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 食品的文化叙事

董小英 跨界经纬 2021-12-03


 食品的文化叙事


 有一个小故事是中国人调侃中国“吃的文化”: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对胡锦涛说,他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工作太轻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办事不力叫做吃干饭!胡主席说:“我们应该总结中美关系,你却总结中国文化,是不是吃多了!?”[1]

 

 中国确实是一个烹饪艺术大国,“吃”在人生意义中排第一位:民以食为天!《诗经》中以鸟兽草木为题,说明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他们的食物,让人们了解它们,就像岩画中的动物一样。上文中“吃”从具象向抽象的转义用法之广泛,也说明“吃”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的地位。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一样,不仅仅是话语中的词汇,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 祭 祀


 祭祀之供品是最重要的食品。祭祀是纯粹文化行为,供品不在于味道,而在叙事——把供品给神仙吃了,保生活平安,保所想事成。是为叙事而做的食品。

 

 祭祀的方法几乎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供什么供品却有两种方法:一种说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所食之物与人不同;一种以人类之腹度神仙之心:人类吃什么也要给神仙吃什么。初期祭祀有活人祭,就属于神仙吃的与人不同一类。



 古希腊时期也有活人祭,阿伽门农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做了人祭,导致他的妻子在他得胜还朝后把他杀死,以报杀女之仇。

 

 小学课本里有《西门豹的故事》。魏文侯时,前邺县县令借河水泛滥之名搜刮民财,每年都要以给河伯娶媳妇的名义,往河里扔童女,平息或预防水患。最后新任邺县令西门豹让把巫婆扔进去了,从此结束人祭的恶俗。其实这时大家都明白,不是神仙吃人,是人吃人。“河伯娶媳妇”是编出来的瞎话,一种叙事。


河伯娶媳妇


 后来供品是牲畜,与“人祭”一样都叫“牺牲”。中国人属于把好东西给神仙吃,自己也吃的那一种。特别是要给灶王爷吃灶糖:让他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灶王爷吃没吃到灶糖不知道,每个人,至少是小孩都吃到了呢——说是给神仙吃的,实际上是自己吃了。可是古希腊人把骨头和肥肉烧了做祭品,烧的烟升到天上去,就觉得是神仙已经吃到了,他们自己至今都不吃这些东西。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正式启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着盛大的帕那太耐节奉献给雅典娜。帕那太耐节是雅典人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常常举行体育竞技、歌舞活动和穿过全城直至神庙的巡行。巡行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织成的羊毛长袍被挂在一只船的主桅杆上,船被抬在牛车上,这样缓缓移向神庙,羊毛长袍最后被奉献给雅典娜。接着进行的是祭祀活动,献给女神的牺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它必须强壮、健康,没有伤口更没有缺陷。在出土的众多陶器上有许多祭神的场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杀牲口的场景总是被省略。牺牲品身上的骨头和肥肉被堆在祭坛上烧,重要的是从这帕特农神庙里升起的烟必须升到神像上方,这样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这种祭神方式显然很特别,据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发明的,在分割牺牲品之后,他诱使宙斯选择骨头和油肉那一部分,将精肉留给人类。[2]



 这就属于古希腊人的滑头了,把精肉留给自己,还有说辞!而且烧油的味儿能好闻吗?闻味儿就饱了?这也反映出古希腊人并不把神仙当回事儿,他们的奥林匹斯诸神是以人的形象塑造的,有着各种各样人类的缺点,对神仙已经没有了诚惶诚恐的崇拜感,所以最早从秘索思中解脱出来,走向哲学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中国人相反,认为头蹄下水最好吃,牺牲要整头牲口奉献,但祭祀完了以后,是可以分享供品的。纪念屈原的粽子就是往湖河的水里扔一些,剩下的自己吃。

 

 据记载诸葛亮帅大军平定边境地区时,有一回班师途中,他们来到泸水边,面对惊涛骇浪尽退两难。有人说,这是长年战乱中失去性命的战士的鬼魂在作祟。诸葛亮一听,马上准备镇魂祭典。当地的统治者、已经归顺诸葛亮的孟获表示,要镇川必须用49个首级。于是,诸葛亮开始思考该用什么来代替活人做祭品。最终,他命士兵用牛肉与羊肉切碎做成馅料,包进面粉里捏成人头的形状,再用蒸笼蒸熟。这些祭品被供奉在泸水岸边,诸葛亮便开始祈祷,之后将祭品一一丢进泸水中,结果,水面风平浪静,蜀军得以平安渡河。

 

 诸葛亮做的祭品叫“馒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首”换成了同义词“头”,就变成了“馒头”。后来,在祭祀之后也会食用祭品。


祭祀馒头


 将物品起源与特定人物的成就相联系,这样的始祖传说不胜枚举,诸葛亮与馒头的趣闻也离不开传说的范畴。不过,这段珍惜臣子与民众的性命,以智慧度过难关的佳话,确实非常符合诸葛亮的形象,也因此广为世人所知。[3]

 

 这两个故事都是有关供品的叙事。活人祭是残忍、愚昧的迷信方式,也是残害人的方式,百姓都衷心感谢终止了活人祭的先人智者。可是与诸葛亮用馒头代活人祭以后,还有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病一说。鲁迅的《药》中之“药”是带血的馒头,牺牲的意义就更明显了。

 

 基督教改变了祭祀的方式,虽然“基督教将面包视为肉的象征,认为它是一种神圣的食物。人形、冷杉木形状的面包或饼干更加神圣,会被用在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中,扭结面包就是宗教意味浓厚的食品”[4],还是属于秘索思的思维方式,把面包或饼干分发给来礼拜的人,以示与基督同在,把古希腊祭祀时烧骨头和肥肉改为点蜡烛——或许同样可以有烟升到天上,但在祭祀时不再杀生了。


图2012年荷赛奖[5]艺术和娱乐类单幅三等奖:萨满[6]举行宗教仪式。(Pavel Prokopchik/摄)


 从照片上看,“哈萨克斯坦当地巫师在Apashka祭上用羊血淋到信徒身上。”萨满教是非常古老的宗教,不是把牺牲贡献给神灵,而是让牺牲的血淋到自己身上,以求赐福。牺牲的肉——羊肉巫师与祭拜的人自己享用。我只是不清楚羊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国的萨满教也有类似的情况。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林区鄂温克人举行祭祖议典时,将祖神偶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和大雁、布谷鸟等木制模型各一个,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兽头、喉、舌、心、肺、肾脏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禁用他们认为不祥的四爪兽供祭。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涂抹兽血。”[7]

 

萨满族祭祀


  中国近代的祭祀,用作供品的食品摆放在供案上与日常摆放在餐桌上用餐不同。如果有米饭的话,筷子是像插香一样插在饭碗中间的,所以,平时用餐时禁忌把筷子插在饭中间。现代的供品已经没有牺牲了,只有点心或水果。而且庙里的供品水果都是蜡做的,不是真的了。饭店里的佛龛前的水果倒还是真的。或许中国人终于明白,神仙帮不了什么忙,而且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现在祭奠亡灵的时候,外国人只献鲜花或点蜡烛,中国人扫墓时有的还放些点心,有人故意在每块点心上咬一口或掰碎喽,怕别人把供品拿走或吃掉,有老人生前喜欢喝酒的,放一瓶酒。有人献鲜花,更多的人放假花。什么东西都是真的好,只有花是假的好,因为鲜花很快就衰败了,假花可以放很长时间,直到来年。同理,祭奠也就是个意思,对父母与其死后祭奠,不如生前好好孝顺。



  综上所述,对于神仙与亡灵的敬畏和怀念,造成了现代人,造成人类的某种饮食习惯,古代人相信神灵,现代人不相信神灵了。像馒头、粽子这些东西本来是敬神用的,像粽子是纪念屈原用的,也是一种纪念亡灵的方式。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是神与人同,就是说,神吃的供品与人相同,而现代人则是人吃的与神仙相同,因为包子和馒头这种东西原来是供品,现在是人们的日常食品了。

 

 作为供品的食品、牺牲是祭祀中表达意愿和诚意的实在的物件,是仪式中的重要部分。



二、禁忌、忌口—民族性、信仰


 人与动物一直存在着杀与被杀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可杀食的动物,但人类心里一直十分纠结。

 

 吃还是被吃,猎还是被猎。这便是问题。

 

 我们理应受鄙视,或者至多受怜悯。在充满敌意的旷野中,谁也不尊敬我们,谁也不惧怕我们。黑夜和丛林让我们满怀恐惧。在大地上的动物群落中,我们是最赢弱的虫,最无用的幼崽,即使成年也无足轻重,没有利爪,没有獠牙,没有飞毛腿,也没有尖鼻子。

 

 我们最初的历史遗失在迷雾中。当时我们似乎只是一个劲地把石头砸开,举起棍棒合力战斗。

 

 但人不禁要自问:在几乎不可能生存的条件下,我们竟能存活下来,不正是因为我们懂得团结起来自卫,懂得分享食物吗?今天的这个人类,这个人人自保,各自顾各自的文明,若是回到那个时候,还能在世界上维持片刻?[8]



 加莱亚诺把叙事线索引到了人类团结、共同生存的问题上,我则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假若大型动物不死,比如恐龙、猛犸、大象、巨型牛等等,它们不死,还有人类生存的空间吗?弱肉强食——人是食肉猛兽的口中餐

 

 在古代,人类处于劣势,你要是不反抗,不求生存的话,就是处于被动物猎杀的地位。很多英雄史诗都描写英雄都有与大型动物龙、巨兽进行搏斗的英雄事迹,正是他们消灭了,剿灭了大型动物,才给人类带来和平。只有猎到了大型的猎物或猛兽,人们才能够大吃一顿,就是上文所说的宴饮。

 

 且不说古代的大型动物,就说今天的猛兽,比如老虎、熊等等,如果不把它们送进保护区、动物园,也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看到一个报道,说俄罗斯有一个19岁的女孩和她的继父被熊吃掉了,人们不得不杀死了行凶的母熊和三只小熊。



 人自从有武器可以攻击,有车和房子可以躲避以后,人就成了猛兽,动物是被猎杀和被吃的对象,世界就成为人的天下,开始还敬畏神,猎杀野生动物和屠宰家畜之前都要拜一拜神,现在连神也不用敬畏了,在屠宰场成批地杀。

 

 人们对于动物的感觉确实是很矛盾的,像对大型动物,既害怕,又崇拜,“崇拜”是矛盾的。在动物不危害自己生命的时候,人们由害怕而崇拜它,甚至希望自己就是这种动物,因此会有图腾,说自己是这种动物的子孙,也具有这种动物的威力。

  

 人类学家研究那些保持原始生活的部落的人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于食物有一种禁忌的意识。人们对吃进去的东西,然后自己长起来的过程感到奇怪,他们的解释就是这种食物就是他们的母亲。“吃什么,就是什么东西变的”:吃玉米是玉米变的玉米人,吃鹿是鹿变的。神仙会变换身体这种意识在哪个民族初民的神话故事中都有。



 一棵果树结的果子能吃,就不能够毁坏果树;一种植物能吃,就要保护它,用它的种子继续栽种繁衍,就是常理。人们对所食食物既吃它,又敬畏它,又保护她,有这样的一种复杂心态。人类学家称为“禁忌”意识。“禁忌”是矛盾的。禁忌意识首先来自于食品,后来才发展到其他领域,如对生殖的禁忌。

 

 禁忌在现代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对这种食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吃它的果实,为了自己的生存。种植业、养殖业的工作都属于此类。有禁猎期和禁渔期保护野生的动物和鱼类。我们看一个现代的例子。

 

 鄂温克、鄂伦春人对熊异常敬畏,认为是自己的先人,禁止猎捕。后来枪支传入,猎熊风气渐开,但每当猎到熊后,均要举行仪式,割下熊头,放在树架上,大家跪下对它敬烟叩头祝祷:爷爷!(雌熊则称奶奶)你睡着啦?不要责怪我们,不是有意伤害你,是误杀了你(式佯称其他民族的人杀的)。不要生我们的气,以后多赐好运。保佑我们多打野物吧!一再磕头,燃草熏熊头,认为这样,熊的灵魂才会远去。然后驮回熊肉。猎人们进入自己住地,发出“嘎嘎”喊声,人们遂围聚一起,架火烧煮熊肉,边吃边发出模仿乌鸦的“嘎嘎”、“咕咕”之声。食毕将熊骨用柳条包裹,由男人抬去风葬,后边跟随佯装哭泣的送葬者。朝鲜族有把喜鹊当祖先的古老传说。满族以为乌鸦曾救过自己祖宗的性命,在以往萨满教祭天祭祖的仪式上,于传统的神杆(索罗)顶端,挂有让乌鸦啄食的猪肉和内脏。达斡尔人在大型宗教仪式上供祭十二个杜瓦兰神,它们是盘栖在十二种植物上的十二种动物。[9]


 

 人们吃掉了这种动物,比如说牛、羊、猪、鹿,又会觉得这种动物的肉长到了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身体里延续生命,因此自己是这种动物的后代,于是人们用“十二生肖”来代表这些禁忌,代表这些动物与人的关系。应该说禁忌是最早的动物保护意识、环保意识。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 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星座,动物占多一半〗摩羯[10]、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11]


 众所周知,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符号(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如果说:“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汉族受其影响,则海南、广西等南方民族也有代表纪年的动物,动物不一样,而且国外民族也有动物纪年方法,即生肖,所以,很难说是谁影响了谁。



 确实,“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物种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12] 但是如果考虑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其说是纪年的方法,不如说是食物禁忌造成的对动物的敬畏。对其敬畏在先,用其纪年在后。



 另一种则是忌口,绝对不吃。对食品产生不吃的禁忌,主要是思想观念造成的:心理作用或生理因素造成个别人的某种特殊忌口;宗教意识则造成群体忌口。佛教有素食之说,专门有素食餐馆,不杀生,因此不吃所有活物。伊斯兰教则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有斋戒的习惯等。印度有拜牛教,不吃牛,自然也不杀牛,但也不管牛,也不驯化牛劳作,为人民服务。现在动物保护主义者也不杀生,特别是不杀野生动物。

 

 中国的仙鹤、蝙蝠、鱼都是吉祥之物,仙鹤、蝙蝠是不吃的,但是吃鱼,而且宴席最后上的菜是鱼,有鸡头鱼尾之说。鱼的意思是“吉庆有余(鱼)”。过年一定要吃鱼,窗花、门上贴的年画一定要有鱼,表示日子过得富裕(鱼),粮钱有余(鱼)。像赵本山说的,人还活着呢,钱花没了,那不行!哪怕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也要“有余”——可以留给后人。


 

 人们根据动物的特性,根据自己的好恶,给动物定位了很多“艺术形象”,比如说,狼是凶狠的,狐狸是狡猾的,熊是蠢笨的。艺术形象是单一的,而实际生活中的动物是自然的。人们在古代的时候,显然是见过龙卷风的,因此会说“龙会吸水”,有上天入地的能力——把一种自然物理现象划归为动物行为。

 

 狼是狗的前身,狼也有很多救人的事情,“狼孩”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最著名的是救助罗马城的狼,被称为罗马的母亲。俄罗斯也有狼救人的故事。


图为穷人家的小狗早当家


 “驯化”是残忍的。人们在采集—狩猎之后,就开始驯化动物。正是这些被人驯化的动物成为了人们的“家畜”、“朋友”和口粮。其实人的本质跟狼没有区别,比狼更有计划地屠宰、烹饪、食用这些动物。

 

 我觉得更残忍的是,人类为了自己食用,甚至改变了某些动物的特性或者说利用它们的特性,而获得更多的食物。比如说,鸡生蛋是为了繁衍后代,但是人们却把鸡蛋直接拿来食用,一只鸡往往生下了比它要繁衍后代所需的更多的鸡蛋,还有类似的,有鸭子、鹅、鸽子、鹌鹑等等。牛下了小牛犊才有牛奶,但是人们为了牛奶,就只让它生一次小牛,之后就不停地让它出奶,这对一个生灵来讲也是很残忍的。

 

 残忍的美味:鹅肝是肥胖鹅的“脂肪肝”[13],填鸭是让鸭子失去自己觅食的功能或天性,但是有脂肪的鹅肝和填鸭做出来的烤鸭就是比自然养的鹅和鸭好吃。

 

鹅肝


 与此类似的,还有蜂蜜、麝香、熊胆、虎骨、牛黄。竟然有活熊取胆之事,残忍到极点。

 

 还有羊毛,英国还有民歌专门歌颂剪羊毛:“剪羊毛的剪子咔哧咔哧响!”在澳大利亚看过剪羊毛表演,用电动推子,几分钟就剪完了。可是英国有一只羊为了躲避剪羊毛,独自逃到深山里躲了七年,显然羊是不愿意让人剪羊毛的。

 

 还有猎狗、猎鹰,鱼鹰(鸬鹚),这些动物帮助人打猎,人们却不让它吃猎物。



 可是,不如此,人该怎么活?至今游牧民族的主要食品还是他们饲养的动物,不管是牛还是羊,还是马。只有农耕民族可以吃地里的植物,麦子、稻米,可以吃蔬菜,可以不杀生。

 

 每一个动物都是一个生命,一个生灵,都有情感的。可是做个素食主义者就可以了吗?还有人把鸡蛋算作素食!只吃植物?植物也是活物,稻草、小麦、蔬菜同样都是生命啊,难道我们就真的忍心伤害它们吗?连路边的小草也都是一条命啊!所以,不能以禁食的方法来对待食物,我们为了生存必须要吃食物,包括植物性的生命,也包括动物性的生命,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事情。



 人要活命,只能做比狼更坏的野兽!加作料,用各种烹调技术加工这些图腾朋友,使其成为美食,让它们在我们的肚子里完成我们对它们的爱护和崇拜吧!

 

 阿门!

  

 完全禁止使用动物是一种极端的做法。食用蛋白质使人类头脑有营养可以思考,使人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现在的人口,仅靠谷物是无法维持其生命的,需要有副食补充。我国有过几乎是以纯谷物为食的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肉蛋是凭票供应的,人们得病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



图:提倡素食的行为艺术[14]


 什么事情都不要走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了保护动物让人类吃素是行不通的。就目前世界上的谷物和草类不够养活“人类+动物”的,要么人饿死,要么动物饿死。

 

 人们说狗是人类的朋友,因此不能够吃,其实在畜牧饲养的时期,狗是牧羊犬,但是狗是不能进屋子里面的,特别是不能进帐篷,它是待在外面的,所以你感觉不到人和狗之间生产的空间上的矛盾。到现在人类住进楼房,狗也进了楼房之后就有很多问题。

 

 一个是拉撒问题。有的人就出去遛狗,在外面解决;一个是狗毛对人身体是有害的,特别是对肺部有害,会引起哮喘;再有就是狗本身的气味。养狗的人家家里的气味非常不好。我也很喜欢狗,亲戚家里也养狗,但是我自己家里始终没有养猫和狗,原因就是人畜共同生存还是存在上述空间的问题。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吃狗肉的历史是非常长的。“世界上有很多吃狗肉的民族,不过欧洲跟美国人总认为吃狗肉是野蛮而不人道(狗道?)的。 1912年挪威探险家Roald Amundsen在他的首次南极探索中,由于携带的粮食不够,不得不吃了拖雪橇的狗。 Roald说狗肉还不错,但也强调要吃自己的狗实在是非常难过的决定。”[15]

 

图为赤身裸体,抗议使用动物皮毛

 

 上图:2006年5月21日,英国伦敦,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戴着熊面具,一丝不挂地在躺圣彼得大教堂前,以此表示对屠杀狗熊滥用其皮毛的抗议。

 

 下图:2007年5月15日,英国伦敦善待动物协会的成员将一吨马饲料倾倒在戈登·拉姆齐餐厅外,抗议该餐厅的马肉烧烤食品计划。

 

 马也是人类的朋友。最近爆出来欧洲还有吃马肉的习惯。同样与马共处也有相同的问题,我们去白金汉宫参观,门口有骑着大马站岗的士兵,非常威武,拍出照片也非常好看,但是照片不能够传达出当时的气味,因为你接近马的时候,三米之内你都可以问到它的体味和马粪尿的臭味,因为马的脚底下就是马尿和马粪,拍照只拍上半身!马可以被训练得站着不动,却无法训练得在站岗时不拉屎。那个威武的士兵就要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动不动两个小时。

 


 游客过来拍拍照,觉得有骑马的士兵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更有中古时期的风味,但是实际上,站岗的士兵根本不喜欢人们跟他这样拍照。

 

 包括动物园,只要接近动物园还没有进动物园,你就可以远远地闻见狐狸的臊味儿。

 

 动物保护协会的组织以裸体来抗议人们对动物的虐杀,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和平抗议。但这必须在观赏裸体绘画的国度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如果在中国则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因为中国绘画只画衣服,在国画中是从来没有裸体的,有裸体是仅是“春画”。在艺术家的帮助下,女性裸体、女性的酮体成为作品的主角,成为被欣赏、被观摹的艺术品,也由此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人们还不懂得裸体的意义。



 有些动物保护者做得挺好的,他们是摄影师,到世界各地去拍摄动物,鸟类的生活(可见“艺术品主角”一节),首先,他们在宣传对动物和鸟类的知识,告诉你这世界上都有些什么样的鸟,什么样的动物,有些鸟和动物平常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们远在南美洲的密林里。

 

 这些照片就具有禁忌的作用,表现鸟的漂亮的羽毛,是人们都想象不出来的那种各种各样的样子,告诉人们它们这样可爱,禁止或劝阻人们去伤害它们。像宣传说,狗跟马一样,是人类的朋友,就禁止很多人去伤害它。

 

 但是有的地区就是吃狗的,是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味口味,像朝鲜族就是这样,但是,在世界有了这种狗是人类的朋友的舆论压力以后,北朝鲜人不得不否认这是民族传统,而在电影《北逃》中说,我们是不得已,什么都没的吃,才吃狗的。农耕和游牧民族都爱马,还要马和牛拉车、耕地呢,但也都吃马肉,吃牛肉,为什么就没有人说呢?

 


 动物保护主义者确实有些过分了,像他们裸体的抗议,像那些完全禁止食用狗等等,这些都是过分了,但是确实他们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人应该保护世界上的物种,使它们免遭绝种的危险。

 

 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除了专门养来食用的动物,还有表演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对这些动物某些人都有不良行为:

 

(1)农场动物——虐杀、虐养

(2)表演动物、实验动物——虐待

(3)伴侣动物、工作动物——食用

 

 我们屠宰、食用动物是为了生存,但人类必须尊重这些维持我们生命的朋友,不得虐杀、虐待,禁食野生动物、野生禽类。无论是动物保护还是食用动物都不能过分,动物保护应有范围、有数量,不能过多,应不至于灭绝。澳大利亚的兔子就是教训,兔子没有天敌,繁衍太快、太多,草被啃光了,全部饿死。



注  ·  释


[1]. 网上下载

[2].江礼旸:《食趣》,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3]. [日] 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4]. 荷赛奖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于北京时间2012年2月10日18点揭晓。见《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揭晓》pps,网上下载

[5].萨满为萨满教的巫师。萨满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网上下载

[6].iDaily网上下载

[7]. 加莱亚诺:《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页

[8].网上下载

[9].摩羯,又称摩伽罗,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又为十二宫之一,称摩羯宫。其头部似羚羊,身体与尾部像鱼。佛教经典以其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又因“摩羯以肉济人”,后来成为佛教圣物。据目前考古材料看,最早的摩羯鱼形象,出现于隋代李和墓石椁盖上的刻绘。最早出现大约在东晋,随佛经传入中国,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已经出现摩羯形象。——百度百科

[10].百度网上下载

[11].百度网下载

[12].《残忍的美味》,网上下载

[13].《善待动物的呐喊》pps.,网上下载

[14].《吃狗肉的历史》,网上下载

[15].《善待动物的呐喊》pps.,网上下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肖小娟


往 期 精 彩 :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食品叙事(二)

学术 | 董小英:服装叙事(四)

学术 | 董小英:服装叙事(三)

跨界太极学术 | 陆正兰:“跨媒介音乐”的符号修辞

学术 | 陈文铁:反常规叙事的内涵及阐释方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