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任继学:认清疼痛,需在切、按上下功夫(附验方)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医养百家谈的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

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

医养百家谈由衷的感谢大家三年来的信任和支持,关注和阅读。医养百家谈会更加的努力,为各位粉丝带来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养生健康的资讯,敬请期待。


【每日一膳】流感多发季节,多饮金银花茶有利于增加抵抗力。

任继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从医60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医教研第一线,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研制的“瓜霜退热灵”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任继学的代表性著作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中国瘟疫大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创建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成为中医急诊学的创始人之一。




I导读:疼痛是身体的呼喊,怎么正确认识疼痛?临证不是见痛止痛,只知道活血化瘀,而是能真正通晓身体对我们的提示,了解真正哪里出了什么问题,疼痛就会应手而愈。(编辑/青立)


疼痛性疾病的辨治

作者/任继学

   

疼痛一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又是疾病的一个信息。所以疼痛既有保护作用,又有防御之功,且在一些疾病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疼痛性疾病,就其病位而言,既有脏腑性的,又有皮、肉、筋、骨、脉之分,即深浅的不同。所谓深者,五脏六腑而生;其浅者,则为肌、皮、筋、脉、骨而已。本病病程有长有短,病情有缓有急。本文以急者为主,分别谈一谈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疼痛是内外二因相互作用而生。但产生疼痛的核心以神为主。故《灵枢·周痹篇》曰:“痛则神归之。”范镇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谓神者,是神机也。故《病机撮要》曰:“其知觉,运动即神机之所发”,然“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神机者发源在脑,“脑为元神之府”“乃神之会”,神之所以主知觉、运动,而魂魄为使,因魂主知觉,魄主运动。


故《思问录》曰:“魂为神使,意为神发,魄待神功,志爱神摄,故神为四者之津会。”进而说明神主知觉,是以魂魄为传出传入之使,传递通道是以脊髓为主,“体液”(津会)为辅。何以言之?“脑为髓之海,脊为髄之路”,“百节皆有神”,皮肤、筋肉是感觉之官,气化是其载体,经络是其通道也。

 

盖疼痛发生的原因有二:一为外在六淫之邪毒所侵,或疫疠之气所犯,以及虫兽所伤,或化学药品所激而生。然外邪有寒热之殊,暑湿之异,其风寒之邪作用于体表肌腠筋骨者,卫气受累,营气受阻,则邪气客于分肉之间,致分肉之间的津液循行不利,转化为痰为饮,痰饮得寒则凝,凝聚则汁沫分裂肌肉,神机不舒,而生疼痛。


而温热火邪作用于肌表筋骨者,则温主散,热主蒸,火主灼,必然分肉之间津液受灼,津少液亏,导致筋、肉、骨失养,血脉干涩,发生绌急,经络不畅,神机受阻而生疼痛。


亦有九气为患,内而脏腑气化失常,外而经络气化不利,为郁为滞,滞则血脉不行,神机不舒而生疼痛。以上为疼痛发于体表、筋肉、骨脉之中之疾。

 

二为病生于内者,多为风寒之邪外束,正气内虚,侵犯脏腑之内,客于膜原之中。由于风之动泻,寒之冷激,引起阳气不行,经气流转不畅,络血凝注不行,造成“脉缩踡”,血少神机不展而生疼痛。


亦有火郁、温热之邪内犯脏腑,客于膜原之中。由于火热的蒸散、焦灼的作用,使津血受灼,引起血少津亏,经络血脉失养,发生绌急,神机不伸而生疼痛。


更有七情内变,饮食所伤,引起肠胃气化失去升降之力,导致气机不畅,津血不行,为郁为滞,为痰为饮,迫使神机受阻而生内脏疼痛之疾。


(注:九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二、辨证论治

 

“近世医者,遇疼痛之症,莫不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二句定案,所用之药,无非芳香辛通,破血、行气之品,岂知痛有虚实之别乎?”由此可知,疼痛性疾病在临床上须详加辨证,测知其寒热虚实之候。然,痛而胀,拒按,喜寒,饱甚,脉实气粗者,多实;不胀不闭,喜按,发热,饥而甚,脉虚气虚者,多虚。也即辨痛之法,全在切按二字上下功夫,方不至误矣。

 

若论治法,则以宣通为主。所谓通者,乃指行气、理气、活络导滞、温通辛润、酸甘化阴、镇静止痛为法也。

 

盖用药者,古人分为一是内伤而痛,其为痛也,有一定的部位,并不移动。欲去痛,去伤活血可也。主要之药,广三七粉吞之,佐以续断、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桂枝等品可矣


二是热盛,热为气结,或为风搏,其为痛也,无定处,介乎于皮肤经络之间,须视其热从何脏何腑而举。


若在心,以黄连为君,佐以生地、山栀,若在肝胆,以龙胆草为君,地骨皮、青蒿、丹皮之类佐之


若挟风,以羌活、蒿本为君,桑枝、钩藤、蝉衣为佐;


若挟痰,以竹茹、胆南星为君,半夏、青皮等为佐。


三是中毒而痛,或在筋或在骨节,其为痛也,无固定部位,总以搜毒退热为主,商陆、昆布、红花、桃仁、地丁、银花、甘草等主之。


除上述三者,余曰:突感寒则气滞,血脉不流,而为痛也。其外感寒者,以炙附子、干姜、肉桂、良姜为君,以细辛、仙茅为佐,是为医者应知也,不赘述。今将证类辨治陈述如下:

 

(一)头角颊车痛证

 

主证:头角颊车疼,或左或右,其痛剧烈难忍,痛如电掣状为主。

 

1.寒客经脉候

 

主证:遇寒疼痛加剧,得热缓,甚则不得卧,以手按其痛处稍缓,小便色白,爪甲白,舌红苔薄而润,脉多弦紧而迟。

 

治法:温经散寒,缓急止痛为主。

 

方药:加味甘草干姜汤主之。药用甘草15克,干姜10克,细辛3克,炒川椒10克,酒白芍50克,葛根15克,水煎服。

 

2.热结经络候

 

主证:遇热疼痛加剧,得寒则缓,喜冷敷,颜面红赤,苔薄黄而干,脉多弦数。

 

治法:酸甘化阴,清热缓急为主。

 

方药:加味芍药甘草汤主之。药用生白芍30克,甘草15克,葛根20克,炒川椒5克,生地10克,天竺黄15克,全蝎3克,水煎服。


外治法:冰片5克,朴硝2克,为面塞鼻孔,左痛塞右,右痛塞左。

 

(二)腿足疼痛证主证

 

腰臀部疼痛,如放电样牵引腿及足疼痛,状如一条筋脉掣痛,疼痛甚不得卧,或左或右,亦有两腿皆痛者,穴位压痛以下髎穴为主。

 

1.寒客筋脉候

 

主证:痛有定处,痛若筋牵引,如电掣状,遇寒则剧,得热则舒,小便色清白,舌红苔薄白,脉多弦紧而迟。

 

治法:温经散寒,辛润止痛为主。

 

方药:附姜芍甘汤(自拟)。药用炙附子15克,干姜10克,桑枝20克,酒芍50克,甘草15克,炒川椒10克,细辛3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

 

2.热伤筋脉候

 

主证:灼热而痛,牵引筋脉痛如电掣状,得热则剧,遇寒则舒,小便黄赤,舌红赤,苔薄黄,脉多弦数。

 

治法:甘寒养阴,舒筋止痛为主。

 

方药:当归芍甘汤(自拟)。药用当归15克,白芍50克,甘草15克,炒川椒10克,蜂房15克,豨莶草25克,木瓜15克,乌蛇15克,片姜黄15克,水煎服。


外治法:透骨草50克,伸筋草25克,冰片15克,炒川椒20克,片姜黄20克,水煎液,用纱布浸药液敷痛处。

 

(三)胃脘拘急痛证

 

主证:胃脘部拘急疼痛,甚则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伴有汗出,呼喊痛叫不止,腹皮紧张,多为阵发而作,穴位压痛以胃俞、中脘穴为主。

 

1.中寒候

 

主证:中脘剧痛不移,痛而喜热喜按,甚则肢冷,呕吐清水,颜面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沉迟而紧。

 

治法: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为主。

 

方药:温胃定痛饮治之。药用生白芍50克,公丁5克,甘草15克,红蔻15克,干姜15克,钩藤10克,藿香15克,川楝子10克,水煎服。

 

2.胃阴虚候

 

主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喜冷,痛热急迫,颜面色红,爪甲亦然,小便色黄,舌红赤苔黄干,脉多弦数。

 

治法,甘酸缓急,微辛和之为主。

 

方药:生白芍50克,甘草5克,百合50克,川楝子15克,石斛5克,元胡5克,炒川椒3克水煎服。


外治法:点眼止痛法,雄黄5克,火硝5克,麝香2克,共为细面,用汲水调,点目内眦睛明穴,扶行数步可止。

 

(四)胁肋急痛证

 

主证:左肋间或右肋间剧烈疼痛,咳、呵欠、喷嚏时痛尤甚,转侧亦痛,甚则痛不得卧,二便正常。

 

1.气滞候

 

主证:攻冲胀痛,胀而不食,嗳气、矢气,多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舌深红、苔白厚,脉多弦紧。

 

治法:疏肝理气,通经止痛为主。

 

方药:加味推气饮治之。药用枳壳15克,片姜黄15克,桂心10克,甘草10克,川芎15克,生白芍30克,青皮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2.气血互结候

 

主证:胁肋部痛如刺,痛而不移,日轻夜重,痛而灼热,便赤,两目周青暗,舌深赤苔白厚,脉多弦迟。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方药:加味金铃子散治之。药用川楝子15克,醋元胡15克,酒军5克,生蒲黄10克,川芎15克,片姜黄15克,醋青皮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外治法:琥珀膏、大黄10克,朴硝10克,同大蒜捣,再以当归、胆草、栀子、黄连、川芎、青皮、木香、芦荟各5克,麝香少许,共为细面,用姜汁调敷痛处。

 

(五)急性胆胀证

 

主证:右胁近胃脘处疼痛胀满,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甚则黄疸,穴位压痛以胆俞,章门穴为主。

 

1.湿热蕴结候

 

主证:右胁下近胃处胀痛,胸闷不舒,心烦口渴不饮,身热而重,口中粘腻,小便黄赤,颜面色红,舌红赤,苔黄腻而厚,脉多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

 

方药: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药用柴胡15克,姜黄15克,元芩15克,青蒿25克,茵陈30克,栀子15克,枳壳15克,龙胆草15克,地丁15克,元连10克,水煎服。

 

2.蛔厥候

 

主证,右胁近胃脘处痞满痛胀,恶心呕吐,痛甚则肢厥,吐蛔,两目气轮有蓝斑,爪甲花斑,甲沟糜裂,唇粟疹,红花苔,面白斑,脉多弦紧。

 

治法:利胃利胆,安蛔止痛为主。

 

方药:乌梅丸主之。药用醋浸乌梅15克,黄连10克,元芩10克,当归15克,细辛4克,干姜10克,附子5克,桂枝10克,醋炒扁蓄25克,水煎服。


外治法:川军15克,红花15克,芙蓉叶25克,胆草15克,姜黄15克,共为细面,用川椒1.5克,水煎调敷胆俞穴。

 

(六)麻凝证

 

主证:多发生于老年人,肩周关节痛,不能随意伸展内收,亦不能向上抬,甚则疼痛难忍。

 

1.寒湿候

 

主证:肩胛疼痛,且沉而胀,遇寒痛增,得热则缓,肢倦乏力,颜面色淡,舌淡红苔白腻,脉多弦迟。

 

治法:温经散寒,舒筋止痛为主。

 

方药:温经定痛汤治之(自拟)。药用蜂房5克,土虫10克,乌蛇15克,炙川乌10克,干姜15克,乳香5克,没药5克,川芎5克,桑枝50克,水煎服。

 

3.风湿候

 

主证:沉痛而重,其性游走,颈项不舒或病侧肢麻,恶风,颜面色苍黄,舌红苔薄白,脉多浮濡或沉缓。

 

治法:疏风驱湿,通络止痛为主。

 

方药:活络定风汤治之(自拟)。药用:川羌活15克,蜂房5克,乌蛇15克,防己15克,土虫15克,穿山龙20克,没药5克,乳香5克,甲珠5克,薏米20克,水煎服。


外治法:蚕砂500克,黄酒120克,将蚕砂与黄酒拌匀,分装入两布袋,放入锅内竹簾上蒸约10分钟,将布袋取出,趁热敷患处,凉则更换之。


 

本文摘自《悬壶漫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任继学。编辑/青立。校对/张术强,谭泉永。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