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文科教授的“治学心得”和“人生书单”

分享 人文学术共同体 2022-04-24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

编者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经数载,北大党委宣传部遍访北大名师,邀请北大上百名知名教授与同学们分享影响自己人生的书单和自己在学问路上的治学感言。今天节选其中文科学者(人文社科)的感言,希望这些学者的心得能对文科学子有所启发!

袁行霈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治学要有基点、有旁涉。基点务求精深,旁涉务求宽广。专攻一点,或恐拘于一隅,视野狭隘;广泛涉猎,切忌浮光掠影,一无所长。我曾把自己关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归纳为八个字: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我还曾提出撰写文学史的三条原则: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意思都在强调会通化成。司马迁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学问要有气象。我说过:“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每在于此。做学问也要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


做学问和做人要统一起来。随着学问的增进,人格应该不断提升。但是,学问和道德也会有分离的情况,那是不好的。古人常常将两者连在一起,称赞某人道德学问如何如何,表现了对一种理想境地的向往。道德和学问的统一,应当成为学者自觉的追求。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陶渊明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他思考的都是关乎宇宙、历史、人生的大问题。在晋宋之际黑暗的社会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是一位气节高尚的人。他为人自然,诗也自然,这是很高的境界。当夜深人静之际,捧陶集吟咏于孤灯之下,则矜平躁释,与天地臻于和谐。


2、《老子》。我是把它当作一部格言集来读的。每置之枕边,睡前三五分钟读一则两则,悠然会心,以清吾梦。兹就记忆所及录数则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自是,故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巧若拙。”“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的话给我以智慧。


3、《论语》。因为我是教师,所以读《论语》时常常注意孔子作为教育家的那一面。孔子很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必教他了。他教导学生对学问的态度一定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不耻下问。”他强调要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也是我试着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的。


4、《东坡乐府》。此书名曰“乐府”,其实就是“词”。苏轼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从而为词开拓了新的天地,也确立了他在词史上崇高的地位。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主要是欣赏苏词里那种以达观为基础的潇洒。“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这些名句都表现了他的洞见,耐人寻味。苏轼才高而命蹇,如果没有这点潇洒真不知如何活得下去。


5、《狄德罗哲学选集》。我喜欢跟聪明人谈话,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大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当然聪明过人。而这本书里所选的好几篇文章如《达郎贝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的梦》、《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又是用对话体写的,读来如同直接面对着一位聪明人。他的《哲学思想录》和《思想录增补》是一条条短小的笔记,最短的只有一句话,但很发人深省。狄德罗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是有结构的,各个学科互相联系,构成整体。由此我想到,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今天,适当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在相近学科的交叉点上做一些综合的研究,肯定会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并推动学术的发展。

严绍璗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活在北京大学富含生命之力的人文氛围中,秉承数代师辈的学术精神,无论生存状态发生何种的变化,始终以学术立于世界为终生之任,以推进学术为终生之业,以学术甘苦为终生之乐,坚持 “刻苦地学习,踏实的学风;实在地研究,独立的思维,”为自己的座右铭。

影响人生的书单

我喜欢读书,回想自身学术进展的道路,觉得在较为广泛地阅读中国古文献的基础上,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及基佐(F.P.G.Guizot)的《欧洲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urope)(五卷),陈独秀的《独秀文存》和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等思想学术精粹,对我一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当今国内外学术界许多时髦的文化学新秀,在对人类思想的结晶毫无感知的状态中高谈阔论,实在是人性的挫折。


钱乘旦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历史学有双重功能:恢复过去和以史为鉴。双重功能的基础是恢复过去,只有恢复真实的过去,才能认知历史,也才能对历史进行思考。尽管我们知道:完全恢复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然要尽可能接近过去的真实。这就使历史学家的工作异常艰苦,他们必须寻找那个真实的过去。


然而恢复过去仅仅是开始,更艰巨的是思考过去留下的资讯。每一代人都会对过去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每一代人都在用现在与过去对话。而这就是历史的活力所在:历史之所以永远存活,就因为它绝不是死了的过去。


人们常引用我说过的这句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才智。”我觉得,这是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感慨。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唐宋词选注》

2、《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3、《简爱》

4、《英华大辞典》

5、《世界通史》


黄宗良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我从自己治学的种种毛病中逐步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学者,他的价值和“份量”,不完全在于,或者说,首先不在于发表多少著作、文章,做了多少次学术报告,有多少头衔、上过多少次电视;而在于他在学生中,在读者听众的心目中的信任度有多高,在于熟悉你的、诚实的同行、学生、读者,是否相信你提供的信息、看法、判断、观点。就是说,你是否努力为接受者提供精品。精品就是自己劳动成果的精华。它要求有相当精确的材料、精炼的文字、精当的结论;要求再高一些就是有相当精彩的表达、精辟的见解,防止以偏概全;学会平心静气、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防止情绪化和固执成见。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唐诗三百首》

3、艾思奇:《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列宁:《列宁全集》

5、罗伊•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宁骚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龚自珍曾说过一句话:“著书只为稻梁谋”。就个人经验而言,如果为解决生计问题而从事学术论著的写作,实在是一项错误的选择。马克思著《资本论》,皇皇巨著,堪称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而经济收入不够买烟抽。


因此,我总怀疑以学术研究为名大搞“经济开发”的人是否能够在学术上有真正的造诣和贡献。实在地讲,兴趣——在探索未知领域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所得就犹如掘到一座金矿那样的兴趣——才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有所成就,甚至“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强大动力。这么说,那些为金钱和权力而浮躁乃至狂躁的人们,还是自己摘掉或者请人摘掉“学者”的帽子为好。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特别是这本书的最后两篇文章《矛盾论》和《实践论》。能够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讲得如此深入浅出,让你既把握学理又知道如何行动,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


2、《邓小平选集》第三卷。“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摸着石头过河”——能够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制定如此简捷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


3、《孟子》。能够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分析得如此透彻,既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也为被统治者造反提供依据,在古代,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


4、司马迁著《史记》。能够把数千年历史梳理得简明扼要,又栩栩如生,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


5、鲁迅著《呐喊》。能够把民族危机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把小说写得如此文学化而又如此政治化,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

任光宣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没有上帝的恩赐,也不能等待他人的馈赠,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成绩是时间、精力和汗水的结果。古人云:“业精于勤。”要勤奋好学,知难而进,不断进取,敢于创新。


聪明、幸运、灵感只能是临时的朋友,它们会给予人一时一事的帮助,而勤奋才是永远的、忠实的朋友,伴你走完学术的人生。因此,还是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说得好:“只有在崎岖山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

2、《圣经》

3、黑格尔:《美学》

4、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5、《拿破仑传》

王缉思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我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治学,主要体会有三点。

首先,平时我们所观察到的国际政治现象,就好比是巨大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而决定冰山运动方向的,是不易观察到的海洋和冰川深处,那就是世界各大文明以及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特色和发展变化。


其次,我既帮助中国学生和公众了解外部世界,又促进外部世界理解中国,可以说扮演了某种“边缘人”角色。但是,我的立足点永远是中国。


第三,我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从事政策研究。前者需要冷静、扎实,站在客观立场上;后者需要热忱、敏锐,站在国家立场上。在两者之间,我永远立足于学术,因为只有掌握充分的学理,才能形成政策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提出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设想。

影响人生的书单


1、《三国演义》

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3、《毛泽东选集》

4、《战争与和平》

5、《牛虻》

易杰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圣洁无比而又充满风险的事业。把它当作追逐名、利、权的场所,本身就是对它的最大亵渎!在中国就更是如此。我们的国家还很穷,能获得系统栽培的人是极少数,而能在科研领域工作的就更少了。在我国能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幸运。事实上,也只有心灵的纯洁,才可能有科学思维的深刻;才能大无畏地进行探索,并把它百折不回地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某些突破。


一个真正的学者,并不单单属于他自己,甚至也不单属于他所在的单位,而是属于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他的存在不应当限于他生前,而应当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自己的印迹。因此,他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除旧布新,考虑自己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是在为自己,还是在为国家和人民说话,说的是肺腑之言,还是言不由衷;能启发读者的心智、净化人们的灵魂,还是可能混淆视听、毒化社会;是推动社会进步,还是可能误国误民?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岳飞传》

2、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3、李仆克内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4、列宁:《哲学笔记》

5、(苏)鲍•姆•凯德洛夫:《列宁思想的实验室》 

王思斌社会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我很热爱自己所学和选定的社会学。在20余载的社会学教学研究和后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深深感到一个学者所应负有的责任:这就是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向学术负责。


对这种责任感的体认是与我的人格高度一致的:我愿意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治学之路上我愿意面对社会转型中之现实,说实话不说假话,并以某种理想主义情怀去探索推动社会进步之路径,这也可能在学术与现实之间生发出某些新的学术观点。


至于教师之角色,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我服务(包括那些研究生);如果要排顺序的话,我愿意说教书第一,科学研究第二;当然我知道二者在关系上是密不可分的。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礼记礼运》、《大学》、《中庸》

2、费孝通:《乡土中国》;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姜明安法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研究行政法。那时,大学里还没开行政法的课,书店里还没有行政法的书,法院还不受理“民告官”的案子。但是当时我就深信,中国需要行政法,中国的公权力需要控制,中国如果没有行政法控制公权力,中国会没有希望,旧中国国民党的权力滥用和新中国文革式的滥用权力就还会以某种其他形式重演,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研究行政法这条道路。虽然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我没有退缩过,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来。现在,中国的行政法学,中国的行政法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行政法毕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了,并且扎下了根。


回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治学历程,有三点感想:

其一,做学问,一定要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痛苦,应该成为我们做学问的动力。我们的工作,我们所做的学问,如果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减少一些灾难、痛苦起一点作用,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的快乐;


其二,做学问,一定要刻苦,要放弃很多利益、很多机会、很多快乐,要花很多时间去读书、去调查、去思考――很多时候要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坐在电脑前苦苦地思考、思考;


其三,做学问,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限于水平和能力,虽然我们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说出多少惊人之语,写出多少惊人之作。但是,我们作为学者,一定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说出多少有些新意的话,写出多少有些新意的作品。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雪克:《战斗的青春》。这是我在乡下上小学时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当时我被书中的许凤、李铁等抗日英雄人物深深地、久久地感动,他们做人、行事的方式似乎对我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这是我上大学时所读的多部经典名著之一,该书是最初引起我对公法的兴趣,促使我一生献身公法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至今记得该书特别引起我深思的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3、马君硕:《中国行政法总论》。这是我上大学时最早读到的一本行政法著作,是导致我后来以毕生的精力研究行政法――公法的最主要部门――的主要诱因。这本书的序言(张知本序)一开头就促使我对“文革”,对当时中国政治、中国行政进行反思:“中国政治不上轨道,是尽人皆知的事。考其原因,自然很多,要以从事政治的人们,只知术而不知学,只任人而不任法,只重官而不重民,三者为最”。


4、[英]戴雪:《英宪精义》。这是我在研究欧洲大陆法治与英美法治的区别时所阅读的,对我的法治观形成影响较大的一本书。特别是该书关于英国法治三要素的论述,我至今仍认为是法治的核心价值:限制专断权力、法律至上和法制统一、宪法和公民权利保障源于法院的判决。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这是一本非我的专业,但与我的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书。这本书使我认识到研究法律,特别是研究公法的学者,不仅不能不研究政治,而且不能不研究经济。另外,我认为,这本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公法研究,对行政法研究很有借鉴价值。

高毅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治学之佳境,是既能深入,又能浅出,一如猎豹捕物,张弛有度,复似海豚戏水,潇洒自如。而若入能窥学问之堂奥一二,出又可释众生之疑惑点滴,则善莫大焉。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威尔斯:《世界史纲》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见《马恩全集》第一卷)

3、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

4、罗素:《西方哲学史》

5、金庸:《笑傲江湖》

朱苏力 法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当学者并不完全是主观的选择,许多时候也是命运偶然的安排,甚至个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看,学者大可不必要把自己的行当看得特别重要,只要自己能干好,喜欢,就行。


但在这一行当内,则应当把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看得很重要,努力学习和创新,坚持自己的发现,不随波逐流,不考虑政治正确,不考虑主流非主流,只对自己的发现、论证、材料、论证逻辑负责,在对方没有说服自己之前要顽固不化;同时又要开放,对所有的知识开放,随时准备修正自己,前提是对方说的有道理并且真正说服了自己。


不试图做真理的代言人,哪怕自己的工作在历史上留下错误的印迹,也会给其他人或后人留下一个此路不通的标记。不怕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

影响人生的书单


这是最说不清楚的事,并且我的书单很令自己惭愧。

1、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记不清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了。这肯定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从这里开始,才有了后来的这种生活。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这是我当兵时部队发给我的第一本书,当时我只有15岁,从这里我才开始了解近现代中国的一些问题,开始理解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影响了我今天的职业和研究。


3、《红柳集》,李瑛著,作家出版社,1962年。李瑛是一位建国前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军旅诗人。我在军中服役期间,这本书以及他的其他一些诗集伴随了我,培养了我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力,文字风格和写作风格,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4、《科学是什么》,这大约是商务印书馆1982年翻译出版的澳大利亚一位作者的有关科学哲学的著作。我在北大本科毕业前后购买了此书,第一次让我不但是了解了科学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且开始影响了我对法学的研究从人文转向了社会科学,从想象转向了实证。


5、《法理学问题》,[美]波斯纳著,英文版,199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我93年翻译了这本书,使我从当代社会科学的角度细致理解了法律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我的学术研究有重大影响。

叶自成国际关系学院
治学感言

做学问好比爬山,没有爬的时候不觉得爬山的快乐,只会觉得爬山的单调、枯燥、苦与累,弯弯曲曲的山路没有尽头。只有等你慢慢开始往上爬并且能够年复一日的不懈坚持下来以后,你才会感受到爬山给你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每读一本书,就好比往通向真理的高峰之路途中上了一个台阶;每读一本书,你在思想探索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比过去又高了一点点,再读一本,又高了一台阶,虽然它不会给你带来那种做大事业的轰轰烈烈,但它却是踏踏实实的,与日累进的,不断向上的。在书山之路上,你会享受到曲径通幽的美妙,也能体会到峰回路转时思想辖然开朗的内心喜悦……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九州出版社中文版,2005年10月版;

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3、《老子》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5、《鲁迅文集》


厉以宁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我是一个经济学教师和经济学研究者。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算起,至今已经53年了。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经济学的创新不是个别人的任务,也不是个别人所能完成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智慧累积而发展起来的。后一代在前一代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推陈出新。后一代不超过前一代,经济学就会停滞不前,经济学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北京大学一直以兼容并包作为办学的特色。北京大学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容的精神,为经济学的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今天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年轻人,要珍惜北大的环境,继承北大的传统,为经济学的不断前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3、钱穆:《国史大纲》

4、赵崇祚:《花间集》

5、房龙:《宽容》

胡家峦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注意继承北京大学外国作家与作品研究的传统优势,同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例如从西方传统宇宙论的哲学角度系统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常见的存在之链、宇宙之舞和天人对应等各种现象,或从西方园林传统的角度深入探讨英国文学中以黄金时代、伊甸园等文学传统和现实园林传统为基础得到充分发展的园林诗歌。


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注意微观与宏观研究的结合,既重视文本的细读,打好深厚扎实的功底,也强调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文化艺术和文学潮流等有关知识的掌握。关注国际前沿课题,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从新的视角提出独立见解,以期推陈出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该书属于断代史研究,以一个世纪的英国作家与作品研究为主,但纵横交错,古今结合,中西贯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2、S·K·小赫宁格(S. K. Heninger, Jr.):《美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宇宙论与文艺复兴时期诗学》(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Pythagorean Cosmology and Renaissance Poetrics),圣马利诺:金斯波特出版社(San Marino: Kingsport Press),1974年。该书以中世纪“七艺”中的“后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重现了西方宇宙论的古老图景。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可以视为跨学科研究的范例。


3、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图像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人文主题》(Studies in Iconograph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Renaissance),纽约:哈珀—罗出版社(New York: Harper & Row),1962年。该书从绘画与雕塑艺术角度研究了人类早期历史、小爱神形象和拟人化时间的来龙去脉,以及佛罗伦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等。书中包含大量绘画和图解。


4、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西方建筑中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纽约:普雷格出版社(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5年。该书涵盖了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直到近现代的历代建筑,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发展史、各种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在宗教、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意义。附有大量照片和插图。


5、弥尔顿(John Milton):《失乐园》(Paradise Lost),英国文学中的伟大史诗,结合了西方古典和基督教两大文化传统。诗人博大精深,阅读他的这部史诗必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两大源头。现有两三种中文译本,可以参考其中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朱凤瀚 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我所从事的中国先秦史研究,具备两个特点:其一,这一时段社会经历了形态的质变,历史发展波澜壮阔,而此时段内建立的国家及与其相应的政治与经济社会形态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物质与精神文化之成就,特别是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闪耀异彩的一页。正因此,先秦历史研究有着格外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二,先秦时段距今年代久远,文献史料奇缺,许多真实生动的历史被笼罩在层层迷雾中,欲窥视当时历史之真实面貌,要求研究者除了具备阐释诘屈聱牙的典籍之功力,更需有较广博的知识结构,有科学利用更多类型的史料(如出土的各种古文字与田野考古发掘的多种文化遗存等)之能力,并为此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因而也具有挑战性。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使我对这一学术领域始终充满着热情与兴趣,我相信这一深具诱惑力的中国先秦史学科,会吸引更多的年轻史学家为之贡献他们的才华。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张政烺:《张政烺文集》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白川静:《金文通释》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5、乔治·彼得·默多克(G.P.Murdock):《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

张祥龙 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学术思想的最终源头只能是人的实际生活,以及对此种生活的根本意义的思索,但学术活动的直接依据――就哲学而言――却基本上是原始文本。没有任何人(包括阅读者本人)、任何现成的权威框架能垄断对文本的解读。文本有它的生命,并不完全由我们摆布;但它又永远要求我们的现时生命的投入,以打开理解的大门。奇妙的是,尽管对文本的解释总可能不同,而且几乎总是不同,但我们却总可以期待那真正出色的解释得到今天或未来人们的某种认同。


伟大的文本中总潜伏着新的理解可能,在真诚的追求和风云际会中忽然焕然一新,发出能改变时代思潮的声音。所以,不要忽视那古老的和遥远的,也不要把它们完全改造成现代的和合用的,而是要在感受它们的古远苍凉时,嗅到新鲜的、只在原始林中才有的空气。


发疯了35年之后、也就是临去世前一年的荷尔德林在图宾根内卡河畔写下这样一句诗:“大自然[亦可以理解为原始的文本与生命]放光之处是那更高的来临”。(《塔楼之诗》“秋”之二)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庄子》

2、《论语》

3、斯宾诺莎:《伦理学》

4、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尹田法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在所有的职业中,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的学者其实是最难当的了。这种学者的智商不能太低,否则苦死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但太过聪明则往往机敏圆滑,把社会和人际看的太透,便心思浮躁,急功近利,修不成正果。于是,这种学者因为不太聪明而需要执著。


但执著的人常常偏窄,容易变得冥顽不化,以至于学问没做成,反留下一堆谁也不愿搭理的抱怨,即使学问做成了,有用没用尚待争议,人却迂腐而乖戾,走起路来要么望着天,要么盯着地,笑起来也像哭。于是,这种学者还需要有情商。但于人于社会真情投入太多,或者因为极度失望而死于抑郁症,或者因为过度激愤而患心脏病,学问自然也就做不成了。


聪明而不能太聪明,执著而不能太执著,理想而不能太理想,做法学学者真的有点难呢!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卢梭:《社会契约论》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陈学飞 教育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做学问,切忌“打游击”,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地跟着风向转,捕捉热点,抢占“山头”,这往往导致“假、大、空、繁、浅”成果的问世。造成“游击”习气的原因,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评价标准有关,“唯上”、“唯风”、“唯众”、“唯钱”。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认准一个主攻方向,明确树立“学理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注重研究基础性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问题,或者运用已有的理论加以解释,或者抽象出新的概念和理论。真理永远是具体的、朴实的、简明的。只要找准方向,坚持不懈,总有所成。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毛泽东选集》

2、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by John S . Brubacher and Willis Rud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6

3、《大学的功用》,克拉克 · 科尔 著,陈学飞 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4、老子《道德经》

5、《鲁滨孙漂流记》

陈占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干工作要专心,处事情要果断;搞学问要扎实,写文章要严谨。有哲学头脑的人应该力求做到,在很多数人心灰意冷的时候,自己能够先乐观起来;在很多数人头脑发热的时候,自己能够先冷静下来。


管理工作的实质在于创造,很多事情不能等着别人出主意,拿经验,我们一定要自己先想办法,先闯路子,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应该做的事。同样的,学术研究的关键也在于有新发现、新创造,很多题目不能等着别人研究了才动手,要有超前的意识和快半拍的勇气,敢于去研究那些别人没有研究、或者是别人已经有所研究但是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这应该是一名北大教师的自觉。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2、艾思奇:《大众哲学》

3、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

4、明·冯梦龙:《智囊补》

5、哈罗德·孔茨主编:《管理学》

陈平原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随着专业化思想的深入人心,治学者必须接受“系统训练”,这已经成为共识,而且正在迅速落实。我担心的是,“专业主义”一旦成为塑造我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力量,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合规矩的“奇思妙想”造成极大的压抑。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的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对于人文学来说,这个代价并非微不足道。既投身“专业化”大潮,又对“正统派”之得失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以为是必要的。


对于训练有素的学者来说,说出来的,属于公众;压在纸背的,更具个人色彩。后者“不着一字”,可决定整篇文章的境界,故称其“尽得风流”,一点也不为过。没必要借题发挥,也不是以史为鉴,在选题立意、洞察幽微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家的生活经验,乃至情感与想象,如此“沉潜把玩”,方有可能出“大文章”。我以为,纯粹的技术操作并非理想的学术状态。尤其是谈论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教育等,今人的长处,正在于其与那段刚刚逝去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容易体贴入微。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张岱:《陶庵梦忆》

2、吴敬梓:《儒林外史》

3、章学诚:《文史通义》

4、章太炎:《国故论衡》

5、鲁迅:《野草》

罗志田

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个人研究主要侧重于近代中国,这是一个以多歧性为显著特点的时代,变化频仍而且变得剧烈。过去的研究也因此一向多见变的一面,而较忽视历史的延续性。只有在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变与不变的两面之后,才能更充分地认识近代中国。更广义地看,历史研究者的认识能力及其可据材料的双重有限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相对有限;已逝的史事既然未必充分可知,则如果重建出的史实过于简洁清晰,反可能适得其反,恰与历史原状相违背。这似乎增添了历史的模糊感,然而历史的魅力或许正蕴含在其朦胧之中。既知此,史学研究必依柳诒徵所言,将“今情达古意”落在实证之上,才可能趋近于章太炎所说的“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这一境界。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

2、《庄子》


赵敦华

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做学问有两条路:一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理论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要在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或在别人认为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脱离日常经验和思维的定势,这是年轻时宜走的一条路。人到年老时,自然会体会到:真理其实是简单的。古今中外的真理纵有千万条,但真理不会反对真理,能够兼并圆融的学说,才是真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达尔文:《物种起源》

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3、《孟子》

4、柏拉图:《理想国》

5、杜威:《哲学的改造》


马戎

社会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为了创造学术创新的氛围和风气,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解放思想。中国近百年先效法欧美,后效法苏联,发现任何一个现成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各国现成发展模式、政治体制的教条束缚我们的思维。解放思想是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真理的检验只能通过实践。


二、开拓思路。中华文化和国学研究有悠久的传统,有长处和短处。要使“中学”和“西学”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人的人文思辨传统和西方人的科学实验精神结合起来,占有世界各国的学术积累,才能使我国的研究具有创新的基础和潜力。


三、立足本土。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是获取最基础研究素材的主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四、兼容并包。兼容并包就是北大开展学术活动、鼓励学术创新的精神核心。只要是真正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各种学派、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北大校园里自由讨论。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一个深化体制改革、探讨新体制和新模式的进程中,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建议,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都应当有一个发表的场所。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

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4、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王文融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在治学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应该说,五年的大学学习给我们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完备,“文化大革命”又浪费了十年宝贵的光阴。1977年大学恢复高考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抓紧一切时间,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益的知识,尤其注重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一道听外籍教师的课,到中文系旁听《语法与修辞》,珍惜有限的出国进修的机会,虚心向同行们请教。这样,对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西方现代文体学和叙事学,逐渐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较好的把握,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自己从不敢懈怠,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即便如此,现在仍时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慨。可见“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绝对是条真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艾·伏尼契:《牛虻》

3、马·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4、法文版,茨·托多罗夫编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5、刘勰:《文心雕龙》


谢庆奎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我来北大已有四十年,五年学习,三十五年教学科研。人生苦短,学海无涯。人生毁誉交加,难以评说;学海所得,却是自己的。除了做人、教学、科研之外,还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这就是“专”、 “博”、 “勤”、 “恒”、 “淡”、 “动”。


“专”——专心专一。学习要专心,治学也要专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专一是指做学问,要确定一个方向或一个领域,不能朝秦暮楚。这就是所谓的学有专攻。


“博”——博以养专。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涉猎的面要广。广博的知识是为专攻打基础,给思路、给方法、给营养,而不是代替专攻,四面出击。


“勤”——勤以补拙。不管是天才还是笨蛋,勤奋好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天分的人,只能靠勤,勤读书,勤动脑,勤动手,勤聊侃,以勤补拙。


“恒”——持之以恒。就是要有恒心,不能懈怠,不能中断。持之以恒,总有所成。


“淡”——淡泊名利。学术舞台上,名利多多。如果追名逐利,蝇头小利也要,各种名分地位都争,势必会影响学术,变成“江湖学术”、势利小人。只有以开阔坦荡的胸怀对待名利,才能在学术上真正有所贡献。但是要真正做到淡泊名利,非常不易。


“动”——动以健身。做学问要有好的体力、好的身体,否则,天才也无能为力。要有张有弛,要多走动,运动健身,这是做好学问、做大学问的基本保证。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

2、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3、谢庆奎:《政府学概论》


戴龙基

图书馆研究馆员

治学感言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治学传统门径,历来为学者所推崇。虽然今天通过“上网”和“触电”能使我们轻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但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乘一叶扁舟,自在畅游,仍需追溯源流,理清脉络,搜尽天下之信息为己所用,我想这是治学的一个理想境界,也是北大图书馆员的责任。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温格罗夫、爱弗罗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S.R. Ranganathan,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2nd ed. 

4、Bangalore, Sarada Ranganathan Endowment for Library Science

5、New Delhi, Exclusive distributors, UBS Publishers' Distributors, 1988.


高崇文

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考古是一门很艰苦的专业,却又是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专业。大凡有志于此事业者,都会在探讨神秘的世界中忘掉自我。初学考古,可以说什么都不懂,是在几次重要的田野考古实习中被深深感染,被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引进了考古学研究的殿堂。回想起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创建以来,之所以一直注重田野考古,之所以在大学本科学习中,一直坚持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田野考古实习,就是因为,田野考古是进入考古学的门径,更是考古学的基础,近现代考古学这个新兴学科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然矢志于这一学科,就会有锲而不舍的动力,勤勉是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流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这应当是所有有志者的必经之路。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顾颉刚:《古史辩》

2、王国维:《观堂集林》

3、阮元:《十三经注疏》

4、阮元、王先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

5、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刘意青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外语是一门需要反复实践的科目。起初,我的成功得益于大量阅读英语读物,从易到难,以便获取语感。然后自己梳理和总结语法。但是我的英文真正变得地道和熟练是在当了教员之后。当时的西语系实行由老先生把着手教我们如何备课,上课,出题和编写练习。在周珊凤等一流的英语专家的传帮带过程里,我不但学会了几乎所有教外语的本领,而且锤炼了我自身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先生们以自己求实求真,谦虚好学的榜样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形成了我们系的学风。而这样的学风又变成了我们成功的保障。回想自己走过的半个世纪,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因为我有北大这样宽松的人文环境养育我,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前辈引路和指点,让我在治学中少走了弯路。后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才是我学业有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曹雪芹:《红楼梦》 

3、《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4、《诺顿英国文学选读》  

5、《诺顿美国文学选读》


傅军

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治学感言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治学的真谛不是被动地积累和运用知识,而是超越描述,提出问题,主动地理解和解释自然和人类世界,从而创造新的知识。这是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学者的区别所在。在人类进行知识储存、传播和创造的努力中,普通大学的任务主要是知识的储存和传播;但是研究型大学的学者主要任务是创造知识,同时启发和教授年轻一代提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书本知识不等同于理论知识!我们注意到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几乎都是Ph.D.——不仅仅是博士,而是哲学博士——为什么?哲学必须涉及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故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人类知识的接生婆。作为哲学博士的学者,在学习、传授现有知识和提出、研究新问题时,必须有能力在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上对自己提出挑战。如果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面临的风险将不仅仅是重复现有知识,还有可能在华丽词汇的掩盖下把世界搞得更糊涂、而不是更清楚。



影响人生的书单

我很难具体地说出5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除非我不负责地瞎说。不同的书和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我;影响是个过程,还未结束。但是我深深地感谢教我数学、中文和外语的老师。数学有助于我逻辑思维,语言是人类知识和思想的载体。它们是基础的基础,有了它们,就有可能有效地思考、学习、欣赏、比较、研究、交流与自然、人文和社会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吴树青

经济学教授

治学感言

分清现象和本质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学会的基本功。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把理论等同于实际。一切科学的任务都在于透过现象去发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有多少科学成分,决定于它能否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分不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只是在事物的外部现象和表面联系上兜圈子,对那些最粗浅的现象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更加符合实际,但它们毕竟不是科学的观点。因为这种“理论”仅仅抓住了事物的现象,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依据这种“理论”,既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而且连现象本身也不能真正得到科学的说明,更谈不到发挥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孟子》

3、艾思奇:《大众哲学》

4、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5、卢森贝:《<资本论>注释》

阎步克

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居然成了一名北大教师,总感觉着生活真是充满偶然,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由于“文革”,早年未曾受到严格的训练。回想20多年的历史学习,有过那么多的乱摸乱撞,那么多的失足和曲折。经常为各种飘忽不定的想法所左右,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已经完成的几种著作,都不怎么叫人满意。它们若能构成一种过渡性的工作,尚能为后人提供某些参考线索,自己就很满足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安徒生童话》

2、《十万个为什么》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红岩》

5、《红楼梦》

陈庆云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1972年,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匆匆进入科学哲学的研究殿堂。尽管在那里停留时间不长,但所经历的熏陶却一生受益。或许,大师传授的“真经”被我念歪了,但我确实真诚地相信“越是复杂的现象,其背后的道理越简单”这一思想,并一心想把这个理念用来分析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按理说,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更应注重实证研究,而我却偏偏乐此不疲地选择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作为探索对象, 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管理最新基本理论研究”。


别人问我,为什么愿意做这种十分吃力却难以取得明显成绩,甚至一辈子也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事?其实,激励我奋发努力的动力,除了来自北大人的学术责任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及的那个理念。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要淡泊名利、耐于寂寞,甘坐“冷板凳”,“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3、「英」W.C.丹皮尔著 李珩译 张今校,《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4、许国志主编,顾基发 车宏安 副主编,《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William N. Dun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赵振江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不问收获,只求耕耘”: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是我最初选定的翻译对象。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所以这样做,一是觉得这部作品值得介绍,二是自己喜欢它雅俗共赏的哲理性和乡土气息。至于能否出版,我几乎没有想过。前后花了6年时间,使用过8个不同的版本,请教过许多外国专家,才于1983年完成了这项工作。


“一要虚心,二要认真”:我深知自己难以胜任西文版《红楼梦》的翻译与校订工作。因此,第一次会见格拉纳达大学秘书长,我就要求他派一名文学修养好、语言水平高的人(最好是诗人)与我合作。书中的诗词全部是我们重新翻译的。每一首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然后还要把稿子分发给几位诗人朋友传阅,请他们提出意见并帮助修改。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

2、《毛泽东选集》

3、《红楼梦》

4、《历代名家诗选》

5、《马丁·菲耶罗》

周旺生

法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你站立于北京大学这块土地上,你眼前所流淌的便是聪慧的孩子所汇成的不息的青春,你面对并不免与其博弈的便是众多身怀绝学的智人,你濡染于其间的便是以文化和历史为线索所积淀下来的深沉的智慧和科学且进步的环境。这里当然不是隔世的仙山琼阁,外间世界的精彩和俗气,神奇和腐朽,也都会浸淫这块土地,也会不时让你郁闷或让你探身于其外。但是,作为职业学人,在中国,能够以这块土地为学术家园,其生活其精神能够为这块土地上的环境和气息所环抱,并汇为这种环境和气息的一个部分,亦算是有了可以欣慰的归宿。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四书五经》(现在到处都有将四书、五经汇集于一体的合订本)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5、《法国民法典》

郑晓瑛

人口研究所教授

治学感言

新世纪给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在多学科交叉下不断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北京大学的优势正是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中,通过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撷抗,学科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地在各个领域中发展、创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孵化平台。正是在北京大学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受这方面的泽惠。由于我的医学和人类学学习背景,在人口问题的研究中,应用了医学、人类学、考古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有关人口出生质量的研究才又有了新的思路和进展,同时也培养出我国的一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中青年队伍。我们正是在探索中的挫折和磨练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对未来有了更为成熟的思考和希望。



影响人生的书单

1、《人类进化-生物学纲要》,(B.A.WOOD, 1978,Chapmant and Hall Ltd. 英国)

2、《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系列丛书  (孙竞新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996)

3、《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居里夫人传记》

5、《吴汝康传》(李路阳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陈兴良法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治学之道在于承接前说的基础上创立新说,因此,创新是学术的最高境界,没有创新则无所谓学术上的成功。创新意味着一个学者对其所在领域的独特的学术贡献,意味着一个学者的学术个性的形成。同时,创新永远是学者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学者必须有坚韧与勤勉的美德。坚韧是指在追求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尽管有迷茫、有挫折,但不轻言放弃、贵在坚持;勤勉是指在追求学术创新过程中,不能偷懒,不能取巧,而要有付出,要有拼搏。我认为,学者做学问,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并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努力在做,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这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5、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魏坤琳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学习对我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在学校学习的范畴。获取好成绩、得到好工作,可以是学习的外在动机。但我用心去读书和做科研却是由对大自然规律的好奇所驱动。目前认知科学发展迅速,它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人类学、教育、哲学等几大学科,为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引导人类未来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大的范畴之下,需要阅读的书籍很多,我只能列出一些对我自己的学习有所启发的书籍。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史蒂芬·平克写的有关心智的综述性著作,虽然其思想侧重于把人的心智当成计算需求的产物,因此有其稍微偏颇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本激发对心智奥秘兴趣的经典之作。

2、《超越智商》:凯斯 E. 斯坦诺维奇写的一本有关人类理性思维的书,他结合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成果,反思了智商或者聪明的定义,对我们了解人的思维、教育、个人发展有启发作用。

3、James Gleick,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有关混沌学(或者复杂系统,巨系统学)的一本非数学的入门书,写得精彩。对复杂系统特性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构建看待社会、生命系统、互联网等复杂系统的正确方式。

4、《象与骑象人》:是一本心理学的极佳的入门书,借用了人的心智的外显和内隐组块的隐喻,结合了认知科学诸多研究成果。作者的视角偏积极心理学,因此对人的生活态度也启发很大。

5、《人类简史》:简短但是跨度很大的一本有关人类历史的书。其实,作者的观点在很多其他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进化学家中都能找到出处,但是不代表作者没有原创性。他原创的核心是把诸多学科串在了一起,展示了人类发展的某些脉络。不仅能拓展知识,对拓展思维(宏大叙事,跨领域知识结合等等)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陈汝东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所谓学术,本质上就是思想的创新与分享。学术研究大致有三种:一是现象研究,即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加以分析、阐释;二是规律性研究,即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梳理、综括;三是思想的创新,即对人类社会或自然世界的看法。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想的创新最为可贵。


两眼看世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无定法,法随人行。治学之道,自在心性。勤奋加天赋,功到自然成。治学中,一只眼睛要紧盯学术动态的演化,另一只眼睛应紧盯时代的发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做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助于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手脑行天下。学术研究讲究基础和积累,怎么积累?动脑,动笔,记诵,写作。古典修辞学中有“五艺”:选题、谋篇、记忆、风格、表达。记忆的好方法,就是背诵。懂了,还不够,得能记住,能表达出来。此外,还得经常动笔写文章,不断提高写作创新能力。我也有个“五艺”,那就是:理解、记忆、表达、应用、创新。


大学五境界。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生命理想,是真理的宇宙探测器,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发动机。读大学有五重境界:参与、喜欢、热爱、享受、欣赏。刚入学,懵懵懂懂,是参与状态。逐渐开始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并享受大学生活;何时你懂得欣赏你的课,欣赏你的老师,欣赏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欣赏学术之美,那时,你就真的读懂了大学。


时时有阅读,天天有研究,周周有讨论,月月出成果,年年出人才!



影响人生的书单

所有的书都是旧知识,之所以要读,是为了厘清学术的脉络。


1. 每一对父母都是一部书。

2. 每一个学者都是一部书。

3. 每一所大学都是一部书。

4. 每一寸山河都是一部书。

5.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部书。


父母之书哺育我成长,同行之书伴随我前行,大学之书引领我前进,山河之书赋予我审美,国家之书赐予我力量。

丁宁

艺术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读书和考察并重,去打开无羁无绊的视野;以一份好奇、学习、怀疑、批判和自省的态度面对每一个问题,让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绪多飞一会儿,再落到纸面上。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周易》

2. 《荷马史诗》

3. 《莎士比亚全集》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6. 伯纳德·贝伦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

蒋一民

歌剧研究院教授

治学感言

登高望远,澄怀观道。学问做到极致,要靠两点:一是专业要专,二是格局要大。对于敬业而有使命认同的学者来说,持之以恒,就能做到专、深、精,成为专家。更难是格局,需攀至高处,则视野可宽,目光能远。我以为北大学者的治学有着格局大、胸怀大、气象大之特点,以一个“博”字亦无法概括。但这又绝非好高骛远,而是以扎实深厚的功底为依托,是微观与宏观的高度统一,是方法论和知识观的完善结合。我们的前辈无不是这样的大家。 


北大学者多为通才。常言道“文史哲是一家”,这说明人文学科任一分支均含有跨学科的性质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当然,这里的前提之一是治学要有格局。年轻时读书和思考的维度决定了人过中年以后知识贯通的程度。我目前的主业是研究歌剧和音乐。古今大哲多通音乐,近者如尼采、马克斯·韦伯等造诣尤深。更为著称如阿多诺,他以众多音乐著述来展演其哲学思想,以音乐为工具参与构建其社会学体系,并反过来对音乐学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诗经》

2. 《唐宋诗举要》

3.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4.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5. 王力:《古代汉语》

6.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7. 《中华活页文选》(旧版)

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9.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0. 康德:《判断力批判》







李量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聆听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家叶嘉莹教授的一次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演讲,很受启发,也相信了她所提出的古典诗词与科学研究之间有相通性的观点。例如,两者都涉及到了背景与现实、细节与整体、外物与自我、音律与内容、表观与深意、直达与间接等诸多的关系。回顾自己三十年来的治学经历,有以下四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 树立求知的远大目标,确定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


形成自己的学术追求,正如走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在我所从事的生理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意识的脑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根据我自己的感悟,我的一个理论假设是:“意识,因中枢神经系统为应对复杂刺激场景而生。”我期待着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相应的脑机制,解释“鸡尾酒会” 问题。




念奴娇·重阳节后独登香炉峰

(李量作于2007年秋)


登高临宇,四垂碧蓝满,竟无云渡。初日染山峦更翠,衬点点新红簇。遥望来途,燕园何在?渺渺浮烟驻。景光如画,任由情跃思舞。

念念“酒会”疑谜,群雄争解,孰猎中原鹿?昨夜梦中交胜友,携手共游仙处。风柳清秋,冷波润月,塔影横幽路。日高催返,吾独听下山步。




2. 与学生们一同成长


个人学术思想的进步过程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过程来实现的。言教不如身教,如何引发学生们的智慧和激情,是治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对指导和帮助学生们进步的憧憬也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踏莎行·年初宴饮兰陵沉香

(李量作于2012年元月)


一二年元月中旬,听觉大组会宴于郭林酒家。孔同学令志携东鲁家乡酒兰陵沉香。瓷瓶一开,醇香满堂,令志即诵李白七绝《客中行》。美酿美诗,美人美时(注:“美人”乃指美德美才之人,长少无论),众师生尽欢。宴罢,酒重而词意驰跃。试吟数日,调成踏莎行以记此宴。


高月如霜,路风似水,又约酒肆说新岁。拥桌烘赏郁金芳,琼浆响盏频频对。

春夏劳忙,秋冬辛累,任由月月添憔悴。太白神会客心逐,衣宽无虑求一醉!



3. 在治学中的享受


治学是很艰苦的,也要学会享受其过程。这种享受可以为科学探索的长期化(终身化)提供养分和动力。




卜算子·与Hartmann教授夫妇船游颐和园

(李量作于2008年2月)


2007年初夏,前美国声学学会主席Hartmann教授携夫人访问北京大学言语与听觉研究中心。一日,邀客人与三学生赏游昆明湖。琳儿临风把棹,元儿殷勤陪聊,莹儿展卷于案与教授共论学术。观此一片秀水,着我游舟一叶,当代文士之乐莫过于斯也。特填小令一首以记此游。


桥孔引舟痕,笑语环孤岛。细柳薰风五里堤,阁顶波中跳。

游兴染湖天,侃侃说学奥。玉鉴琼田共忘机,何日还同棹?




4. 以治学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周围有很多在治学中取得光辉成就的优秀人物。要善于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感受和学习他们人格中的闪光点。这些榜样人物不仅出现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地方,更需要我们能体验到“在治学中的谦卑”这种品质。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第三境界似乎是终身的功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自辛弃疾《青玉案》)




浪淘沙·敬贺尚仁成教授退休

(李量作于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巴蜀孕英贤,水木清源。志冲宇宙问遥天。年去年来谈粒子,尽妙高尖!

手育李桃园,春色欣繁。学仁仰止凌云山。半世路程风带雨,爱洒人间!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动脑筋爷爷》丛书——这是我儿童时代最喜欢的一套丛书,能激发想象力。 

2. 《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最后的解答。读了这套丛书可以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3. 《宋词鉴赏辞典》(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共收集了286位宋、辽、金词人的1294首词。每首词都有当代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解释和点评,是我的镇宅之宝。

4.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宋名家词选讲》、《南宋名家词选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叶嘉莹先生所著的一套丛书中的几本。 

5. 《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的问题非常复杂,读之会加深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本性的理解。

6. 《张季鸾与民国社会》(百花文艺出版社)——读之,了解一位榜样文化人,感受一下心灵所受到的冲击。

平新乔

经济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书是阳光、是空气,是精神世界高度的基础。


现在做经济学研究是要精读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的,学术上的激烈竞争已迫使我只关注AER(美国经济评论)、JPE(政治经济学杂志)和 Econometrica (经济计量)上少数论文了,读大部头的书已经是一种奢侈了。但一到做完一项研究,想休息一下时,我便会贪婪地读十来本想读的书。比如今年暑假,我就集中读了《分享经济时代》(贾维斯)、《分享经济的爆发》(萨丹拉彻)、《分享经济的华丽骗局》(T. Lee)、《透视动态企业》(钱德勒)、《看得见的手》(钱德勒)、《银行卡时代》(伊文斯等)、《看不见的引擎》(伊文斯等)、《平台经济学》(伊文斯)、《未来交易》(伯齐)、《数字货币时代》(凯列)、《创新、竞争与平台经济》(梯若尔)等十几本书。


对我来说,读书是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一生的归宿。年轻时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影响我一生的精神坐标原点。后来喜欢读鲁迅全集,酷爱过毛泽东的一切文字。那是我22岁前读书的特色。后来读到顾准、于光远的书,才知道读马恩的书可以读到那样深的程度。于光远那本薄薄的《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是在典型的计划经济年代(上世纪60年代初)写的,可其思想力直穿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说明思想家的思考是可以不受任何时代限制的。


在一生的读书经历中,对我最为亲切的书还是北大人写的书。我18岁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黄楠森的《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上)》,那时(1960年代)还是非正式出版物,白纸封面,1972年夏天我就着列宁的《哲学笔记》读过。北大哲学系老师们翻译的《西方哲学原著》(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我受北大精神魅力长久影响的基础读物。王太庆主译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在多雪的冬天里,给我点燃起暖暖的心火。1978年以后迷上了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思想史(古代、近代、现代三本)》。到北大上研究生后,喜欢厉以宁老师的书,不但思想深刻,内容新,而且文字美。他在1980年代的书我全部读过。后来又喜欢胡适的书、朱光潜的书、陈梦家的书......北大人文社科大学者的书,我读过几十家,很享受。读这些北大前贤写的书,会让我更爱北大,能与如此多的巨人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乃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啊。


读书不是专门的研究。做专业研究必须读论文。我是在1989年读完阿罗的《信息经济学》(论文集)之后,才对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研究的兴趣的。但是,读书总是学术生涯的起点,是一个学者一生生命的重要部分,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不能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会写出既精彩又美妙的文章;也不能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读书,能够温文尔雅地面对学生,吐出连篇妙语......读书时是绝不会想着会跟别人说什么的,我读书最多的时候都是最倒霉的时候,也是最孤独的时候。现在回顾读书生活,反倒感到与书为伴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读书的体验是个人心灵最私密的领地之一,是不会轻易与人分享的。我读书时是只凭喜欢,积累久了,终有一天,对书的感情会生出颜色来,绚烂、多彩,就像晚秋夕阳下未名湖湖心岛四周的树叶,层林尽染。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马克思:《资本论》

3. 毛泽东的一切文字记录

4. 《顾准文集》

5. 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

6. 厉以宁:《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7. 阿罗:《信息经济学》

8. 杰夫·贾维斯:《分享经济时代》

9. 阿鲁·萨丹拉彻:《分享经济的爆发》

10.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

11. 戴维·S·埃文斯:《银行卡时代》、《看不见的引擎》、《平台经济学》

12. 戴维·G.W·伯奇:《未来交易》

13. 布莱恩·凯利:《数字货币时代》

14. 让·梯若尔:《创新、竞争与平台经济》

15. 于光远:《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

孙祁祥

经济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做学问要有对学术研究的挚爱之情、敬畏之心、求索之欲、坚韧之志、质疑之能、超越之愿。


真正的学者要坐得住,沉得下;进得去,出的来。


学习、学问、学术:博、专互促;问、学相长。《易经》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从书本学,从社会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


能选择心之所属并坚守,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经世济民的情怀所驱动。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马克思:《资本论》

2.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纲要》

4. 费孝通:《乡土中国》

5.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王一川

艺术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治美学及艺术理论,通常需要至少三种东西:一是近乎神圣的思辨热情和纯真的人生体验;二是提出和解决当代审美与艺术问题的强烈冲动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具体实施;三是将以上两者置于宽厚的当代社会文化问题框架中思考的视角。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庄子》

2. 《论语》

3. 宗白华:《美学散步》

4.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5. [德]赫尔曼·黑塞:《纳尔齐斯与戈尔德蒙》

6. [德]歌德:《浮士德》

7.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8.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9.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王子舟

信息管理系教授

治学感言

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怀绝望之心,行希望之路。


清代学者陈澧(1810-1882,字兰甫,学者称东塾先生)说过:“欲知人之性情,则后世之人不如同时之人;欲知人之学术,则同时之人反不如后世之人。盖人之学术见于所著之书,而著书必俟老而后成,或至死而后出,同时之人乌能尽知之哉?故並世难得知己,转欲望之后世也。后世必有知己,不必望也,但不知其姓名耳。”([清]陈澧.学思自记[M]//陈澧,著.黄国声,主编.陈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册,760.)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诗经》,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3. [英]毛姆:《人性的枷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

5.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 [美]托马斯·库恩,李宝恒、纪树立译本:《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7.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影印浙本,中华书局,1965年

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

向勇

艺术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独立的学术研究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行为画像。面对北京大学深邃的人文传统和中国深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就像面对庞然大象的盲者,任凭我们多么努力,也只能触摸到这巨大身躯的某个部位。我们始终无法穷尽,我们只能无限逼近,在同行中引领一种“顶天立地”的学术思想,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欲罢不能”的精神气质。北京大学守护着一种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相互辉映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传统,将学术与真理捍卫成一种神圣的精神和高远的追求,让我们这群后学晚辈始终如一去恪遵崇奉。因为真理在那里,因为燕园所充溢的人文环境和精神氛围在那里,这将一直激励自己潜心学术、服务社会。


影响人生的书单

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娴静的居室之内还是喧嚣的旅途之中,书都是我忠实的侣伴。

1. 我第一次读到的课外读物,竟是小学一年级在县城图书馆读到的一本《星星-诗刊》,在懵懂的少年时代开启了艺术与文学的瑰丽清梦。20世纪90年代的《读书》杂志告诫了我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思考、焦虑、责任和担当。

2. 《中国哲学简史》让我管窥中国哲学的魅力,教会我不断注重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胸襟气象的涵养。

3. 《传习录》和《坛经》让我学会慎独时如何自我反省和心灵安住。

4. 《社会契约论》促使我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秩序,形塑了我观看现实社会的视角和立场。

5. 《培根随笔》的文字简洁优美,在字里行间流淌着清丽而流畅的睿智哲思,启发着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姚洋

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治学感言

来北大求学,目的一定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而是成为未来中国学术界的、政界的、商界的领袖。在本科阶段,不应太专一个领域,而是要广泛涉猎。理科的同学要学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文科的同学要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到了研究生阶段,则要专攻一个领域,论文更是要集中在一个小问题上,做出前人没有做出来的东西。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理论创新都需要联想的能力,即在纷繁复杂、看似没有联系的事务之间找到关联。本科时期的宽口径学习为联想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研究生时期的精深学习为联想提供了理论准备。北大的同学要有高远的立意,有舍我其谁的豪气,时刻准备着成为社会的大脑,国家的栋梁。

影响人生的书单

1. [德]鲁尔多·洛克尔:《六人》,巴金译,三联书店。这本书是本科阶段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通过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可德等六人的故事,讲述六种人生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坚定了既做浮士德,又做唐吉可德的人生态度。浮士德是思想家,但坐而论道,没有行动;唐吉可德是行动者,但却时常趋于鲁莽。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完美的人生态度。


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本科阶段一位同学推荐给我读的,是对我学术态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对于我认识什么是科学,科学如何进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指导了我之后的研究取向。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这本书都应该是必读的经典。


3. 《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这套丛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年轻学生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前后出版了几十种,对于我们这代人认识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也不失为本科生的优秀课外读物。北大图书馆有全套丛书。


4.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本书用流畅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讲述了五大洲上的文明及其差异以及为什么农耕文明发源于欧亚大陆。如果想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这本书是必读著作。


5. [英]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中信出版社。这本书是接着《枪炮、细菌与钢铁》写的,探讨的是欧亚大陆上东西方文明的分岔和融合,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明,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东方文明;另外,也让我们看到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于人类文明的限制和再造作用。


6.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在这本篇幅不大、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书里,钱穆先生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起源、完善和衰落。在他的笔下,中国古代政治并不像中学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那样黑暗。由于中国文化的世俗性,我国在人类的孩提时代就建立起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模式,到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度的政治文明。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基本上是重复钱穆先生的论证。


蒋绍愚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思索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探求是人类永恒的使命。学术的发展如同薪火之传,在北京大学这个学术的殿堂里,民主和科学的火种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知识之光会照亮人类前进的路程。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

2.《老子》

3.《楚辞》

4.《唐诗别裁》,沈德潜

5.《汉语史稿》,王力

申丹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推动我前进的主要有两个情结,一个是中国情结,一个是北大情结。我父亲是50年代初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父亲就常给我们讲中国人当年在海外如何受歧视,要我们将来努力为国争光。搞我们这一行的中国人很难得到西方学界的承认,资料也缺乏,研究过程有时非常艰难,若不是心中深藏的中国情结,恐怕我早就放弃在国际前沿的研究了。


就我的北大情结来说,也许由于我中学学俄语,17岁才学英文字母表的特殊背景,我对母校北大有很深的感情。在北大工作以来,又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这进一步加深了我的北大情结。北大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想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报答母校的培养之恩,为母校和祖国的发展尽职尽力。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小时候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2.Jane Eyre,Charlotte Brontë ——大学时读的第一本英文原著

3.Style in Fiction ——文体学入门书

4.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Shlomith Rimmon-Kenan——叙事学入门书

5.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文学理论入门书

晏智杰

经济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没有什么能比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界说的更为适切的了:“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资本论》,马克思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4.《顾准文集》,顾准

5.《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

张玉安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一个课题,尤其是较大的课题,往往都是立体的,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仅从一个侧面,用一种理论和一种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即使观察得很细,分析得很透,也很难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但如果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理论和多种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并把所观察的现象融合贯通起来,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相对全面和相对客观的。


因此,作为一名学者,除了学习和掌握自己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应该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如果能够较自然地将几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某一课题的研究中去,那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便有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既是我的体会,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2.《季羡林传》,蔡德贵

3.《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

4.《神话学入门》,大林太良

5.《绘画与表演》,梅维恒

仲跻昆

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治学最重要的是要厚积薄发,切忌急功近利。“厚积”就是要多读书:肚子里有“水”,有人可能“倒”得好一些,有人可能“倒”得差一些;但肚子里没有水,则怎么“倒”都不会“倒”出来。


读书既要“苦读”,也要“乐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快乐一些,不必太单调,不一定要作苦行僧。


“好读书,不求甚解”与“好读书,求甚解”,并行不悖。前者,让人读得广、博;后者,让人读得精、深。


“教学相长”,很有道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一直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深恐误人子弟。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2、《红楼梦》,曹雪芹

3、《一千零一夜》

4、《阿拉伯通史》,希提

5、《阿拉伯文学史》,绍基·戴伊夫



胡军

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1、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2、学术研究贵在长期的努力、奋斗,尤其是人文学科,需要长久的积累。

3、广泛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个人学术的进步,但必须要以某一兴趣为主。

4、要以自己的学术兴趣为核心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模式。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四书”

2、《庄子》

3、《理想国》,柏拉图

4、《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5、《哲学问题》,罗素


温儒敏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我喜爱的格言,是学生时代看过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一句台词:“ ……身上披着破棉袄,抬起头,别害臊,前面是 —— 光明大道!”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3、《鲁迅全集》,鲁迅

4、《红楼梦》,曹雪芹

5、《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延伸阅读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中文专业推荐阅读书目(硕士阶段)

中文系博士各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