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不懂!《摆渡人》帮金城武首获金马影帝提名,还差点代表香港“申奥”

2017-10-03 一 一 娱乐硬糖

作者|一    一

编辑|李春晖

 

从影多年,帅满天下的金城武,一直在努力改变外界对自己的认知,但“英俊”的标签似乎怎么也摘不下来。尽管获得了影迷的一致追捧,表演奖项上却极少有收获。直到《摆渡人》的出现,打破了金城武“魔咒”。

 

但是,金城武近30年来首获“三金”之一——金马奖的影帝提名,却是凭借一部豆瓣4.0分的《摆渡人》,想来影迷也是心情复杂。这是结束金城武的“尴尬”,还是搞得更“尴尬”啊?有尬舞的,有尬聊的,没想到还有尬奖的。

 

金马奖评审认为,金城武在《摆渡人》中突破了高富帅的形象,在喜剧表演上充满了“时间性和历史感,表演相当有层次”

 

难道真是“女(男)神扮丑就得奖”?金城武在《摆渡人》中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忧郁帅气,他癫狂式的搞笑,努力逗乐每一个人。

 

这样的“颠覆”让影迷不愿买账,因为他不再是吃着凤梨罐头的“阿武”,也不再是抑郁的“天使3号”。但这样的“颠覆”却赢得了金马奖的青睐。

 

更郁闷的是,我们不止不懂演技,可能还不懂电影。内地的票房口碑双仆街,并没有影响《摆渡人》在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7项提名;在第54届台湾金马奖获得7项提名;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上成为推荐影片;又在香港选送奥斯卡影片评选中,进入最后四选一,只是惜败给《一念无明》。

 

《摆渡人》在内地摔得鼻青脸肿,在稍显落寞的港台地区却成了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或许,我们从来就没看懂《摆渡人》?还是说,我们没看懂的,是三方角力的内地、香港、台湾电影权力格局。

 

奖项宠儿《摆渡人》


当被影迷视为“年度烂片”的《摆渡人》将金城武送上金马影帝提名的“至高点”,本届金马奖就再也不缺话题。

 

王家卫导演第一时间发出祝贺,“金城武首次获得金马奖提名,20多年来的努力终于获得肯定,为他入围金马奖鼓掌,并希望他能再进一步顺利胜出。”

 

而金马奖除了对金城武个人的青睐,《摆渡人》还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共7项提名。


 

其实从电影制作本身来说,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五个“技术类”奖项的入围没有太大争议。尽管口碑不佳,但《摆渡人》在制作水准上还是有着较高的完成度。

 

但“男配”金城武击败了“男主”梁朝伟竞争影帝,被疯狂吐槽的剧本改编去竞争最佳改编剧本,实在令很多影迷大感意外,只能说金马奖的审美独到。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层面的东西,硬糖君也不好硬分析。但就说为什么《摆渡人》一到港台就这么招人待见,或许本届金马奖的海报就能给出些许答案。

 

每年,金马奖的海报都极具特色。去年金马奖,海报创意以张震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核心,在这款海报中,少年张震昂着头,举着手电筒,照向天空。而在颁奖典礼上,张震开场的一段演讲让人印象深刻。

 

今年,金马奖的海报是以王家卫《春光乍泄》为引子,并由王家卫亲自挑选,分为“影展版”和“粉丝版”。今年是《春光乍泄》上映20周年纪念,这部电影也将在金马影展重映。两张海报都极具特色,可以看出本届金马奖多少有些致敬王家卫的意思。

 

既然金马奖的整个主题充满了“追忆”和“复古”,那么王家卫个人标签极重的《摆渡人》,也就成为首选。不管我们看着多别扭,但《摆渡人》确实有着非常鲜明的王家卫影像风格和美学特色。作为王家卫最新的电影作品,《摆渡人》自然被另眼相看。

 

尽管内地影迷不认可,但王家卫早在去年就用“我喜欢”强势回应。从这方面来看,《摆渡人》又有着王家卫的性格特质:任世界毁我怨我,但仍特立独行。

 

此前,该片的摄影师鲍德熹追忆称,《摆渡人》的根本是王家卫的试验。这个试验无法用票房来判断是否值得,他的执着本身就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你要“随波逐流”还是“浪遏飞舟”?

 

很多商业电影人选择了前者,但王家卫极力相信是后者。在这一点上,《摆渡人》也非常符合金马奖的调性——“叛逆”。

 

金马的坚守与冒进


事实上,金马奖的专业性被质疑由来已久。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一样,内地影人认为金马奖有意坚守“本土”路线,缺乏对两岸三地的公允。台湾影人则发出阵阵恐慌的呐喊,认为金马奖正在因原来越多的内地作品而“沦陷”。

 

的确,在最近几届金马奖中,三分之二的奖项归属内地,去年四大奖的评选中内地“完胜”。但“金马留台湾”依旧是金马不成文的规定,尽管去年将最佳剧情片颁给了内陆独立文艺片《八月》,但在提名名单中台湾本土电影占尽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台湾金马奖的“路线”斗争一直十分尖锐。究竟要褒奖“什么样的电影”,成为了许多影人最为疑惑的问题。早年,冯小刚曾替徐帆鸣不平,就是认为徐帆成为了金马路线斗争的牺牲品。

 

本土与合拍,文艺与商业,在错综复杂的“路线”分歧背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非常畸形且扭曲的现象。大量内地小众独立电影获得提名,大量口碑不佳的港台与内地商业合拍片受到青睐,新人占据大量名额,口碑已经下滑的“熟脸”也频频出现。

 

硬糖君试着分析一下金马奖的这种两难心理:内地电影的强势崛起无法忽视,但又不愿意直接承认其巨大价值。在这种遮遮掩掩的认可中,内地的小众电影和合拍片就获得了更多机会,金马奖既没有对内地视而不见,又保住了独立的品味和逼格。

 

在本届金马奖的评选中,《大佛普拉斯》获10项提名领跑,《摆渡人》、《相爱相亲》和《血观音》分别获7项提名。这些“种子选手”中,除了票房和口碑双失意的《摆渡人》,其余四部都没能在内地上映。

 

而获得提名的46部影片中,也仅有《喜欢你》《绣春刀2》《健忘村》《摆渡人》《悟空传》《明月几时有》《杀破狼贪狼》《大护法》8部影片在内地公映过。细心的影迷可以发现,大多数票房成绩都平平。

 

去年在金马奖“爆冷”拿下最佳剧情长片的《八月》,在今年登陆内地影市后表现不佳。提名阶段的“种子选手”《一路顺疯》和《再见瓦城》以及帮助范伟拿下影帝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则都未能在内地公映。

 

金马奖因为要保全自己的独立性,和内地影迷的距离不断拉大,零星出现的内地片入围,也勾不起普通影迷的兴趣。

 

而港台本土电影市场的衰落和内地电影市场的冲击,让金马和金像奖又注定无法“自保其身”。每年评选,关于路线选择的话题都被一次次提及,但每年金马影展又都在坚守与冒进中尽量保持平衡。

 

在《摆渡人》七获提名让内地吃惊的时候,背后恰恰是港台电影圈的集体焦虑。在商业上,港台电影人已经各自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市场化选择。但在评奖这个组织化、集体化的导向性问题上,港台还没有找到和内地影市真正和谐共处的方法。

 

在今年港台“申奥”电影的评选中,纯港片《一念无明》击败了合拍的《七月与安生》、《摆渡人》、《追龙》。做出这样的选择后,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董事称是严格按照“美国电影学院”的选片原则进行评判。而台湾“申奥”片是由侯孝贤监制的《日常对话》,这部极具本土特色的纪录片也是台湾首次派送纪录片“申奥”。

 

恐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金马奖的“纠结”仍将继续。从某种意义上说,《摆渡人》之所以在港台如此受奖项青睐,实在是因为它太符合那里的“政治正确”。

 

或许我们该问,究竟是谁“看不懂”豆瓣4.0分的《摆渡人》?


▶ 阅读往期热文

大鹏要揍影评人,《纯洁心灵》告豆瓣,被影评毁掉的中国电影?

还记得去年吴亦凡拿影帝那个东京的电影节吗?今年杨洋也入围了


诚招记者2名,实习生2名

要求对金融、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技巧、有态度、有热情。

五险一金、十三薪、带薪年假妥妥的。


简历投递至邮箱

lichunhui127@163.com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万能钥匙 | 微博 |触电新闻

  21 CN 看荐 | U C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