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大V」罗斯福|他巧用“自媒体”,解决经济危机,打赢二战
1932年,纽约。风儿沉醉的夜晚。
刚刚竞选总统获胜的罗斯福,怀着喜悦,回到了位于纽约东65街的宅邸。
在门口等候多时的母亲,一见面就拥抱了他:“这是我生命中最棒的时刻。”
儿子搀扶他上床以后,他渐渐平静下来。这时,喜悦感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焦虑感。
罗斯福:“儿子,你知道吗?我的一生中只害怕火,今晚我好像开始担心别的东西了。”
罗斯福的儿子:“担心什么,爸爸?”
罗斯福:“我担心我可能当不好总统。”
罗斯福之所以害怕火,是因为一场火灾,导致他罹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
罗斯福之所以担心当不好总统,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担心,美国命运系于自己一介病夫,能行么?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
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罗斯福注定不辱使命。
1882年1月30日,在纽约,一个小正太呱呱坠地。
这小正太是实打实的富二代——父亲詹姆斯是铁路公司总裁,母亲萨拉是富家女。小正太名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罗斯福出生时,詹姆斯已53岁。
老来得子,詹姆斯对儿子极尽呵护,不仅为儿子重金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还常常带儿子去打猎、划船、出国旅游……也包括拜访名人。
5岁那年,老爸詹姆斯带小罗斯福拜访时任总统的克利夫兰。正埋头工作的克利夫兰,摸摸小罗斯福的脑瓜儿,开玩笑说:“小朋友,祝愿你永远别做美国总统。”言外之意,总统是劳碌命,工作996!
孰料后来罗斯福不仅当上了总统,还蝉联4届,是美国史上任期max的总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富二代罗斯福不缺书,而他也爱看书,所以,他打小博览群书,装了一肚子庞杂的知识。如某位作家所言,他的脑子“像一个塞满了闪闪发光、互不相干的各类知识碎片的老鸦巢”。
加之,他记忆力超好。《光荣与梦想》写过:童年时,罗斯福去意大利玩,只见过一回的街道和建筑物,便记得清清楚楚。在美国地图上随意画一条线,他能准确说出这条线经过哪些县镇。
1900年,罗斯福考入哈佛大学。
在哈佛,他巧借堂兄西奥多·罗斯福的影响力进入校刊。(西奥多·罗斯福,就是总统山上四张脸之一)
先邀请堂兄来哈佛演讲,大咖光临,校刊自然是要报道的,罗斯福再为堂兄和校刊牵线搭桥。校刊获得了独家报道,罗斯福也因“立功”当上了校刊助理,可谓双赢。
毕业后,罗斯福仕途也很顺,1910年担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又任海军部长助理。
然而,29岁那年,好运气似乎挥别了罗斯福。
去加拿大某岛度假时,岛上突发森林火灾,他像赖宁一样冲去救火。火灾扑灭后,因为“眼睛都给烟熏模糊了,浑身沾满了烟灰”,他一头扎进海里洗冷水澡,随后步行回家。到家后,湿衣服也不换,就坐在门廊里翻阅邮件。结果不慎患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终生下肢瘫痪。
坚强的罗斯福,没有被病魔打倒,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
他通过爬行来锻炼康复,和蹒跚学步的儿子,比赛谁走得更快。
他不惜重金,买下一处温泉作为疗养院。他通过游泳来锻炼康复,并免费开放温泉,欢迎其他病友加入。本该愁云惨淡的疗养院,成了“笑声震天的地方”。
母亲要他别工作了,到乡间别墅好好养病,反正家里不差钱。
罗斯福拒绝了。
他觉得,唯有忙起来才能忘却疼痛,从政是他重新“站起来”的唯一支柱。
你看,这就是罗斯福。
他积极从政。行动不便,就由妻子埃莉诺代他抛头露面。
1930年,在竞选纽约州长时,政敌以残疾攻击他,他回应:“州长不比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非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要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罗斯福最终成功当选州长,这是他入主白宫的关键一步。
罗斯福担任纽约州长期间,一场经济危机如山雨欲来。
1923年~1929年,美国经济繁荣。因为时任总统叫卡尔文·柯立芝,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有多繁荣?《了不起的盖茨比》大背景便是那段时期,想想盖茨比家的奢华客厅……然而,别忘了《盖茨比》以悲剧收尾。这仿佛预示了「柯立芝繁荣」也将以悲剧收尾。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1929年10月24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毫无预兆地降临!
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当天就跌了12.8%,史称「黑色星期四」。美国经济开始“朝地狱里冲”,一周后,损失了100亿美元。
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产品,把牛奶倾倒入密西西比河。四分之一的工人失业,银行成批倒闭。
《光荣与梦想》描述了大萧条的场景:多数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人讨来免费番茄酱,回家后往开水里一搅,番茄汤就有了。孩子们因为营养不良,上课打瞌睡。有次,老师劝某位小女孩回家吃点儿东西再来上课。小女孩回答:“不行,我家是轮流吃饭的,今天该我妹妹吃了。”
救济所门前排起长龙,倘若去晚了,就领不到微薄的救济金。领不到救济金的话,只能靠拾荒为生。
多数人蜗居在简陋的棚屋,或者破汽车里。他们在衬衫下塞报纸,裹住身子取暖,因为时任总统是胡佛,他们戏称棚屋、报纸为“胡佛棚”、“胡佛毯子”……
正是在美国穷哭了的窘境下,罗斯福临危受命,从前任总统胡佛手中接过烂摊子。
1797年3月4日,开国总统华盛顿光荣退休,约翰•亚当斯从他手中接过了自由女神火炬。之后历经N位总统,直到136年后的同一天,罗斯福接过了火炬。
1933年3月4日的那个阴冷下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演说辞中有句话: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可以理解成给民众打气的一句鸡汤,也可以理解为:跟着我,有肉吃!
▲希特勒
差不多在这时候,希特勒上任元首。
罗斯福能领导美国走向光明,有诸多因素。
其中之一,是他敢于破格提拔且用人不疑。
他破格提拔弗朗西丝·珀金斯为劳工部长。美国史上,女性入阁,这是首例。
路易斯·豪是罗斯福不离不弃的老战友,从罗斯福双腿尚且健全时,路易斯就开始辅佐罗斯福了。后来,路易斯积劳成疾,罗斯福隔三差五地看望路易斯。路易斯的病房,有一条电话专线直连白宫。大事不决,罗斯福就电话征询路易斯。
哈里·霍普金斯初任联邦紧急经济署署长时,关于霍普金斯的举报信如雪片般飞向白宫。但是,当罗斯福派人调查核实,证明举报信纯属诋毁。他就吩咐:“今后如再收到控告霍浦金斯的信件,一律当众烧毁,不必再报。”
罗斯福除了善于用人,还善于演讲。
每回登上演讲台的那一小段距离,对于罗斯福来说艰难无比,他努力作出走路的样子,实际上正紧紧抓着儿子/助手的胳膊,并在手杖和强壮上身的帮助下,让自己前进。
站在演讲台前,他会在儿子/助手搀扶下,尽力维持站姿。每次演讲,群众和演讲台还隔着一段距离。尽管民众知道他患小儿麻痹,却不知晓他的残疾程度。
罗斯福这么巧妙掩盖自己残疾的事实,有他的苦衷。
民众期待最高统治者是生龙活虎、精力过人的,如果摊上个病恹恹的统治者,民众就会六神无主。所以,现代民主选举中,候选人总是在选民面前维持健康人设。比如秀腱子肉、柔道和骑术的普京;再比如肯尼迪总统,在公众场合,他是个健康帅气小伙。而事实上,他是个药罐子,入院治疗是家常便饭。
由此可见,当年罗斯福巧妙掩盖残疾之做法并非个案,是政客惯用手法,有不得已的苦衷。
除了线下演讲,罗斯福开了个线上FM:炉边谈话。
所谓炉边谈话,就是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唠家常。罗斯福借助新媒体——广播,将自己的声音带进千家万户。
虽然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面对的是冷冰冰的麦克风,但他还是尽力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罗斯福说话的时候,时而点头,时而双手做出简单、自然而轻松愉快的姿势。他面带微笑,容光焕发,好像他真的就坐在前廊,或者同他们一起坐在起居室里。”
民众坐在壁炉前,罗斯福的磁性嗓音,声声入耳。甚至有人剪下罗斯福的照片,贴在收音机上。此刻,“罗斯福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或许不如丘吉尔、希特勒的演讲那样魔性,却有一种亲和力,民众隔着千里似乎也能感受到总统的微笑。通过炉边谈话,罗斯福成功树立了亲民形象。
他这位自媒体大V,每天能收到八千多封邮件,是前任总统胡佛十倍不止。某次民意测验,投票结果罗斯福排第一,上帝排第二。
30年后,当电视取代收音机时,肯尼迪总统又通过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与炉边谈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斯福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甫一上任,就颁行新政。新政可以概括为3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简而言之:发放物资,授之以鱼;以工代赈,授之以渔;整顿金融,节制银行。
当一位助手呈交一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救济计划时,罗斯福说:“民众不是‘总有一天’才吃饭,他们天天都得吃!”
等到1936年,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终了时,美国“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货物往来奔驰”,老百姓的平均国民收入比罗斯福初上任时增加了50%。
取得如此政绩的罗斯福获连任,也就不足为奇。
而这一年,轴心国(法西斯国家联盟)成立,准备搞事情。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美国作为「两洋堡垒」,战火暂时烧不到那儿。美国虽然保持中立,但罗斯福一直倾向被侵略国家。
战争伊始,美国颁布《中立法修正案》。同盟国可以向美国购买武器,但需“现款自运”。顾名思义,现金结算、运输自负。
电影《至暗时刻》里有个片段:几十万英军被困敦刻尔克,丘吉尔深夜躲卫生间里打越洋电话求助于罗斯福,希望美国能派航母把英国新近买的一批飞机运过去。奉行《中立法修正案》的罗斯福回答却是:“新法案明令禁止将‘军用设备’用于转运等用途”,并提议派马队把飞机拖过加拿大边境。
英国在跟法西斯缠斗一阵后,财政渐渐被掏空,拿不出钱向美国买武器了。
罗斯福很“仗义”,又拟定了《租借法案》。如果法案通过的话,英国便可以先借用武器装备,等战争结束,武器装备没损坏,就完璧归赵。损坏了,就赔偿。
但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反对该法案。一方面,对一战之惨烈有心理阴影,不想蹚战争浑水;另一方面,想看欧洲内耗个精光,坐收渔翁之利。
罗斯福为了劝服这部分人,巧用神比喻:如果邻居失火,他家没有消防水管,急匆匆跑到你家。这时,你会要求邻居先付钱买下水管,再去救火吗?当然是先借给邻居,等他把火灭了,再考虑之后的事。如果不借水管,邻居家的这场火迟早也会燃到自己家。
这么打比方,大家一听秒懂,转而纷纷支持《租借法案》的通过。
其实罗斯福想参战。
他曾派一支海军陆战队登陆冰岛首都,对外宣称是应冰岛之邀,实则是挑衅。冰岛距柏林不到3000公里,好比天天有个狙击手瞅你家,希特勒能不难受吗?但他也只能忍。
早在一战时,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因为误伤美国船,导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德国所在同盟国阵营迅速崩溃。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肯定没忘这茬事,所以格外谨慎。
然而,如同网络段子所言:德国有两个猪队友,一个谁都打不过(意大利),一个谁都敢打(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举国震惊,罗斯福也震怒了。对参战理由求之不得的他,次日即发表「国耻演说」: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永远蒙受耻辱的日子——美国遭到日本帝国海军和空军的蓄意进攻。……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领土,我们的利益,正面临严重的危险。”
演说结束后,美国对日宣战,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全球化战争。
珍珠港事件,短期来讲,是一次成功的战术偷袭,实质是一场华丽的作死。
要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工业产值是日本的22倍,年产钢量是日本的5倍。
在经济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日本想赢,只可蚕食,不可蛇吞象。
所以,一手策划了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五十六,在收到“虎,虎,虎”的捷报后,却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有可能唤醒了一个沉睡中的巨人。”
山本五十六的担心后来成真,对于“珍珠港事件”,罗斯福报之以“曼哈顿计划”,两颗原子弹……
惹怒美国之后,26个国家相继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当然包括咱们中国。
1942年,在罗斯福倡导下,26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
同年年中,英军在北非被隆美尔打得找不着北。为了帮助盟国摆脱军事困境,罗斯福力排众议,和丘吉尔一道决定实施「火炬计划」。纯爷们罗斯福甚至亲赴北非前线,激励士兵的斗志。自林肯总统之后,还没有美国总统到战区视察军队。最终,美英联军携手把德军驱出北非。
1945年,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了组建联合国。
最早提出该理念的是丘吉尔。早在大西洋会议上,丘吉尔就对罗斯福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使一切国家和民族永久安居乐业的国际组织。”
罗斯福则是建立联合国最热心的倡导者,他最早提出了「联合国」这一名称,并参与设计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
联合国体现了罗斯福身上的两种主义。
一种是理想主义:无论大国、小国,都有发言权。
另一种是现实主义:安理会,特别是四警察委员会(即后来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则表现出他对大国特权的追求。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麾下的军队、战舰,已攻到柏林城门和日本海岸。(此时,距德国投降还有25天,距日本投降仅3个月。)
可惜他最终没能见证胜利。胜利前夕,63岁的罗斯福突发脑溢血死亡。
《纽约时报》在“阵亡栏”栏首,发布讣闻:
“华盛顿四月十六日电 最近一批部队死伤名单及其近亲的姓名:
陆军——海军阵亡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司令。妻: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地址:白宫。”
没错,罗斯福既是美国总统、政治家,也是一名军人。
巴顿曾说过:“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身为美利坚合众国三军统帅的罗斯福,虽然不是战斗至死,却也为反法西斯倾注了毕生。
巴顿那一声赞,绝对当得起!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个在看 好运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