裁剪上是一致的。说明在古代的时候各民族就有相互影响,不是绝对隔绝的。这是服装自己的叙事,中华是一个大家庭,服装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证据。

 

    缅甸也是中式服装,对襟袄,是盘扣,因此可见缅甸受中国的影响之大

 

    服装有很强的民族性,而由民族性、改朝换代产生了政治性。民族性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唐服流传到日本之后,被日本人保存下来,成为和服。 

 

    我去日本,想买件和服,作为“到此一游”的证物,一看价钱,贵得吓人,只好作罢。据说日本少女成人时,有仪式,一定要买一套和服,并像婚礼的礼服一样,保存一辈子。在电视上,我们看到日本人在教如何穿和服。穿和服的方法和过程之复杂,让我这个中国人都目瞪口呆。


日本和服


    和服是唐装,也就是说,和服是唐朝时中国人的日常服装。可是日本人穿着和服时,所具有的仪式性,用做礼仪之高贵,让人乍舌。日本人把中国人曾经的服装,当作自己的民族服装,当作日本精神的昭示,让人想到,传统不一定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唐装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历史记忆和知识了。


    服装像其他一切人造物一样,包含着理念。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是各种理念之第一的和必须回答的。人们总是想有一个答案,其他的答案都是错的。其实每一种答案都找到了综合答案中的一个因素。服装的作用是多重的,其目的也是多重的。

 

“或许只有重新回到裸体时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服装的意味:那只是一场延宕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性游戏,它被一种叫做审美的东西不断地刺激着,变化在遮蔽与裸露之间,并在这半遮半掩中,完成对身体的色情想象。”这只是现代的解释,把服装的目的仅仅框在一个因素之中,无论如何都是解释不通的。

 

    亚当和夏娃的违禁说,知耻辱才穿上衣服,在伊甸园的时候,不穿衣服。伊甸园一定非常暖和,不需要衣服,否则,伊甸园也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保暖是第一位的,否则冬天会冻死人的。


图2-7 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


 图片展示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之一的大三尼奇族人的生活,男人上身赤裸且打赤脚,遮羞布是去毛的羊皮。[10]

 

    服装从实用的角度说,衣服的基本功用是护体、保暖、表明身份,甚至时代。服装有“从众倾向”和“个性化倾向”两种不同的兴趣爱好。至于好看与否,是最后一位,服装也像食品一样,是“白菜萝卜”的事情,审美原则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讲,护体和保暖是第一位的,虽然有的女孩为了好看,不惜忍受“美丽冻人”之苦。


如果说华丽是一种美的话,衣衫褴褛、衣不裹体则是一种丑陋,可是这种人的丑陋有时是社会造成的,在一个大多数人衣不裹体的社会,这个社会肯定是丑陋不堪的。而对丑陋的表意,不亚于美丽华美的衣服的表意。最能表明人的身份,时代。

 

现在马路上道路清扫车的音乐笛声常常用的是济公的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反映了中国的民族风格的一个特点:人们不但崇拜那种至高无上的皇上最高的奢华的一方面,反过来也崇拜最低层的人,秃头和尚。《红楼梦》里讲的癞头和尚,一个要饭的,他说的事情是最准的,他说的谶语是一定要实现的。乞丐、丐帮帮主都是衣衫褴褛,却也是一方之主。是“贫民自我崇拜”的贫民文化的一种表现。


乞丐演出服


商标和牌子是标志衣服质量的一种方法,本来它是为了确认是哪一个厂子出的产品,后来就变成了这个厂子出的产品质量受到人们的追捧,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这个牌子就具有那个公信性,它的质量好,因此价格也高,所以能够买的起的人不多,这样就变成了所谓名牌。名牌就标志人的身份,因此说一个人身上都是名牌标志着这个人的时尚追求和他的身份,他的财力。

 

还有一个更明显的叙事方法,那就是在T恤衫上直接印上字,印上某一种志向,爱好或者说是一种玩笑,特别是青年人喜欢穿。有的故意印上骷髅头,有的印上美人头,或者是很多搞笑的图案。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服装都没有像中国的服装这样具有这么强的政治性。

 

发式属于装束的一部分,辫子是清朝的装束。“民国成立之初,民众对剪辨抵触情绪极重。冯玉祥部下士兵,拒绝剪辨,于是冯亲自提枪监视。士兵们嚎淘大哭,终于剪掉了辨子。未过多久,冯玉祥招兵买马,最关键的条件是:剪了辨子的,一概不要。原来冯玉祥发现,只有拒绝剪辨之人,才是奴性入骨,唯命是从的人,才是最适合于打造暴力机器的。”

 

再说“光头”,原来是佛教信徒——和尚的标志,“剃头”叫“剃度”。现在剃光头,不标志信仰,只是个人随意。剃了光头又留发,就成了板寸,或叫平头,有人不剃光头,只剃板寸,也是一种发式。

 

    “对视发如命的汉民族来说,一把青丝不仅受之父母,为孝为道而不能毁伤,也是保持气节,忠于前朝的象征。如杨廷枢那样砍头事小,剃发事大,从容就义者有之;如王玉藻那样换道袍隐居,誓不易清装者有之;如方以智那样宁趋白刃,蔑取官职,最终髡 首披僧衣者亦有之。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在装束形式上竟是如此的尖锐,实为历史所罕见。

 

    “为缓和矛盾,清廷接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从此,妇、儒、隶、伶、婚、丧、僧、道等可以不随满俗。”[13]

 


用服装的样式表达信念,也是政治家的表述方式。中山装、列宁服、八卦服等等都是明确表达理念的服装。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有四个口袋,五个扣子,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专有孙中山讲述其政治意义的情节。

 

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又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以后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图2-8八卦服


    特殊的服装往往标志信仰,比如说,道袍,尼姑服,军服。

 

    在大庭广众之下,在民间,不是在尼姑庵,在一个追求时尚,追求时髦的时代,在想要用服装表现个性的时代,在烫发、各种发式让人眼花缭乱的,用头发这第三性来展示女性美的社会里,一个女性穿尼姑服,特别是把头发剃掉,展示自己的信仰和与众不同,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在现代,平时的服装已经由板式统治了,只有在舞台上才强调民族服装的风格。

 

    衣服是保护身体的,因此衣服要量体裁衣。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为了漂亮,又用衣服来束缚身体,国外的束胸,就是用衣服来控制身体,来要挟身体。中国的裹脚或叫缠足,也是同样用鞋子来束缚脚,这就本末倒置了,妨碍了身体健康。我在美国访学时,曾写过一篇文章《束腰与缠足》,反对“时尚”的不健康的趣味。因为体质、体能和智商是比美更重要的生存条件。


 

缠足与束胸、高跟鞋与比基尼,这些说成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欲望,这一点我倒是相信,但是也有一定的保留。如缠足,除了表达满足男人的那种畸形的欲望之外,它还表达了男人对女人的一种真正的束缚:缠足使女人的下肢萎缩,以至全身萎缩;人的脚走不动了,你跑是跑不掉的,高跟鞋也有此种效果,因此很容易被抓住,也可以被鞭打,甚至强迫性行为。缠足是一种无形的脚踝上的锁链,把人锁在闺中,锁在家中,锁一辈子。是把女人当做奴隶的真实写照。

 

是孙中山先生在短短的任职期内,“颁布了许多除旧布新的政令:限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买卖人口,禁绝贩卖‘猪仔’、保护华侨,严禁鸦片,改革称呼,废止跪拜,禁止赌博,提倡廉洁奉公、民主作风、任人唯贤”,才把中国妇女缠足的痛苦中解放出来。

 

女人的服装是穿裙子,女人很难得在外面穿裤子,裤子是男人的专利,但是,在现代社会,女人开放了大脚,像男人一样穿裤子,可以做男人在社会上的一些角色,完成在社会上的一些角色,比如说,开汽车,现在开飞机,甚至像宇航员刘洋那样登上神九,登上太空工作室。


民国服饰

 

    时代变了,概念也就变了。而且任何时候都有时尚与时髦。2002年的美国,“牛仔裤还是很流行,只是样式有所改变,裤腰短,裤腿长,长到要卷起来,或者拖在地上,底下裤腿要么被自然踩破,拖破,要么人工制成‘耍边’或叫‘留苏’。奇妙的是,裤腰短,女孩前面要露肚脐眼儿──裤腰比较紧,男孩蹲下的时候要露屁股沟──裤腰比较松,而且裤子要掉又没掉下来,就是短得适中。”


图2-9:麻将式发型


    上图:2006年4月,成都一家火锅店老板将所有员工的脑袋剃成麻将式,并按头式称呼“五条”、“三筒”……下图:2002年7月8日,成都春熙路。一位光屁股娃娃走上T型台与模特争宠。[17] 


麻将流行连头式都跟着变。小娃娃穿的是传统的肚兜,模特穿的是时髦的拖地长裙。

 

在“艰苦朴素”、“笑破不笑补”的时代,打补丁的衣服是艰苦朴素的表现,有人故意把新衣服弄旧,打补丁。在牛仔时代,有人把牛仔裤故意弄破,露着肉而不补,表示“性感”与时髦。服装只是个人爱好的表现,不再是道德水平的表现了,不再是政治态度的标志了。

 

但是服装就是标志。

 

《百年衣裳》是20世纪中国服装的历史,所以它里面讲的都是服装的史实,特别是一些政治时事,但是,中国的服装的毛病,就是它把服装与政治联系得太紧密了,结果给人们造成了生活上的很多压力。在改革开放以后,服装的禁忌被打开了,随便谁穿什么衣服都可以。谁穿什么衣服,不再具有政治性,不会为服装掉脑袋,不会寻死觅活,而只是具有审美性了,也就是说执政者把服装还给了百姓,把服装真正还给了审美。这是社会的进步。

 

两个例子:一个是随满俗剃发改装,一个是民国初年剪辫子。

 


    “清初,一出著名的戏剧《桃花扇》曾让多少人唏嘘不已。这个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讲的是明朝才子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浸透了家国的悲情。剧中的高潮自然是男女主人公的久别重逢,当李香君发现她日思夜想的人竟然随满俗剃发改装,身着一袭长跑马褂,登时勃然大怒,毅然斩断情缘,悲愤而绝,实乃服装惹的祸?!与舞台上一样,服装在社会历史、现实生活中,同样不是简单的实用物品,而是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成为美学家眼中的‘有意味的形式’。”[18]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旁边告示牌大字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地上辫子堆积像小山一样。剪下辫子的人们喧闹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桃花扇



注  释


[1].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18页

[2].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25页

[3].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123页

[4]张爱玲:《更衣记》,《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4页。转引自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124页

 [5]同上,第123页

[6]同上,第161页

[7].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299页

[8].《56个民族》,网上下载

[9].罗玛:《服装的欲望史——女人的服装承载着男人的欲望》,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1页

[10].《揭秘埃塞俄比亚四大原始部落》: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的国家,有“非洲屋脊”之称。埃塞总共80多个民族。埃塞南方及OMO低谷地区大约50个民族。其中有众多的部落民族,比较原始的有20多个。本组图您将看到摩西部落Mursi Tribe(唇盘族)、卡鲁部落Karo Tribe(身体绘画)、阿尔伯莱原始部落(随身携带木棍)及大三尼奇(上身赤裸且打赤脚)四大原始部落。《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原始生存方式》pps,网上下载

[11].颜昌海:《某些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片》,载《坐家文摘》二,网上下载

[12]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

[13]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28页

[14].网上下载

[15].《布衣总统孙中山》pps.,网上下载

[16].董小英:《束腰与缠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7]朱建国:《成都市井生活》pps.,网上下载

[18].袁仄、胡乐:《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三联书店,2010年,第18~19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肖小娟




往期精彩:

学术 | 董小英:视觉语言叙事的基本要素(三)

学术 | 董小英:视觉语言叙事的基本元素(二)

学术 | 董小英:视觉语言叙事的基本元素(一)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