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的一些思考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学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一些高校已决定”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改线下教学为线上教学。
但以往关于线上教学的经验积累,主要还是针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毕竟不是大学课程的全部,如今的大学还活跃着一些以互动教学讨论式为主的课程——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将这类课程”搬到“线上呢?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抛砖引玉,激发广大高教同仁共同探索!
作者 | 张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 助理教授)
为共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许多学校响应国家要求,做出了推迟开学、鼓励学生在家学习的决定。
在此背景下,有不少教师同仁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力争通过利用技术工具(如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工具),结合在线直播和线上交互开展授课,为春季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尽力,并为在家的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于歆杰老师,在《有效应对疫情,创建以雨课堂直播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教学》一文中做了很好的探讨,推荐各位同仁阅读(链接)。
很重要地,我们在共同探索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类型的差异性。必须认识到,在以往的高校课程中,关于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很多经验积累,更多还是针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虽然在其中也经常鼓励各种交互环节,但毕竟不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本来就以互动讨论式教学为主的课程(以下简称为“互动讨论式课程”),又应当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同样实现有效、有益的线上教学?
举例来说,笔者所教授的本科生管理学课程和沟通课程中,案例研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现场模拟练习等互动性环节,本身就占据了课堂教学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和内容。对于这样的互动讨论式课程,又需要如何应对“线下转为线上”的挑战,更好地开展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
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和教师同仁们、尤其是承担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师同仁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难点、机遇、可能的实施方式、接下来的努力方向等。通过分享一些思考,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来一起探索、共同琢磨、彼此交流、携力成城。
01
互动讨论式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
所面临的挑战与难点
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的组织开展
包含案例分析、问答互动、全班讨论、角色模拟、小组练习等各种形式的、带有高现场性和高实时性的互动环节,是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核心教学手段,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灵魂性部分。
而当课程需要转为线上教学,教师组织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的方式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对讨论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形成很大挑战。
课堂节奏的把握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发言的回应、深挖、追问,以及引导学生发言的长度、深度和往返节奏来实现的。
而当课程转为进行线上教学时,在节奏把控上会遇到更大难度。
比如,在线上环境中,当面教学和讨论时的“连续提问、步步深究” “找到气口、及时打断” “呼A回B、呼B应A”等方式都更加难以便捷地应用,从而为课堂节奏的把握带来挑战。
社群的建立和培育
互动讨论式课程的一大长处,就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培育形成课堂社群,并借助这样的社群放大学习效果,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互相学”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同学们的学习收获,除了来源于教师的教授和分享,也经常来源于其他同学的思辨和观点分享,来源于与队友的沟通合作等。这些都有赖于课程社群的建立和发展。
而当课程转为线上教学,在社群的培育上也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02
互动讨论式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
所带来的机遇
虽然存在上述种种挑战,但是互动讨论式课程转为线上教学的需求,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机遇。
以更大的热情探索技术工具带来的可能性
此前,相比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互动讨论式课程受到慕课、直播、智慧课堂等技术潮流的影响相对较小;
我们对于深挖这些技术工具潜力的兴奋度,可能也并不总是那么高——由于互动讨论式教学的特殊性,在没有这些技术工具的条件下,或者只是对它们进行最简单的初级应用,我们也可能实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这次疫情时期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我们有可能化压力为动力,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这些技术工具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可能性。而其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仍有可能保留在我们的正常授课中,助力于未来的课程提升。
在更广的范围内鼓励学生的表达和参与
互动讨论式课程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一些不习惯或不擅长于公共表达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可能感到羞涩和紧张,因而主动参与、主动发言的程度可能不如其他一些更为活跃的同学。
但是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可能通过其它渠道,做出同样有价值的课堂贡献——
例如,线上的文字性发言渠道(如雨课堂中的“投稿”功能),可以让一些同学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并更容易克服口头发言时的紧张感,从而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得更多、更活跃。
以更充分的方式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可能通过现场习题等方式,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雨课堂工具的应用,也加强了这种反馈的及时性。
但对于互动讨论式课程来说,教师却并不总是能充分获得关于某个互动环节的教学效果的反馈。
一方面,虽然教师可以考量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同学的发言质量,但是对于另一部分相对“安静”的同学,他们在讨论环节中的思考质量如何,教师却不易当场掌握;
另一方面,有时候过于活跃热烈的讨论氛围,反而可能使一些同学的有深度、有复杂性的想法不易得到表达。
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互动和讨论环节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线上教学的一些技术工具,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获得改进的机会。
举例来说,在笔者所进行的本科生管理学课程中,曾有一次在小组现场练习之后的展示环节,尝试开放了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原本通过抽签展示,只能了解被抽中的小组在当堂练习中的思考质量,但是通过弹幕,我更多地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反应和想法,这对于评估这个现场练习环节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反馈性信息。
在笔者另一门的研究方法课程中,也曾经在结课一堂的自由讨论环节,尝试应用了雨课堂的“投稿”功能,并得以发现,平时讨论中相对安静的一些同学,通过线上投稿也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而他们在投稿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对更充分地评估这一讨论环节的启发性效果很有助益。
03
为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的
可能实施方式:当前的一些思考
要应对以上挑战和机遇,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落实到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并且,这些方式需要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自身特点,才能够足够合理、有效。
由于疫情发生突然,一些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线上实施方式,可能尚未得到足够的实验和实践积累(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已有慕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较多经验积累的讲授式课程)。
以下分享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但本文还是更多寄希望于抛砖引玉、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琢磨和互相交流,不断挖掘和发展出更好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各点思考,前提假设是教师将主要应用雨课堂工具、通过线上直播来实现课堂过程。关于运用雨课堂工具的操作方式和一般性问题,已有不少说明资料和探讨文章,因此这里主要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一些特有问题进行讨论。
考虑以投票、弹幕、投稿等形式,代替部分的口头讨论互动
雨课堂工具提供了多种的课堂交互方式。虽然这些交互方式可能不如现场讨论那样节奏紧凑、丰富度高,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加以运用,仍然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互动讨论体验。
举例来说,一些评价式、表态式的讨论问题(比如:“你支持还是反对主人公做这个决定”“如果是你,可能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应对这个情况”),可以运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来组织参与;
一些简短的回应性问题(比如:“在刚才的模拟练习中,你在团队里有什么突出感受,请给出一些关键词”),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进行讨论;
一些需要稍微展开表达、但是所需回答并不太长的问题(比如:“如果你现在处在A的角色中,你会首先用一个什么理由来说服B”),可以采用雨课堂的“投稿”功能进行发言讨论,教师还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投稿投屏,引导学生进一步互相回应讨论。
要运用这些雨课堂工具来取代部分的现场口头讨论,我们也不能简单照搬、照挪原来的课堂讨论方案,而需要针对讨论问题和流程进行一些调整设计。
例如,一些层次厚、面向多、在原来现场讨论中需要较长表达的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主人公当前的这个处境”),可能并不适合简单挪移过来,直接用投票、弹幕、投稿等这些方式进行讨论,而可能需要我们把问题拆分成多个层次、多个步骤来逐渐递进,再运用雨课堂工具(比如第一步问题:“你认为当前的这个处境是更有利于A还是更有利于B”【用投票】;然后第二步问题:“认为有利于A的同学,你们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什么”【用弹幕或投稿】)。
可以说,讨论方式的改变和讨论方案的调整(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设计),二者应该是彼此联动的,在进行前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后者。
考虑结合其它额外的技术工具,以电话会议的形式实施一些集中性语音讨论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双向互动、多边发言、实时回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既有的课堂直播工具中,比较容易实现“师到生”的直播传递,而不那么易于实现“生到师”的反向直播,乃至“生到生”的横向直播。
同时,上述雨课堂的交互工具虽然有用,但它们的实时性、交互性、表达丰富性,相比口头发言和多方讨论毕竟仍有局限性,难以用来深入讨论一些更为复杂丰富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考虑结合雨课堂以外的其它一些技术工具,包括电话会议的软件工具,在课堂的一段时间内(如15~30分钟),集中性地进行一些实时性、互动性、有深度和复杂度的语音讨论。
例如,目前已经存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的软件平台和工具,可以实现电脑、手机、客户端、浏览器、电话拨号等不同的接入方式,使得在家的学生即使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够语音接入,参与全班性或分组性的分享和讨论。
这样的软件工具,如果能够容纳较多的参会者,应当能满足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的中小班教学要求。
考虑以个人分享和课外互动的形式,增强同学之间的社群感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的讨论练习等“亲密接触”,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学习社群感(sense of community)。
而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班上的其他同学经常被简化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头像,缺乏了课堂上那样亲切生动的身影形象,也更难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结感。
有没有可能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同学们创造一些更为鲜活的身影形象,增进大家的社群感?
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鼓励同学制作自己的“个人卡片”(例如包括姓名、班级、照片、兴趣爱好、最希望其他同学知道的一点趣事,等等)。在最初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每一位同学在课堂过程中的发言和参与,在雨课堂或者微信班级群中进行推送,使得其他同学能“既听其言、亦识其人”,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联结感。
另一种增强社群感的可能方式,是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外(包括课前和课后)的问候和互动。
例如,笔者在以往线下教学的过程中,会用每次课前的几分钟,和在座的同学们就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些近况进行轻松的谈话聊天(比如“大家有几门期中考试”“最近宿舍是否来了暖气”“谁参加了上个周末的社团嘉年华”等等)。虽然都是简单的聊天或者问候,但是可以让同学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性,在潜移默化中增进课堂上的社群感。
在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雨课堂班级群、或者语音联线的机会,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问候和关心,也鼓励学生之间彼此关心和鼓励,增强课程的社群感,创造更为温情、也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灵活调整课堂素材的呈现形式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经常需要用到不同形式的素材内容来作为讨论的基础,诸如视频案例、纸版练习材料等。在转为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灵活调整一些素材内容的呈现形式。
比如将原来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的视频案例,转变为利用雨课堂的视频插入功能制作的课程资料,进而用雨课堂进行推送;将原来现场讨论中的梳理性黑板板书,转变为雨课堂直播中的电子白板板书等。
此外,在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现场教学中,教师的“存在”本身通常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呈现。教师的语言、姿态、神情、手势,以及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讲述和引导方式,本身就有利于提升课堂上的传递性和参与感。但是在线上直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个体存在的“呈现度”很可能被削弱,需要考虑以其它素材和呈现形式进行一定补充。
比如,在讲述富有感染力、或者具有幽默感的实事实例时,原来能够配合以教师本人的神情、手势、姿态,加强讲述效果;而在转为线上教学之后,则可能需要考虑借用其他一些素材(比如具有感染力或幽默感的图片),插入到直播中,起到补充性的呈现作用。
04
为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
下一步的准备工作和努力方向
要更好地探究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线上教学方式(不限于笔者的上述分享,也鼓励更多的教师同仁进行探索和交流),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加努力。
尽早学习并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工具
以雨课堂工具为例,已有不少说明材料可供我们下载自学。未来,雨课堂平台或是各个高校也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作为教授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师,我们可能面临着比讲授式课程更大的技术挑战,因此更应当尽早上手学习、操练,并且可以邀请亲友、教师同事、助教团队等帮助进行各种操作实验和线上模拟,尽可能在开课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在正式授课中为同学们提供足够流畅的学习体验。
细致进行前期备课,梳理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案
如前文所述,由于线上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授课中的讨论组织、问题设计、素材呈现、节奏把控、时间方案等都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
我们可以尽力多预留一些前期备课时间,对原有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梳理,结合线上教学工具的运用方式,对细节处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调试,从而实现更为细致、更为充分的课程准备。
勇于向学生群体请教学习,师生共建,共同挖掘有用的教学工具和开展方式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本科生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熟悉各种网络空间的运作方式、以及各种前沿的资源和工具。
作为教师,我们大可以向学生积极咨询和请教——
比如,“我们之前在教学中的这种环节,现在要线上做,你们是否有什么软件工具可以推荐?”“我们要对这些主题和内容进行讨论,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线上讨论形式会让你们投入度更高?”
以笔者此前开展的课程为例,不少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具——如动态二维码签到、线上文档实时协作、云盘收交大体量作业等——都是通过学生推荐、或是教师挖掘而师生共同实操完善的过程而得以实现。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可以更多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和贡献。
主动争取额外的技术支持乃至经费支持
可以想见,各种工具平台或各个学校在疫情期间能够提供的统一建议方案,主要还是会针对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毕竟其课程数量更大、更有普遍性。
因此,作为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向前一步”,为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积极争取额外的技术支持乃至经费支持。
例如,除了雨课堂工具以外,可能还需要向学校、院系争取开展电话会议的软件资源支持和技术支持;如果校内在短时间内不易提供这样的资源,可能还需要争取额外的经费支持,从市面上获取可靠可用的软件工具,在疫情特殊时期内加以集中应用。
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迭代改进,并进行同行分享交流
既然要应用新方式、新手段,就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难题乃至挫折事件(比如在课堂过程中的技术故障和联线失败等)。
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保持旺盛的进取心,一方面通过主动进行小范围实验,不断尝试各种技术功能和过程设计(比如号召亲友、同事、助教团队组成线上迷你课堂,模拟试验线上功能和过程环节),另一方面不怕失误、不怕犯错、不怕在学生面前尴尬、丢面子,在实践的积累中不断迭代改进,并最终通过开放的分享交流,共同探索、共同提升,最终为战“疫”期间的教育教学事业,共同贡献我们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