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麦然然:话语形构与多元化的视角——评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袅鸣》

麦然然 跨界经纬 2021-12-03


话语形构与多元化的视角—评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 “实人生 ”的袅鸣》


麦然然,《话语形构与多元化视角——论朱崇科的<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J],《上海鲁迅研究》,2012年秋季号


朱崇科教授的《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袅鸣》一书,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特别是一些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如经济学、婚姻学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全书由上编和下编组成,上编由身体空间、人生实践、文化政治、捆绑哲学、叙事话语等五部分组成,不同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则由话形构语这一关键词担当。而下编的《点视鲁迅》,则由反思新编、比较细读、他山之石等组成,试图从多个视角反观鲁迅。上下编的编排遵循由面到点的逻辑关系。

 

在当前鲁迅研究倍受冷落和指摘、看似深陷沼泽的鲁迅研究时代,该论著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本书的创新之处不少。

 

福柯


1.形构话语。朱崇科教授抓住了话语形构这一新颖的角度切人,企图建构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范式。话语形构一词来自福柯,福柯认为所谓话语形构即一批“声明”间离散的体系,定义事物间、“声明”类型间、观念间,或主题选择间的规律性一个秩序、相互关系、地位和功能、转化等。也就是本是离散的字词概念,由于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意图构筑成为某种类型或观念。而这种规律性的挖掘则是本书着力点。如在《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一篇中,通过路出现的原始语境,得道与失路,断路与赶路等话语阐述,看鲁迅是如何借助路的话语指向来形构其无路、寻路、堵路的矛盾心境,进而辐射到鲁迅整个小说路的叙事策略前瞻、平铺和回望,以及这种叙事策略中透射出的悖谬性,前瞻模式中,倒退与先锋并置回望模式中,比照启蒙者与被启蒙者身份的互换平铺格式中,冷静累积与悲愤难抑的冲突。

 


2.凸显悖论性。悖论性是矛盾性的通俗说法,所谓悖论性即两个相反的命题都符合充分理由律。鲁迅本来就是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其身上存在着多重性,发掘鲁迅身上的复杂性,并且能用具体的例证加以证明,那将是极富学术价值的研究。在朱一书中就着力于这种悖论性的挖掘。在《前瞻的模式倒退的先锋》一节中,前瞻和倒退并置,叙事策略的倒退与后果的前瞻性巧妙地融合。《反传统的意义》中,揭示出反叛传统空前的狂人也有着传统的一面,其性恶论观点来自荀子,其所期待的解救之道从孩子人手,则与孟子的“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相合《故事新编》一方面是复杂的乌托邦建构,一方面是无奈的消解。

 


3.独辟新径。朱书能突破前人的思维案臼,找到独特的切入口。在《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中,朱突破了以往研究者采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这种启蒙实践,而把矛头指向鲁迅,深刻指出启蒙实践中包含着鲁迅的自反精神—自我对抗和反思自我,把简单的二元对立上升到三元及多元。其次为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在《身体的局部哲学—以头发为中心》这一章节中,挖掘头发深层次的政治内涵,特别是辫子、奴隶性、革命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中,通过对辫子的聚焦,作者力图寻找鲁迅背后复杂的意图—身体被政治化奴役化的过程,进而开发出一种独特的身体哲学思考。但是仅仅是发现鲁迅的意图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发现鲁迅的身体哲学的悖谬之处。



在文学史上,鲁迅的身体写作绝不是首创,我们姑且把用强健的身体寄寓作者富国强民理想的文学看成是一种“体魄美学”的情结。“体魄美学即坚实强壮的身体是充实国家民族想像的主要归依。以往的写实主义在如何重塑中国的`身体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重建国体,唤起国魂,以身体的强壮作为精神觉醒的载体。反讽的是革命论述每每移形换位,将体魄的建构化为语意的符号建构,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精神的重整。”①如鲁迅对砍头的迷恋与恐惧,在他看来,断肢残体体现着精神世界的瓦解,在中国充斥着“精神被砍了头的国民',②,尽管鲁迅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魄如何强壮,如何茁壮,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③鲁迅一方面拒绝认为强健的体魄与精神的健康有必然联系,一方面又时时出现这种身体惨遭屠割的场面所引起的精神恐嗅,其中的悖谬值得进一步深挖。

 


4.多重视角反观。在朱一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多元化的比较方法,总体来说,朱崇科教授的《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泉鸣》借用西方的理论基础,抓住了话语形构这一新颖的角度切人,企图建构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富于开创和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佩,其良好理论素养,多元化的比较方法也令人折服。但其间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如“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很少再像80年代的前辈那样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就西学与中国思想与文化等问题进行高谈阔论,更多的是谨慎地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学术规律进行局部知识研究”。④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我们与现实拉开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充分进行文化研究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将鲁迅思想与社会生活和文化政治相连呢?鲁迅本来就是一个活在政治社会风口浪尖上的先锋,还原这般联系,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为血肉丰满的鲁迅。



其次文学研究转向语言学已是大势所趋,但是语言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还需要有个磨合期。运用话语形构,如何避免词语分类得过于零碎化,如何处理零碎化与系统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分得过细是否有利于系统的梳理?这些值得深思。再次在西方理论大肆人侵中国学术界的今天,用西方理论来分析本土作家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我们不否认鲁迅的世界性,但是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就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单向的接受,我们的头脑就有成为“别人的殖民地的危险”⑤。朱崇科教授在吸收西方理论的同时,没有忘记向中国传统取经,但是能否把中西方理论更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还原一个更富有中国气味的鲁迅呢?我们在使用福柯的话语形构这一概念时,是否会不自觉走人福柯这套话语模式?“话语”之“话语”似乎成为作者走不出的樊笼,在利用西方理论的同时,时时警惕套在身上的绳索,否则会有被束缚的危险。



参考文献

注释

① 王德威 《想象中国的方法》 ,第14页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② 王德威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 第147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③ 《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卷 ,第41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

④ 刘堕 《作为研究方法的付出之前》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2011年第5期 。

⑤ 戴天《骨的呻吟 》,第332页 ,风雅出版社2009年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婉薇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书评 | 云天:开剂女人生存的中草药——关于深蓝的文字深蓝的书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祈福

跨界太极学术 | The Plight and Possibility of Re-growth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