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黄楚新:“互联网+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发展路径

黄楚新 跨界经纬 2021-12-04


“互联网+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发展路径


黄楚新《“互联网+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发展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

 

内容提要: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为传统媒体发展带来契机。科技的发展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更加紧密,用互联网+媒体的思维研发新媒体产品,通过注入社交因素,提升用户体验,持续产品更新等手段创新升级。在媒体电商方面,利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品牌优势,通过产品品类优选与新颖的推广策略,使媒体电商得以发展。发挥互联网和媒体各自优势,“互联网+媒体”正成为推动媒体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  产业升级  新媒体产品  媒体电商化


2015年6月4日,上海文广集团(SMG)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在沪宣布,阿里巴巴将投资12亿元人民币参股SMG旗下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下称“第一财经”),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传媒与大数据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将第一财经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1]。一家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与知名的财经媒体合作究竟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对现有资讯市场格局造成冲击?阿里巴巴的回答是,做“互联网+媒体”。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将构建更多的生态以及更多的应用场景。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海量的用户为基础。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时,普遍存在初期用户积累速度慢等问题。“互联网+媒体”,将互联网的海量用户导给传统媒体是第一步,更大的想象空间是“大数据+媒体”。“整个商业领域都因为大数据而重新洗牌。”[2]大数据是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是驱动商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一财经谋求转型发展,搭上阿里巴巴,获得其海量用户,这是“互联网+媒体”实验的第一步,未来将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

 

互联网+媒体,将是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发展路径吗?

 

一、“互联网+”——传媒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互联网+”计划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互联网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引擎。“事实上,互联网本身正是许多传统经济资源支撑的结果。”[3]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进行新一轮转型的外在动力和重要途径。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4]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国家未来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互联网+”将推动产业的整体升级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事实上,‘升级’(upgrate)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数字化味道”[5]。“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人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厘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其最大的特征是依托互联网把原本孤立的各传统产业相连,通过大数据完成行业间的信息交换。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为改变信息的闭塞与孤立提供可能。“数字网络是全球性的,而且其自我重新配置的能力是无限的”[6]。事实上,目前在交通、金融、物流、零售、医疗等行业,互联网已经展开了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互联网+”作为外推力,有利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

 

“互联网+”将带动传统产业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化,传统产业调整产业模式,形成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流量展开的,互联网带来的是眼球经济,注意力转变为流量,流量再变“现”。因此,如何吸引用户关注、了解用户需求便是互联网商业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基于新的商业模式,传统产业通过调整资本运作和生产方式,从单纯注重产品生产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在关注产品的基础上加人用户需求元素,形成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企业模式。


 

(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发展的深层意义

 

互联网的兴起使传统媒体的受众转移,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随之传统媒体的广告、收视率、发行量等均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不少传统媒体如报纸出现了停刊现象。新传播技术使传统媒体业发展陷入困境,但是,“求存法则表明,当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老的媒介形式不是自行消失,而是想方设法适应过来并且继续在其媒介领域内不断演进”[7]。于是传统媒体纷纷与新媒体融合,以期通过转型度过传统媒体业的“寒冬”。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8]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媒体APP……尽管传统媒体试图通过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开阔渠道的方式提升自身微传播影响力,但是效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己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即传统媒体进行的新媒体平台尝试已较为丰富,但是新旧媒体距深度融合还尚有距离。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不仅仅是通过人驻或者开通账号的形式进行转型,而是切实找到新旧媒体真正实现共享新闻资源,协同发展的模式。

 

“新媒体技术不仅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9]。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业的影响来自于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化产生的用户权利的改变。互联网进人传统媒体业,传统单向信息传播方式被打破,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变身为用户,不仅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生产。在新型传播模式中,用户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互联网将传统媒体“一呼百应”式的舆论引导力进行了解构,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再灵验。在新传播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按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术语说,它们不是按树形方式(arborally)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rhizomically)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10]。伴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与发展,“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站为代表的一种新媒体作用下的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正不断兴起”[11]。


 

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引起的病毒式传播便是对新传播方式效果的有力证明。一部脱离传统媒体,完全依靠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纪录片,在短时间内带动环保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以体现用户个人意志,以分享为主的社会化媒体的盛行是具有个人化特征的新型传播方式的体现。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穹顶之下》成为现象级视频,意味着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以及传统媒体权利的部分转移和分散。

 

传统媒体转型面临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传统产业模式带来的利益难以割舍。媒体业原本是信息生产行业,因此,对信息的垄断可以说是媒体生存的关键。新传播技术对信息垄断造成破坏,受众转移造成利益丢失。多数媒体人对于互联网的看法仅仅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挽回利益损失。事实上,“互联网+”带来的是生产关系的重构、是新的经营与盈利模式。“互联网+”计划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要途径,通过互联网可以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升传统媒体业务水平,促进传统媒体业整体业态升级。

 

二、用“互联网+媒体”的思维提升用户和产品的主导地位

 

(一)在互动与分享中建立社交关系

 

社会性媒体的发展使处于被动地位的普通用户地位提升,用户能力大大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机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12]许多成功的媒体便会通过增加社交元素,置入SNS的基因,实现产品的开放与包容,以互动和分享机制,增加用户粘性。例如,澎湃新闻的“追问”功能便是其在社交性方面开创的先河。点击澎湃新闻APP,用户可以进入一个名为“热追问”的页面,在这里既可以浏览精彩的新闻热门追问与回答、为其点赞,也可以自主进行问题回答、发表意见,更可以通过“邀请回答”按钮向微信好友、微博好友、人人好友进行问题发出回答问题的邀请。社交化是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是新媒体产品活力的源泉,在新媒体产品的研发中是不可或缺的基因

 

互动机制则主要体现在用户对新闻作品的反馈及与他人的讨论上。用户通过消费一定的时间对文章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社交元素的建立使用户可以通过评论或跟帖的形式进行互动。有的新媒体网站已经建立起“评论回复提醒机制”,即只要有其他用户对你的留言进行了回复,便会通过邮件或者社交账号的信息弹跳进行提醒。具备社交因子的新媒体产品支持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分享、发布、评论、追踪功能。新媒体产品这些社交元素的设立,符合移动互联时代“开放、平等、共享、便携、及时”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提升用户对于应用的关注度和粘性,使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


 

(二)在满足与引领中明确用户需求

 

与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目的不同,新媒体产品的核心理念不在于信息告知,而在于用户需求的满足。“我们在建立一个不断生长的智能叶片堆,而且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当时的需要来组织这些叶片。有些发现其定义的组织方式将会是草根式的;有些则会是官方的。有些只适用于部分人群;有些则能产生大的群体;而另一些会颠覆现有的群体。有些会很搞笑;有些则很悲壮。然而,决定这些叶片定义的只能是用户本人”[13]。一个好的新媒体产品必定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而一个优秀的新媒体产品必定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更能引领用户需求。新媒体产品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用户需求,并通过摸索研发成本与用户需求,找到二者的平衡,以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实现用户需求的最大化。

 

雅虎有一款名为News Digest的产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理念。此款应用每天仅早上8点及下午6点各推送一则新闻通知,同时媒体仅提供经团队筛选的少量重要新闻作为推选内容。产品的推送内容和推送时间均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最为精妙的选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限的内容推送保障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不至于用户浪费时间阅读垃圾信息。适当的推送时间配合了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使人们等车、等电梯的碎片化时间得到利用。产品首页底端配有阅读进度图表,可以显示用户的新闻阅读数量和未阅读的新闻,为用户的零散阅读起到了书签作用,以便用户查阅自己的阅读进展。基于上班族时间特点和信息需求设计的News Digest无疑保障了上班族这一用户群体的新闻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就是产品可以为用户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难题。做产品需要时刻剖析用户需求,并不断满足需求,以获取和留住用户,实现产品价值。进行用户需求捕捉,是产品研发的起点和难点。获取用户需求需要对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行为、市场数据、消费习惯等,进行数据库分析。新技术的发展使原先基于受众调查、收视率、发行量等途径了解受众的方式得到改变。新技术通过用户登录时间、在线时长、跳转记录、搜索内容等指标完成关于人群、兴趣、行为习惯的分析,构建用户画像。从而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有效地进行媒体研发。


 

(三)在感知与品味中体现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对新媒体产品使用感受的总和,好的产品会给用户带来愉悦感。对于用户体验的追求是每个新媒体研发团队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面向对视觉审美要求、使用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和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产品,一个产品若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必定要有新颖、杰出而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才能让用户对卢品“念念不忘”,再次使用。相比流动性用户,具有较高产品忠诚度的用户对产品长期发展更具价值。拥有杰出而独特用户体验的产品显然在保证产品的忠诚粉丝数上具有优势

 

在具备了基本的用户体验基础上,一款产品如果要脱颖而出,还需要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产品的独特之处是产品能吸引用户、确保用户粘性的关键。优秀的新媒体产品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具备完整而又独特的用户体验。在心理层面,要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并超出用户心理预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超出用户对于产品的预想,使用户得到拥有惊喜感。

 

著名媒体应用《iWeekly周末画报》便是一款用户体验极佳的中文生活方式媒体产品。通过美观独特的设计和实用的内容信息受到了苹果用户的追捧,形成了产品独一无二的气质,并得到了广告商的认可。它通过刊载全球新闻故事,具有全球视野,分享世界观点;具有知名作者独家撰写的精彩专栏;坚持一贯极简的产品设计,具有流行时尚的产品风格,翻看产品的“画报”板块犹如海量时尚大片……产品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使用体验,同时做到了对用户生活方式的引导。


 

(四)在更新与改进中优化产品品质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媒体产品加上了十足的马力,“快”成为了新媒体产品的一项显著的优势。新传播技术下,信息的高速裂变式传播使新闻首发成为了媒体争先抢夺的对象。因此,在新媒体研发过程中,“快”是研发者必须考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今的媒体行业,快能抢到先机,抓住更多机遇。例如,作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产品澎湃新闻来说,其研发中侧重于推送某类新闻作品,产品的核心功能的设计有重点,以此保证了其在时政领域新闻的更新速度。澎湃新闻有关贪污腐败案件的报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中不乏有澎湃新闻为报道的首发者的原因。

 

产品的随时改进更新是保证其生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产品研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新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新媒体产品也必须紧跟技术的发展步伐,改进迭代是产品研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技术上,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改进的方式变得不再复杂,往往通过升级、完善补丁等方式便可以完成产品的一次优化。便捷的改进方法推进产品优化,使产品保持活力与生机。在内容和形式上,产品研发者一方面要通过追踪市场上的最新优质产品,进行经验学习;另一方面要对自身产品缺陷进行总结。结合二者,对产品进行优化。

 

优秀的新媒体产品是跟的上新媒体时代节奏的产品,定期的产品改进与升级,是时代背景下产品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新媒体产品总是离不开产品的及时改进与更新。比如界面新闻的苹果应用程序,自2014年11月18日推出以来,它在12月2日修复了下拉刷新功能、分享功能更加流畅,在12月13日,增加了手机号注册功能。针对每一个小问题的及时修复,表明了这个新媒体产品不断求新、追求完美的态度,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对这家媒体的信赖。

 

“技术能使各种工具不断变化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喜好”[14]。新媒体产品需要通过增添社交因素、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进行更新与改进来得到用户的青睐,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新媒体产品研发中还需要体现和贯彻媒体本身的品牌理念。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足之本。新媒体产品是传媒集团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的延伸。因此,新媒体产品要维护媒体的品牌形象,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互联网+媒体”的整合中拓展电子商务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15]对传统媒体而言,进行电商化发展便是在大环境背景下对“互联网+”的一次实践延伸。传统媒体电商化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业结合的产物。同时“互联网+”计划核心在于产业升级,传统媒体电商化的本质便是其商业模式的升级。媒体电商化就是对如何利用媒体的受众资源、渠道资源、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等优势获得商业利润,使媒体优势资源“变现”的过程。

 

(一)传统媒体电商化的实践与优势

 

媒体电商化发展需要基于媒体优势展开,包括媒体的读者资源、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相对完善的发行渠道等。媒体需要将优势运用到电商化发展中,通过系统规划和总体布局,来实现平台盈利。

 

1.内容为王:内容即产品,受众即客户

 

传统媒体积累多年的受众资源是其进军电商市场的基石。电子商务的运营核心是互联网流量,可以相当于线下购物的人流量。流量可以说是衡量电子商务运营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互联网领域,电子消费行为产生的前提是网民对相关网页的浏览,因而流量产生。而如何使网民登陆与点击页面便成为了各家电商平台绞尽脑汁的问题。在这方面,受众资源显然是传统媒体电商化的一项优势。基于受众对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新闻信息内容的阋读、追随和订阅的习惯,传统媒体进行电商化探索,一种选择便是将媒体受众直接转化为消费者,将媒体内容作为产品出售。

 


偏向于产品导向的时尚类杂志在将读者转化为客户,将传播内容直接作为商品售卖的电商化模式中尝试较早。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出版业巨头康泰纳仕集团,近几年通过多次电商投资的形式进军电商。旗下的多本时尚类杂志已通过开通购物网站的形式实现了电商化发展。比如2014年8月,旗下的时尚刊物《Lucky》的编辑业务便与不久前收购的时尚电商网站BeachMint合并,并于今年1月推出了全新时尚电商网luckyshops.com。新推出的网站将新闻内容与商品售卖相结合,网站的浏览者可以边阅读新闻边购买商品。其集团旗下的style.com将转型为电子商务网站。转型后的Style.com网站原本备受媒体和时尚爱好者推崇的T台秀新闻更新及设计师评论等内容将不再提供,Style.com将完全改变为一个网上商店。Style.com认为该商业计划有很大的潜力,因为他们杂志和网站的用户已有全球3亿多人。可见,康泰纳仕集团进行的电商尝试离不开庞大的读者和受众基础。

 

2.品牌为王:影响力与公信力赢得信赖

 

影响力和公信力是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传统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累积的品牌资产使受众对其产生信任和依赖。“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就是品牌知识对于顾客对品牌营销的反应所产生的影响。”[16]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作用在电子商务上,便会使消费者对传统媒体打造的电商平台持有认可态度,认为平台上的商品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于电子商务来说,这种品牌效应带来的信任无疑是可贵和重要的,也是其他电商平台花费大量的成本试图通过广告等形式获得的效果。基于信任,消费者才会优先选择和放心购买。

 

品牌效应是传统媒体进军电商的一大优势。因农产品获取消费者信任的成本较髙,而传统媒体电商的特殊属性能给消费者带来较强的信任,因此,农产品领域是传统媒体进行电商化发展的一个有利领域。传统媒体也纷纷选择以农产品销售为切人口进行电商化发展。

 

3.渠道为王:推广成本节约与产品供应链掌控

 

基于丰富且多元的传播渠道,媒体进行电商化发展的另一优势便是相对低廉的推广成本。媒体本身具有传播功能,因此利用媒体渠道资源对自家电商平台进行宣传使得推广成本格外节约。

 

渠道给媒体电商化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媒体掌控产品的供应链成为可能。这得益于媒体长年以来通过广告或公关业务合作等与商品产家建立起的合作关系。通过利用媒体资源,媒体可以与产品的生产商直接签订协议,完成直供直销。产品供应链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之一,掌握了产品供应链除了可以保证商品的质量之外,在价格上也能给消费者以实惠。当然,完善的物流系统是电子商务有效进行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在这方面,媒体的传统发行系统为物流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例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温都猫”电商平台便依托报业集团的物流团队进行产品配送。其电商网站针对果蔬生鲜采取的温度专配配送方式,力求完成“上午11点前下单,预计当天配送到家”,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网站通过与供应商直接签订合同,让利给消费者,尤其在本地商品项目上具有价格优势。


 

(二)传统媒体电商化的路径选择

 

虽然组织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但其首要功能就是利用优势,并使弱点变得无足轻重。”[17]尽管媒体在电商化发展上存在诸多优势,但是也同时存在着一些因素困扰着媒体进驻电子商务。例如,媒体虽拥有庞大的受众资源,但是受众往往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客户,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受众资源是一个值得媒体思考的问题。对于媒体来说,其长久积累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何有效利用,在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不使媒体品牌造成损耗;如何摆脱市场经验不足的影响,提髙对市场环境的认知以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行产品销售等都是媒体电商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兼具媒体与电商思维

 

媒体做电商,其强大的媒体生产力是增强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因素。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最终是靠内容的差异化决定的。所谓的差异化不在于货品本身,而是在于你如何表达这个货品。

 

因“褚橙”一炮而红的本来生活网主要由一群媒体人创办经营,因此其网站文化中体现着传统媒体思维的影响。例如,“褚橙”的营销选题便离不开媒体的新闻选题策划的习惯影响。而因为媒体人带有新闻理想和社会情怀,因此本来生活网基于对中国人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通过制定一系列明确的采购原则,严格甄选产品产地,保障其提供的蔬菜、水果、海鲜、水产、米面等生鲜果蔬食材食品安全。

 

在保持媒体思维的同时,媒体电商化还需要建立电商思维,即熟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则,做内行人不做门外汉。目前,媒体进行电商化发展可以简单分为平台式和导购式两种生存模式。一方面,平台式的发展模式即为或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或通过与其他平台合作的形式搭建电商平台。媒体电商通过招商为产品提供平台或者亲自采购的形式进行商务发展。另一方面,媒体单纯具有导购功能,通过将受众导人其他购物平台的方式获取收益。电商业务需要一系列专业而完善的制度保障,例如成本核算、电子支付、物流系统等环节均至关重要。因此,媒体的电商业务需要具备电商思维才能持续发展获益。

 

2.慎重选择电子商务产品品类

 

产品品类选择是媒体电商化前期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任何定位项目的第一位都是先了解预期客户的想法”[18]。一般而言,媒体通过消费者精准定位,集中火力进行垂直电商服务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传统媒体起家的YOHO!有货购物网站目标客户群为追逐时尚潮流的年轻男女,因此依托于《YOHO!潮流志》等集团下的时尚杂志其网站的服饰商品具有年轻、时尚、潮流的特点。同时,因杂志的采编团队长期从事时尚领域的工作,对时尚潮流领域的内容具有较为精准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记者和编辑充当“买手”进行流行商品的甄选在潮流引导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力,受到目标群体的青睐。YOHO!有货购物网站获得盈利,其在产品品类选择上的一条经验是,其合作商有大量的设计师潮流品牌,因品牌服饰具有品牌价值等特殊性,因此市场比价可能较低,这也为网站获得利润增加了筹码。


 

对于本身具有产品导向的时尚媒体而言,其产品品类范围是在时尚领域,进行产品选择相对轻松和自然。而对于其他进行新闻内容生产的媒体而言,进行产品选择需要格外慎重。一方面,选择与媒体传播内容相关的产品依托媒体影响力在产品销售上具有优势,但是电商与媒体主要的新闻生产业务关系太过紧密,如果稍有偏差,便会使受众对新闻内容产生质疑,怀疑媒体的新闻内容是广告,是为产品售卖服务,从而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媒体电商化产品与所传播内容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产品品类与媒体新闻业务分离,保持独立性。例如《华尔街日报》的电商平台The Shops便选择进军奢侈品行业。《华尔街日报》始终强调The Shops不仅完全独立于其新闻部门的运作,而且其选择的商品和《华尔街日报》的内容也几乎毫不相干。[19]

 

总之,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产业与传媒产业将加速融合。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媒体边界将不断得到拓展。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注释:

[1]侯继勇:《马云携手黎瑞刚:互联网+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6月5日。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2页。

[3]〔美〕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4]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5]〔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6]〔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7]〔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

[8]〔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9]〔美〕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周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0]〔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11]唐绪军、黄楚新、刘瑞生:《微传播:正在兴起的主流传播》,《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第5页。

[12]〔美〕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13]〔美〕戴维·温伯格:《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张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237页。

[14]Deirdre Breakenridge,Pr2.0;New Media,New Tools, New Audiences,New Jersey:Person Education,Inc.2008,p.274.

[15]新华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http://www.gov_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7.htm.

[16]〔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吴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17]〔奥〕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管理成就生活》,李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82页。

[18]〔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王恩冕、于少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19]郑爽:《传统媒体“变现”读者资源,试水电商》,《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1月29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古远清:站在当下学术前沿,进一步擦亮“粤派批评”的名片

跨界太极学术 | 朱崇科:《野草》中的植物系统隐喻研究

跨界太极学术 | 朱崇科: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


【跨界太极】  1012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