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心疼的,是那在婚礼上哭泣的新娘

2017-05-07 谢明宏 娱乐硬糖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特立独行、勇敢追求理想的大学生,到《我的个神啊》里在地球奇幻旅行、大揭宗教虚伪面纱的外星人,宝莱坞著名演员阿米尔·汗在大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

 

这一次的《摔跤吧!爸爸》同样未让观众失望。一个印度摔跤的全国冠军,作为一个严父,剥夺了两个女儿的童年,用几近残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名女冠军。

 

这个改编自现实的故事,配上宝莱坞的歌舞和叙事,足够煽情与励志。然而,硬糖君最心疼的,却是那个在婚礼上哭泣的小新娘。

 

她羡慕可以练习摔跤的两姐妹,因为不用面临未知的丈夫和一辈子的锅碗瓢盆。而这也激励了两姐妹重拾信心,成为电影的一个小转折。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因此在所有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上,它都巧妙的避开了讨论。诸如印度女性的家庭经济地位、幼童的教育、印度的体育官僚制,都成为浮光掠影,一晃而过。

 

可现实真的有歌舞中那般轻松吗?从《摔跤吧!爸爸》透露出的印度社会世情中,我们能看出“鸡汤”外的残酷。

 

为了不让女儿14岁出嫁

 

我们应该庆幸,阿米尔·汗电影中的两个女儿都有足够的摔跤天赋。否则,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后代身上,多少有些不近人情。这点不用硬糖君多说,中国长大的少年儿童都懂。

 

如果阿米尔·汗和妻子一索得男,而他努力培养儿子成为摔跤手。那么即便这个儿子成为奥运冠军,《摔跤吧!爸爸》的励志程度也将大打折扣。真正让这部电影迷人的是:一位父亲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你们不是嘲笑女孩儿不能学摔跤吗?那我就要女儿学。你们不是讥讽女孩儿摔不过男生吗?那我就要女儿比。你们不是怀疑我的训练方法过时吗?那我就要女儿赢。

 

让人感到些微讶异的是:贯穿电影的教育模式都是父亲要求女儿,而非女儿的主动期望。这自然可以归于父亲的因材施教。但反过来看,是否也可以说明两个女孩儿在人生道路上自主权的丧失呢?

 

两个为国争光的全国冠军,虽然巾帼不让须眉,硬糖君却没有印度花木兰的感觉。她们俩和花木兰的最大区别在于:替父从军的要求,是花木兰自己提出的。如果是因为花木兰的父亲有一个“军人梦”,而强制女儿从军出征。我们的《木兰辞》是不是就成了《从军吧!爸爸》?

 

木兰从军的理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叫女孩儿家自己懂事。而电影中一对姐妹学习摔跤的心理暗示是:不摔跤我就要14岁出嫁,这叫在烂桃中选一个能啃的。

 

《摔跤吧!爸爸》在主线叙事上的悖论在于:它企图用强迫女性变得强大的方式,来证明女性可以变得强大。换句话说,就是用直男癌的方式来表达女性励志。心地是善良的,初心是美好的,就是最后鸡汤的味道有点怪怪的。

 

需要清醒的是,即便摔跤姐妹比起那个哭泣的小新娘,已然多了一种人生选择,但并不能构成她们“已足够幸运”的证明。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汉子”毕竟只是恒河沙数,电影其实缺乏对两姐妹真实内心的关照:她们心里最爱的,真的是摔跤吗?

 

电影中有两姐妹被剃发后在学校遭遇白眼的镜头,但都一晃而过。在小新娘的婚礼上,她们第一次在眉心点上红点,愉快地在大厅跳舞。这些都能说明,她们也曾渴望“普通女孩儿”的生活。

 

成就梦想固然要放弃许多东西,但如果这些放弃并非自愿,梦想的单纯和美好也就荡然无存。在影片结尾,姐姐将金牌给父亲戴上,场面令人热泪盈眶。只是在这泪光中,要仔细分辨的元素太过复杂。

 

严父光环下的阴影

 

戏外,阿米尔·汗对自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为了塑造男主角马哈维亚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年龄的形象,他不惜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随后又接受了五个月异常艰苦的训练,减掉了25公斤赘肉,同时深入学习摔跤技巧,成功演绎了摔跤冠军年轻时期的健美风采。

 

戏里,马哈维亚对两个女儿进行了严酷的训练——每天五点中起床训练、严格控制饮食、甚至让女儿跳入河流自主求生。

 

戏里戏外,这个父亲在女儿的教育中都是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而她们的母亲,似乎只能一味的对丈夫的计划进行配合。在看到两个女儿短暂的穿上女装后,她激动的说:“我的女儿终于有点女孩子的模样”。可是当丈夫大闹婚宴后,这位顺从的妻子便不能再发出任何议论。

 

在印度,大多数女性家庭地位较低的表现就是缺乏“家庭决策权”。在婚姻恋爱方面,由于种姓制度及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女孩一出生就被认为是“赔钱货”,在出嫁时父母要为其准备丰厚的嫁妆,否则在婆家将会被嫌弃,从而也就决定了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

 

加之印度社会受童婚制影响深远,虽说政府下令废除童婚制,但在现实中,印度的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女性仍旧受童婚制的危害。电影中的小新娘14岁出嫁,现实中比她年龄更小出嫁的亦非罕见。

 

200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法律明文禁止家庭暴力,同时禁止丈夫以嫁妆为由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从而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了女性的合法权益。

 

尽管这些法律规定严格,但在当今的印度,每年因嫁妆问题导致新娘惨死的案件时常发生。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显示:印度的嫁妆谋杀案从1953年至2011年的60年间里增长率为250%,其增长速度惊人。

 

所以,《摔跤吧!爸爸》中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作为印度的一种普遍现象,或许还不足诟病。更何况,电影中还出现了丈夫和妻子的“一年之约”:如果训练两个女儿一年后无效果,便不再继续。虽然家庭女性缺乏话语权,纵向对比下,仍有进步意义。

 

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

 

宝莱坞电影永恒的主题是永恒的爱情。那些伴随着歌舞演绎的坚贞不渝、悲喜交集、最终有惊无险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是印度人百看不厌的传统模式。

 

在印度电影中,与“爱情”线索并进的,必然还有“阴谋”、“复仇”等“苦难”线索。印度这个人口众多、贫富悬殊、历经侵略的国家,在浪漫情怀之外,也有“苦情”审美的传统。

 

残酷的复仇、疯狂的阴谋和浪漫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是宝莱坞电影中最普遍的主题。而完满爱情、眷侣团圆、善恶有报等传统东方伦理价值也符合印度普通观众的日常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印度电影,结合全球语境和印度本国新形势,开拓了一些具有普世关照和现实对应的题材。其中《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三驾马车,可堪表率。

 

《三傻》反映的是全球都关注的教育问题,对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育”的反思,对人生是要追逐世俗眼中的成功还是要追求自由与梦想的思考,这种主题无疑是具有世界性的,能引起广泛深刻的共鸣。

 

除了普世关照,“马沙拉”模式一直是印度电影的最爱。马沙拉”本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印度菜肴中的调料,是一种将爱情、戏剧、打斗、歌舞、喜剧等类型成分熔为一炉的“大杂烩”电影。

 

《摔跤吧!爸爸》在片长上延续了这种传统,169分钟(大陆为140分钟)的电影对大多数商业电影来说已是极限,但影片没有延续单一缓慢的宝莱坞叙事路数,而是借鉴了好莱坞式的一波三折,让169分钟高潮迭起、悬念丛生,毫不冗长难耐。

 

印度是一个乐天幽默的民族,具有不可多得的喜剧天赋,“小丑”角色一直是宝莱坞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构成元素。宝莱坞电影中的“丑角”一般都对情节发展影响不大,只为调节影片氛围,增加幽默色彩。

 

比如《摔跤吧!爸爸》中两个姐妹的堂兄,成为插科打诨式的活宝人物。从小时候的姐妹陪练,到成年后姐妹的铁杆粉丝,他似乎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梦想要追逐。好大喜功的国家队教练亦是如此,他在体制内蝇营狗苟,偶尔使坏却最终落败。

 

有网友调侃,宝莱坞影人的三大心头好:励志、歌舞和活宝。一部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的印度电影,一般至少包含40分钟的歌曲。《摔跤吧!爸爸》的歌舞设计集中体现了现代印度电影的革新,兼具民族感和国际性。那段姐妹抱怨父亲严酷的歌,十足活泼。

 

印度导演库马尔 · 古普塔说过 :“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在很多国家为电影文化入侵措手不及的时候,印度电影人在全球化电影浪潮中却依然如鱼得水。

 

尽管《摔跤吧!爸爸》在口碑爆棚的同时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歌舞和搞笑,宝莱坞的鸡汤里或许大有奥妙。


▶ 阅读往期热文

口碑提升也打不过洋货《速8》,国产片到底怎么了?

徐皓峰放弃《刀背藏身》导演署名,“面目全非”背后是怎样博弈?


诚招记者2名,实习生2名

要求对金融、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技巧、有态度、有热情。

五险一金、十三薪、带薪年假妥妥的。


简历投递至邮箱

lichunhui127@163.com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万能钥匙 | 微博 |触电新闻

  21 CN 看荐 | U C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