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王长潇、刘盼盼: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形态特征及其舆论导向

王长潇、刘盼盼 跨界经纬 2021-12-03

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形态特征及其舆论导向


王长潇、刘盼盼,《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形态特征及其舆论导向》,《现代视听》2017年9月


[内容提要] 依托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等数字化新媒介,短视频呈迅猛发展趋势。处于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短视频,叙事特征和叙事元素选择的偏好必然会不同于传统电影电视叙事。本文基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深入分析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发展形态、传播特征以及舆论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 短视频跨媒介叙事舆论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形成了后现代“碎片化”的文化传播环境,信息使用者开始习惯于通过智能手机等其他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释放。同时,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艺术呈现和人们的休闲娱乐也趋向于影像化,短视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技术环境下迅速崛起。当前学界多是从产生原因、发展现状和传播特征等方面对短视频进行详细的剖析,本文则从其诞生背景出发,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去挖掘短视频内容对整个网络舆论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发展形态


在技术发展主导的逻辑下,人们获得了普遍的媒介接近权,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同时得到实现,正因如此,满足人们展示和分享需求的短视频也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


(一)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


短视频是时长较短、形式灵活并适用于移动端的视频,也是互联网影视的一个分支。其内容生产形式可分为两种:UGC和PGC。前者生产主体是个人,内容较平民化,主要是生活记录或者随手拍,较少具有导向清晰的价值输出。而后者内容为目标明确的专业团队生产,能够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前者缺乏专业性,无论从影像的观感还是内容叙事上虽承借跨媒介平台优势,但并未发掘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后者由于专业的策划、编导、摄制和发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当下的短视频不仅在传统门户网站运营,也通过智能手机与网红、电商等运作模式结合紧密。移动短视频应用发源于2011年初美国的Viddy视频分享平台。新浪、腾讯两大互联网社交巨头在2013年先后推出了短视频应用秒拍和微视。《华盛顿邮报》在2015年将其视频业务“Post TV”更名为“Washington Post Video”,由长篇叙事的电视风格转向简短的数字化格式,使得它的数字用户订阅量猛增甚至超过了 Buzzfeed等新媒体公司。另外,资本的注人也为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如2016年上半年获得1200万投资的papi酱将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二)媒介融合态势下的短视频跨媒介叙事


媒介融合促成了短视频的诞生,依托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短视频是一场技术革命。在科技沃土的涵养下,它从整个叙事风格到制作手法都必须高度简单化。而在短时间内叙述一件完整的事实,并且使受众获得好的感官体验,对短视频制作者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任何一则短视频的面世都跨越了多种媒介的融合,文本的选择也割裂了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从最初的主题选定、脚本策划再到完整的拍摄,整个过程涉及了人体、纸质、摄像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跨媒介一般来说就是媒介再造,即“一种媒介向其他媒介的跨界改编改写、变形转译、转化变异”[1]。 短视频的文本题材会选取传统经典名著片段、报纸上的热点新闻报道、热播的电视剧情节等。新媒介不是颠覆铲除旧媒介,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再造和重构。犹如麦克卢汉提出的“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项媒介”[2]那样,“新媒介会挪用旧媒介的技术、形态、社会情境,如电话挪用语言,摄影挪用绘画,电影挪用广播和摄影,电视挪用电影,网络同时挪用报纸与电视,”[3]从而形成一种跨媒介的叙事方式。


《诸葛亮戏谑王朗》


由于时代科技背景、文化环境、传播渠道的不同,短视频在传承和传播电影电视叙事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其独有的叙事特点:在跨越多种媒介的情况下,优化配置各种媒介资源并保持叙事形态的完整性。跨媒介叙事就是在资本的驱动下,文本互文性得到扩张,为获得良好的叙事体验,将分散的故事碎片合理地排布在多种传播渠道中进行故事再创作的过程。它呈现 “在不同媒介上的协调、统一的叙事体验,是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沉浸式体验。”[4]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受众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容本身,以第一本位感受在场感与真实感。并且,不同媒介拥有的优势相互助力、融合后能展现出巨大的叙事潜力。“媒介成为了连接现实世界与故事世界的桥梁,受众在现实中生活,也在故事中游走,从而营造出一个超现实场景。”[5]多媒介融合与受众对文本的任意解构,还会创造出突破传统的撞击美学故事。Bilibili网站的“镇站之宝”——《诸葛亮戏谑王朗》,将传统的经典名著故事进行一次元剪辑,实现现代人与三国名将隔时空对话,文案诙谐幽默,恰好迎合了当下网民天马行空的审美标准,在网络上红极一时。


二、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传播特征


媒介融合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媒介载体的形式、文本内容的创作流程,再到对受众的传播方式,每一个环节都有本质上的变化。跨媒介叙事这一新兴的叙事形式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样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具有跨媒介叙事功能的短视频,对整个社会文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有着独特的传播特征。


(一)多群体话语集合,叙事主体角色转换


跨媒介叙事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叙事功能的结合,更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跨界和连接。人类本身就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古老存在,短视频的出现只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进行话语交流的新场景。在此场景中,不同群体级的人扮演着各种复杂角色,模糊了人类现实环境中真正的身份界线。正如皮埃尔·莱斯特认为的那样“作者与读者,制作人与观众,创作者与解释者之间的区别特征将交融” [6]。台前和幕后交叉的舞台表演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得到刺激紧张的呈现,不同社会群体身份转换的强烈对比更是增添了表演内容的戏剧张力。如短视频中,光鲜亮丽的歌手演员被网友PS成接地气的普通民众,无名“草根”模仿起了明星的舞台表演秀等等。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短视频中多群体话语集合的形成原因无外乎其简单的生产流程和较低的制作门槛。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制短视频来获取大众的关注度和注意力,以此开展个人形象的塑造管理。另外,社交网站这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也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得到释放,不同创意内容接踵而来,相互碰撞。而集发布者、接受者、参与者三位于一体的叙事主体则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着思想的博弈,多种因素的糅合使得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元素更加多元化。由此,人与人的跨界融合便转向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和连接。


(二)多媒介联合应用,互文文本跨界整合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文本与媒介的联系非常紧密,主要体现在多样媒介与互文文本相连共生的特征。文本在制作、传播、流通的过程中,不再只适用于单一媒介,而是获得多媒介的支持,文本内容也由此产生、消费和再生。跨越多种媒介的短视频作品不再是单一符号系统的产物,而是各种符号系统的多重交织。其内容通常以舞蹈、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形式,表达对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诠释,凸显高潮,塑造跨媒介的角色定位。如音乐不仅仅只存在于MP3播放器中,影片绝非只能到电影院观赏,文字的书写也不再局限于纸质载体。


多功能一体化的多样媒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整合,便可打造一场跨媒介盛宴。但是,在此盛宴中,不可忽视文本内容的重要性。短视频中文本题材的选取不是对以往文本内容的胡编乱造,而是将故事从传统的语言模式中解放出来,以不同的媒介演绎重构、延伸拓展,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情景故事。例如B站热门的鬼畜短视频内容通常为碎片化的大制作影像集合,这些零散的文本片段被二次元粉丝重新进行编排整理,使得传统社会的仪式感与打破常规的后现代感交织,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体验,成为了大众娱乐新的消遣品。


(三)多渠道平台传播,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功能扬弃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性,任何人都可生产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短视频APP以及相关小程序的开发和使用便使得短视频内容的私人定制成为了可能。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不同平台的交互融汇激发出了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潜能,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给短视频跨媒介叙事提供了创作和交流的全新载体。用户不仅能在美拍、小影和小咖秀等专业APP上自制并上传短视频,也可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进行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



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研究中不仅有符号学、媒介学、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且还涉及到时空穿越和异域交流。不同种类的文化迁徙和交流能够迸发出新的叙事元素,开拓出新的叙事表现形式。在如今“符号真实”比“现实真实”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中,多元文化跨界建构出符号的真实表述涵义,至此网络世界中纷繁复杂的表情符号在人们的解构、戏仿、拼贴下也就有了专门的情绪表达指征。如在网络热门短视频中频繁出现的尔康“你别走”、黄子韬“狗带” 雪姨“开门开门快开门”等表情就已脱离出符号本身的表征元含义,成为制作者态度和看法更深层次的戏谑表达。


三、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舆论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被切割成零碎的片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信息成为人们选择媒介的首要衡量标准。短视频由于影像化的镜头表达方式和简短深刻的语言文字表述,从众多信息载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了解现实世界手段的新宠。但是,跨越多种媒介的短视频,由于本身的发展形态和传播特征,其叙事模式使得受众对客观世界和舆论环境的正确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交互性叙事元素游戏化,传统文本权威被解构


任何一种媒介所关联的叙事元素会由于媒介本身的偏好而具备不同的特色,短视频作为移动终端的衍生品,其叙事元素的选取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性。通常而言,互动性强的叙事元素构成的文本内容较浅薄,主要强调界面体验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在“形式大于内容"潜话语规则的影响下,作者一般会选取弹幕、表情包、现实生活片段等作为叙事元素,注重文本的简单通俗带来的移情效应;受众可通过截屏重置符号元素进行留言互动,甚至重构短视频,建造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种创造性参与的做法打破了传统文本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权威性,传受角色在个人幻想与集体认同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转换。交互性的叙事元素在这种游戏化交流模式的驱动下,使得受众对全新故事世界的感受更加清晰,并沉浸在这种叙事体验之中。



叙事元素的交互性传播与设置文本的游戏化体验在解构传统文本权威性的同时,也是对草根群体话语权的释放。精英者的舆论空间被平民阶层挤占,单向传播的传受模式在日益发展的科技和不断流动的资本双面冲击下,开启了多向传播与互动的反馈模式。短视频中多种互动叙事元素的使用瓦解了高高在上的精英话语体系,教条式文本的权威性被击溃,受众交流的载体也由单一文字描述转向了多种媒介形式:以短急快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表达愤懑的情绪,用晦暗明亮相交叉的色彩线条奠定压抑矛盾的基调。除此之外,短视频中弹幕切片、表情包和变声功能的加人更加速了传统叙事模式的解体


(二)非线性叙事逻辑角度偏移,客观事实真相受损害


古往今来,媒介处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之中。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叙事,从原始社会的绳结记事到如今的多种信息介质共存,媒介的叙事技巧越来越复杂,叙事结构也越来越多元。短视频不同于电影电视线性完整的叙事逻辑模式,其阐释方式往往是碎片化的“小叙事”,通过使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达到逻辑思想与文本内容的融合。这种叙事模式通常是把网络上不同的影视图像片段进行整合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但又不同于客观现实的虚拟故事世界,在此世界中,叙事逻辑、空间模型、时间顺序以及人物关系都与实际物质世界相背离。


由于短视频对外的开放性、平等的互动性和易于操作性,受众异常享受跨文本改编带来的乐趣,同时也痴迷于超文本呈现的超链接式的异次元世界。久而久之,受众便沉浸在虚拟故事世界中,无比享受短时间内跟随碎片化的叙事逻辑挖掘故事线索所带来的快感。于潜移默化之中,聚焦小格局的视野框架,便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全局性统筹,不利于事实真相的有效传播。如引起微博热议的舆论事件大都是由爆料人所提供的被称为“证据实锤”的短视频引起的。部分人抓住这一短视频便以为掌控了全局,盲目地对整个事件进行“单一归因”,并且相信这就是整个事实原貌,不断散发传播,导致真相被掩埋,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 多媒介操控叙事节奏,群体情绪感染遭煽动


在跨媒介叙事中,媒介平台越丰富,受众与故事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承接了不同的传媒产品和媒体平台,也吸引了不同阶级的受众群体参与其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民身份的隐若性,使得网络社区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社会的“公共领域”,短视频便成为了各方舆论议题进行争论的武器,属性各异的网民利用短视频建构新的舆论战场,并把虚拟社区中的象征符号转化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之中。这些符号经由不同媒介的快速传播和转载,所承载的元编码意义被扭曲,正常的解码功能早已被沉湎于游戏化文本中的受众异化。短视频内容由此变形变异,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大众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知。



人脑对事物的认知是通过多个感官渠道建立起来的,所以,故事的具象程度、感官的刺激度、对群体情绪的煽动力,都随着媒介的不同特征而变化。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过程中跨越的多种媒介类型增强了人们的叙事体验,视听等各种感官功能得到释放,对信息的传递与收集功能也得到了延伸。另外,故事受到特定符号属性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叙事体验。短视频由于时长的限制,在叙述故事时偏向快节奏和紧凑感。这种高效的叙事节奏一般在交代故事背景和情节时都较粗糙不重细节,在多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叙事角度稍显偏移便会引起大众的猜测和怀疑。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大多群体经由相关不明来源的短视频讯息的狂轰乱炸,可能直接诱发群体事件。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普及给予了大众参与制作短视频的便利性,技术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短视频视觉效果的可观性。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的短视频有着传统的信息载体所不具备的跨媒介叙事功能。正是由于这种跨媒介叙事特征使得短视频迅速蔓延网络世界,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娱乐生活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多群体话语的集合和叙事主体的身份交错,不同角色等级和权力分配的博弈加剧了舆论空间层级力量的复杂性,这会导致网络空间中语言暴力、道德绑架和舆论反转等情况的出现;多媒介的联合应用和互文文本的跨界整合加速了环境拟态化的进程,使得人们深陷视觉技术所营造的“虚拟场景”中无法自拔,忽视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信息;多渠道平台的交汇融合促进了网络空间中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但也给负面舆论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滋长的土壤。只有全面认识了短视频跨媒介叙事的发展形态、传播特征和舆论影响,才能找寻有效的方法正确引导网络空间乃至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


注释:

[1][3]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J].暨南学报,2015(5) :35.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76.

[4]杨光,王德胜.当代西方媒介文化美学研究的三种形态[J]文学评论, 2008(3) :3.

[5]唐昊.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介叙事形态[J].中国出版,2014(12) :30.

[6]张伟,周群.互文性视阈下小说评点文本的画学叙事[J].东疆学刊, 2013(1) :2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15BXW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长潇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盼盼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辑:凌逾

责编、推荐人:谢慧清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陈蕾:透视“生存”数码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逻辑.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Cross-media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Dance

跨界太极学术 | 吴东相: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159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