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佛教语文学青年学者系列讲座|十四世纪藏地的汉式大木构建筑:以聂塘卓玛拉康以及相关寺院建筑为中心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院庆活动
汉藏佛教语文学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第五讲
十四世纪藏地的汉式大木构建筑:
以聂塘卓玛拉康以及相关寺院建筑为中心
讲座摘要
聂塘(sNye[mNyes/gNye] thang)卓玛拉康(sGrol ma lha khang)位于拉萨西南20公里处的吉曲河西岸,早期常被称作聂塘斡[斡莫](sNye thang ’or[’or mo]),始建于11世纪中期,是西藏后弘期早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地和安葬地,因此在历史上一直是西藏的佛教圣地。现存建筑迭经后世修缮,只余一层最右一间无量寿佛殿年代最为久远,其建筑和佛造像信为始建时期原构。通过对此间佛殿残存的汉式大木构的考察和测绘,我们初步认为卓玛拉康早期建筑的形制即类似于夏鲁寺布顿堂的带周匝副阶转经廊的汉式大木构殿堂。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各种藏文材料,对其营建和修缮的历史进行了叙说,说明文献中在阿底峡住锡和圆寂时期聂塘曾有数次营建,现存建筑所指尚不能明确,但与后弘期初期统治卫藏的四大氏族(Klu mes, rBa, Rag, 'Bring)中的rBa和Rag关系密切则很肯定,这也为其建筑技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其次,通过14世纪索南兹莫为喇嘛丹巴索南坚赞所写的传记我们可以知道1375年喇嘛丹巴圆寂后为其举行丧仪时曾对卓玛拉康进行过大规模改造,特别是铺设了具有Ganjira的绿琉璃瓦顶。传记中也记载喇嘛丹巴主持桑耶寺等营建工作也使用了相同的配置,结合16世纪阿旺公哥仁钦的《萨迦寺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结合了汉地和尼泊尔的“Ganjira+绿琉璃瓦覆顶”的建筑做法做法自13世纪末就是萨迦-夏鲁一系贵族热衷的一种高等级建筑配置。它在14世纪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宗教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和视觉呈现,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皇权(汉)/王权(藏)”的双重政治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从现存斗栱等建筑构件来看,其木构始建年代很有可能早于元代。关于这一点还有待全面测绘后,从建筑比例、材分、侧脚、营造尺甚至碳十四测年等方面最终断定。
主讲人
魏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6-2009年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攻读西藏艺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201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西藏历史和文献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11世纪以来的汉藏佛教史和艺术史。参与承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美术研究”。在《文艺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人
姚霜,现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士后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亚洲艺术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史系,2021年获清华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艺术与文献、汉藏佛教研究、语文学。
与谈人
夏格旺堆,西藏谢通门人,现任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考古、西藏历史文化。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至今主持和参与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70余项,参与编写并已经出版的考古报告、图录、合著9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社科、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7项。
编辑| 曲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