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2-2017烂片启示录:2012,古装大片的挽歌

2017-11-23 谢明宏 娱乐硬糖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2012—2017,五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从170.7亿飙升至500亿。但在这种凯歌高唱中,我们受过多少烂片的荼毒,硬糖君和诸君心里都有一本账。

 

为此,硬糖君推出“2012-2017烂片启示录”系列。那些曾经的烂片,为了忘却的纪念。

 

2012年票房阵地的陷落,可以被视为国产电影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中的潜藏危机终于浮出水面。原有的以古装大片为中心的电影架构,遭遇了市场变化的巨大冲击。

 

好片都是相似的,烂片却能烂出繁花似锦。硬糖君检阅全年,特为业绩突出又臭名昭著的电影呐喊:烂片恒久远,一部永流传。

 

古装大片盛极而衰

 

如果说《英雄》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那么十年后《画皮2》的辉煌票房则再次确认了古装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古装+动作”一直是最被观众认可的中国式视听奇观模式。十年来,尽管历经了历史、武侠、魔幻等子类型的闪转腾挪,但中国式奇观一直未能跳出古装动作大片的藩篱。

 

事实上,在2011年古装动作大片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颓势,《战国》《倩女幽魂》《关云长》《白蛇传说》《画壁》等一系列作品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这一残酷的现实也导致了自 2011 年底《龙门飞甲》上映后,整个2012年上半年内地市场都没有一部古装大片上映。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电影仍然未能找到可以替代古装大片、营造全新中国式奇观的类型样式,半年的“空窗期”也同时积蓄了市场对中国式奇观的消费饥渴。 6 月底《画皮2》上映的时候,同时没有任何进口或国产大片的竞争,因而成就了票房的井喷效应。

 

《画皮2》则延续了《画皮》的做法,以魔幻、武侠、恐怖等奇观元素来包裹家庭伦理的价值内核,情节叙事围绕着“事业型丈夫”、“贤妻良母”和“狐狸精小三”几个核心人物,融入了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照。有意识地投合女性观众趣味, 更有女性观众从中读出了关于“整容代价”的思考。

 

不过另一方面,《画皮2》家庭伦理的价值内核也疏离了很多观众对古装动作大片应当具有“宏大叙事”的认识惯性,因而也造成了影片高票房和低口碑的较大反差。

 

陈嘉上导演的《四大名捕》是《画皮 2》之外票房最高的古装动作大片,影片融合了探案推理、超能力英雄等元素,实际在叙事模式上则是向上世纪黄金时期香港警匪片典型程式的回归。

 

如全片在叙事上并不严整,趋于松散和随意,开篇确立了伪币案件这一主线矛盾后,剧情随之转向风花雪月的爱情铺陈,在影片后半部分才重拾主线。就连片中神侯府和六扇门的机构设置,也类似香港警匪片中的廉政公署和重案组。

 

在香港影坛,陈嘉上导演在艺术成就上一直不太被认可,但却能够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在市场口味的莫测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堪称不小的奇迹,其主要特色就是将不同的元素和风格做巧妙嫁接。

 

冯德伦导演的两部《太极》希望将古装动作大片改造出更富于年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面目,将中国的传统武术直接对垒西方的蒸汽机械,用摇滚朋克来渲染古代故事,在视听语言上也极尽拼贴转换之力。

 

可惜在剧情设计上存在着较大失误,前有人为拉伸成两部之嫌,后有虎头蛇尾之憾。因而该片的票房最终未达预期(两部票房共 2.6 亿元左右),使人难以辨析到底是观众不满于剧情的原因,还是观众对这种酷炫的新作风消化不良。

 

由内地导演执导的《铜雀台》和《王的盛宴》,在票房上不及前面两位香港电影的作品。除了在视听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外,内地导演刻意升华影片主题的艺术抱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反成其最终未能获得市场认可的根源。

 

影片《铜雀台》有意为曹操翻案,展现其为复兴汉室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却终被猜忌的愤懑情怀,缺乏类型片所必需的简单鲜明的正邪划分和敌我阵营,全片没有一个可供观众认同的正面英雄人物,终流于被无尽黑暗所覆盖的阴谋化叙事。

 

这种阴谋化叙事在新世纪早期曾被众多古装动作大片所采用,在当时多有刻意迎合西方市场的无奈初衷,但在《赤壁》后已被立足于华语电影市场的作品逐步扬弃。

 

影片《王的盛宴》开头就打出字幕宣称改编自《史记》,但影片只是在基本史实的意义上依托于司马迁原作。影片围绕着“鸿门宴”这一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以当代人的立意视点,重新挖掘并解释人物立场和深层心理,再现了刘邦、项羽、韩信、萧何等历史人物彼此间恩怨叠加的动荡人生。

 

“鸿门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霸王别姬”等典故,在《王的盛宴》中被导演用自己理解加以全新诠释,同时也充满了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讽喻,影片也因此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平心而论,编剧兼导演陆川急于将《史记》中的故事原型进行现代性观念解读,欠缺了可资借鉴的成熟的当代文学文本,多少暴露出了电影人在人文思考和历史观念上的局限与平庸。

 

警匪与爱情的中流“顶住”

 

针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人情绝对不能逾越法律”的价值尺度,2012年上映并获得较好票房的警匪片,大多采取种种手段,缩减或淡化了“道义与法理冲突”的母题——但难以全然舍弃,毕竟这是中国式警匪片商业美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这些警匪片中票房最高的是《寒战》(约 2.5 亿元),影片将警察对劫持人质案件的侦破过程与香港警局内部高层的权力争夺结合到一起,充满了抽丝剥茧的推理细节和峰回路转的情节反转。


但影片最吸引人的内核,与其说是郭富城所代表的法治理念和梁家辉所代表的人治原则的冲突,不如说是成功营造了一道扑朔迷离的智力谜题。其情节的复杂程度和快节奏、大容量的叙事强度接近于《让子弹飞》,在国产电影中极为罕见。

 

影片《大追捕》与之策略相似,奇谲诡异的情节迷局和尺度之内的邪典特质,遮蔽了影片对杀人犯主人公的感情倾斜。影片《夺命金》通过对香港社会狂热拜金、唯利是图现象的深入刻画与批判,使观众更易于接受主人公因坚持道义而获得意外横财的结果——尽管仍不免在结尾做小幅修改才得以上映。

 

影片《车手》则在警匪对立的简单二元模式下,聚焦于展现神奇车技的“奇技淫巧”,虽然格局较小缺乏创新,但在技术层面上极为工整。

 

成龙作品《十二生肖》,情节模式近乎其早年作品《飞鹰计划》,但添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将保护国宝的重任赋予国际大盗身份的主人公,使其偷盗行为和施展暴力都有了更易接受的正当理由。

 

影片在动作场面上中规中矩,总体而言未能超越成龙作品巅峰时期的水准,但仍鲜明地体现了他热衷追求摄影机拍摄纪录真实危险特技动作的一贯原则,这一点在电脑特效泛滥的今天反而成为别样的独特风景。

 

内地导演程耳拍摄的《边境风云》,用苦情戏风格的家庭伦理内容包裹边境缉毒的警匪故事,采用和《夺命金》近似的碎片化叙事模式,但在叙事效果和情感力度上更胜一筹,其最终3千万的票房令人略感遗憾,不足以证明其对内地警匪片创作的推动与启发,但也应归咎于影片节奏上的缓慢、视觉上的单调和营销上的低调。

 

《大魔术师》,是2012年上半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这个由香港导演执导的民国题材北方故事,将文学原作中严谨周密的叙事格局和严肃悲情的风格基调完全抛弃,铺排成了一个影像越来越飘故事越讲越飞的爱情闹剧。

 

需要特别提出“点名批评”的是影片《危险关系》。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拉克洛的书信体同名小说,该作品曾在多个国家被改编搬上银幕。中国版《危险关系》由华人作家严歌苓执笔改编,韩国导演许秦豪执导,将故事背景放到了上世纪 30年代初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上海。

 

虽然影片在制作上极为精良,并汇集了章子怡、张柏芝、张东健等顶级明星,但遗憾的是最终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落败。观众大多不能接受片中主人公在国难当头之际依旧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情境设定,也无法理解人物争风吃醋中体现出的权力欲望和贵族式傲慢。

 

这哪是危险关系,分明就是《魔都婚外情》。看来拿来主义的文学作品改编也要充分考虑接上中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地气”。

 

2010年香港导演彭浩翔的影片《志明与春娇》,经过删减在内地上映后票房平平,影片中的种种情境设置,如男女主人公因抽烟而结缘、有关阴毛的笑话等都明显带有彭浩翔一贯的“怪鸡”趣味,在香港影坛独具特色,但却难以适应内地标准。

 

但2012年该片续集《春娇与志明》则在内地取得了票房丰收。对于爱情喜剧,港台电影人带来的变化,不仅有题材的拓展,也有视点的变换,技巧的丰富。虽然没有直接呈现性行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和直面现实的态度开始讨论性事件和性关系,无疑是一种观念的进步。

 

疑神疑鬼与装神弄鬼

 

在中国电影的低端类型商业片中,恐怖片(及惊悚片、悬疑片)的表现最为抢眼。甚至有业内人士宣称,低成本电影要想在当下的影院市场保证不亏,唯一的办法就是拍恐怖片。

 

在强烈市场需求和诸多创作限制的彼此拉扯下,中国恐怖片在艰难求生中逐渐形成了自身(单调的)“特色”。依据影片中营造恐怖情节和恐怖气氛的不同根源,硬糖君将其分为两类基本形态:疑神疑鬼与装神弄鬼。

 

2012年的中国恐怖片(及惊悚片、悬疑片)中,《二次曝光》《笔仙》《形影不离》《青魇》《夜店诡谈》等均属此列。其中前三部作品水准较高,但最终在市场上的票房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笔仙》由韩国导演安兵基执导,票房6千万。影片虽然只是一个主观想象的假闹鬼故事,但按照韩国恐怖片的常规手段,在视听效果上营造得十分震撼。李玉导演的《二次曝光》手法中庸,不功不过,但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中国主流观众对这一类型片叙事难度与冲击强度的预期,加之女主角范冰冰的明星效应,最终影片票房顺利过亿,成为当年国庆档期的最大赢家。

 

其中需要“记过处分”的是《笔仙惊魂》。该片在制作上极为粗糙、艺术水准低下,儿戏雏形同电影专业的学生作业。在营销手段上也有山寨之处,该片刻意抢在影片《笔仙》之前一个月上映,既借助了后者的宣传攻势,也有意令观众混淆不清两部影片,达到借势吸血的目的。

 

但无论如何,该片最终 2300万的票房不能不引人思考。《笔仙惊魂》在“烂片高票房”这一特点上倒是与2011年另一部同样属于装神弄鬼式的恐怖片的作品《孤岛惊魂》遥相呼应。在中国恐怖片的领域,艺术品质的精良程度往往并不能和影片的市场票房形成有效的正比关系。


▶ 阅读往期热文

《芳华》定档、冯小刚归来,但贺岁档可能不再属于那些“老油条”

2017年影市大洗牌,猜猜万达掉队了吗?


诚招记者2名,实习生2名

要求对金融、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技巧、有态度、有热情。

五险一金、十三薪、带薪年假妥妥的。


简历投递至邮箱

lichunhui127@163.com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万能钥匙 | 微博 |触电新闻

 21 CN 看荐 | U C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