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吴东相: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

吴东相 跨界经纬 2021-12-03


跨界与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


吴东相,《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宁夏教育》2017年6月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重构着学校教育的生态,催生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特别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本学科为轴心向生活领域和各学科拓展、延伸,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依据主支学科的特点、内容和学生认知现状、身心发展规律,因材因地有效融合与本学科相关的精品资源,活化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多元化拓宽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全方位培养一代综合型的创新人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50(2017)06-0073-03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重构着学校教育的生态,催生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跨界与融合,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跨界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能力、习惯与性格之间的跨界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跨界融合。在课改的浪潮中,教育界共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合理优化教学手段、结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内在活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无疑给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带来了严峻的难题和挑战。面对现状和课改的春风,学校应结合区域校情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的探索,构建无边界学习行为。


一、立足校情,理性思考


跨界与融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按师生比比较富裕,按班级和所设学科分类比却十分紧缺。目前,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步人“素质教育”的轨道,农村部分学校还是以“分数量化”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取得优异成绩,总是指导学生在各自负责学科的“一亩三分地”上潜心修炼,以求在学科知识上精益求精;不同的学科常常各干各的活,从不“串门”和“融合”,这种教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学科专业化”严重弱化了学科间不同层次知识的融会贯通,难以“活力课堂”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因此,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立足区域校情借课改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科资源进行跨界融合,构建新课程理念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智慧课堂,是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不懈的探索和永恒追求的目标。


1.跨界融合是知识多元化的需要。社会是一个纷繁庞大的系统,存在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而我们生活中的人就是要通过知识和技能改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探求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生态平衡的科学教育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目标上精准定位到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上,不是要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需要用什么知识,就用什么知识,而是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以适应21世纪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2.跨界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人类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创新上,要突破创新,就需整合多层次知识,融合多学科内容,揉合多方面技能。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去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站在世界的崭新高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习知识和技能。


3.跨界融合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需要。如果课堂能深度融合学科资源,就会为学生提供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就会适时落地生根,也会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顺势自然铺就一条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素质教育阳光大道。


二、实践尝试,智慧行动


跨界融合不是所谓的学科“拆墙”和“交叉”,而是以本学科为轴心向生活领域和各学科拓展、延伸,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依据主支学科的特点、内容和学生认知现状、身心发展规律,因材因地有效融合与本学科相关的精品资源,活化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多元化拓宽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全方位培养一代综合型的创新人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学案合理预设。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更是以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基础,纵向深度融会“三维”目标的达成,横向高清理顺知识体系,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路线图和导航仪。因此,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授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在编写学案时要精心依据课标和教材设计自主学习清单,依托网络认真制作与教学内容相辅助的视频课件,把握学情,用心设计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学习内容。如马老师在编写《和田的维吾尔人》学案时,选用二年级下册《新疆好》为舞蹈音乐,课前挑选几名平时在此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随乐跳舞,以大家熟悉的乐曲做好组织教学,这样既在表演中学唱了歌曲,也激发了学生上课的情趣和智趣;接着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背景视频,展示新疆和田富饶宝地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展示“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和“瓜果之乡”的地域风情、民族风俗;然后围绕课文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图文、声像动静结合的方式设计学案过程。杨老师在编写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密铺》学案时,以美术中俄罗斯方块和生活中“有趣的密铺”激趣导入,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学科资源的预设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情感体验,促使师生不断创新学科知识内涵,自主用好、用活学科资源,提高自身素质,积淀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立足现实,创新发展。


2.课堂有效融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课堂上有效融合学科资源,可以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视音频技术、艺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修养;也可以使学科间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难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学习成就感;同时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如孙老师在教授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以一年级上册《找春天》为音乐素材,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与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春天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春天的到来;又与美术学科中《春天的色彩》互融为一体感受、欣赏春天的魅力……这样巧妙的构思与融合,打通了学科间知识结构的壁垒,为教学创新提供互通互利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更多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3.课外活动拓展。小学生正处于接触和感知世界的初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特别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收集与整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辅助素材,拓宽获取知识渠道,拓展积淀内在知识的广度。如数学教研组设计的“我心中的数学”电子版手抄报,学生以潜在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把心中的数学同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巧妙地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美妙的音乐旋律、精美的图形组合、奇特的科幻素材、漂亮的背景等手段进行惟妙惟肖的设计。又如在科幻画展评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身边的新事物、新信息,把科幻画发明创造、工艺设计同天文地理、海洋地质、环境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以“绿色、环保、低碳”先进理念进一步去想象、构思和创作,绘制出一幅幅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作品“通过这些学科的跨界融合,不仅再次夯实了课内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拓展了课外知识的容量,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积淀成果,创新俱进


当今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和推广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和优化课堂结构的主渠道。新课改引领教育迎来一个崭新局面,学校应该依据区域校情适合的育人模式,给予教育新的发展活力。


1.立足校情积累成果。依据现状和当前取得的成果,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课堂的优势,汲取课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整合优化资源包,共享优秀经验成果,为融合学科知识助力驱动。


2.外修内炼充实成果。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教研”“集培”“国培”和在线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致力于多搭台子,采取轮流学习、轮流支教、专题培训、师徒结对、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法,让名校名师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在学校圈内各学科教师互学互研,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做好共享成果。


3.借助平台丰富成果。国家和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内容实用,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方便。学校既可以通过云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也可以科学合理使用云平台资源,使之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为学科跨界融合提供资源保障,开辟教学模式新天地,同时缓解农村教师短缺和学科能力不足问题,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依托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跨界学科资源,进一步活化课堂结构和拓宽育人渠道,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引擎,也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追求。



作者简介:吴东相,隆德县第一小学,大学本科,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沙景荣.中小学信息化有效教学应用案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辑:凌逾

责任编辑:谢慧清

推荐人:肖小娟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书评 | 邓媛:斑斓的文化美图——评陈瑞琳《去意大利——那些我爱的地方》

跨界太极学术 | 黄爽:跨媒介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分析

跨界太极学术 | 叶周:我从汇聚的水滴看见历史——前辈笔下的“左联”记忆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144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