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凉得了“空调病”,青龙作雨助汗出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导读:七月流火,人们常常“不病于暑而病于寒”,这大概要怪罪于空调了。那么,空调病在中医里属何证?大青龙汤治疗的道理何在?从下面的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空调病阴暑症贪凉饮冷
大青龙温散法作雨龙升
作者/张大明
这年夏天,够得上浓烈二字,高温后接着骤雨,骤雨后旋即高温,在暑湿的蒸腾下,院里的各种植物肆意生长:爬墙虎如同滚筒涂墙,快速把青翠推上了楼;葡萄的枝条在架子上纵横交错,尽情伸展。青禾从住院部回来走在下面,仰面看着此景,觉得正应了《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之言。
到了诊室,见张老师正为一个病人诊脉。这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体格壮实,坐在那里,烦躁不安,不住摇头叹息,两脚来回搓地。身后中年妇女,应该是他母亲,正代他叙述病情。
主诉:发热半天。
病史:上午10时多,刚踢过足球,即回家开空调取冷,温度调在18℃,站在空调前吹了十多分钟,午后觉得发热。
现症:发热,39.8℃,无汗,烦躁,肢体酸困,脉紧,舌淡红,苔薄白。
张老师说,“我看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可以原方书之:麻黄12克,桂枝4克,甘草5克,杏仁6克,石膏12克。大概一付就行了。”
张老师把方子递给他们:“煎药时放几片生姜、几个大枣,吃药后发发汗就好了,可别再那样吹空调了。”
患者走后,青禾说,“这个病人让我想起了一个运用大青龙汤的医案:在酷暑时节,河北有个地方抗旱打井,一个农民原在井上向上拉土,热得全身大汗淋漓,如浇如洗。后来改换下井挖土,深井内寒气逼人,登时热汗全消。当时虽然觉得爽快,可回家后立即发病,证如大青龙汤证,就用本方治好了。”
张老师回忆起另一个病案,“他是在暑季大汗时用冷水浇身,虽然当时没病,可此后再未出汗,西医诊断为“汗腺闭塞症”,多方治疗无效。来看病时虽然天热,可他滴汗也无,全身汗孔突出,心中烦躁,头昏身热。我给他开了大青龙汤,服第一次并未出汗,反而身热烦躁加重。他打电话过来,我让他继续服药,二次服药后二十多分钟,头上开始出汗,逐渐全身都出了汗,病自此就好了。”
“张老师,我看这三人的经历相近,别管是空调的冷风、深井的冷气,还是浇身的冷水,环境温度骤然降低是一样的。”
“对,三者虽异,其寒一也。寒主收引,温度骤降,则导致毛窍闭塞,内热不能外散,必然郁阻而发病,所以‘不汗出而烦躁’,应是大青龙汤的辨证要点,也就是各位《伤寒论》注家所说的辨证的‘眼目’。”
张老师继续说:“由于此类病人感寒较重,故用麻黄汤而麻黄用量加倍,以成辛温发汗散寒的峻猛之剂;再因为内有郁热,所以又加石膏清热。服药后患者汗出,郁热随之而除,如青龙升天而作雨,大雨一浇,天地顿爽,故而名为‘大青龙汤’。清代的喻嘉言注解大青龙汤时说得形象:‘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中医特别讲究天人相应,好多治法都是从自然现象得到的启示,所以遇问题多与自然现象联系,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青禾说,“据老师所说,我分析天越热,人们贪冷求凉的心情就越急切,相应的行为也就越过激,如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以冷水冲身等,这样得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你这分析得还入情入理。”张老师点头赞许道,“炎暑时节却因寒致病,自古有之,因人们的性情,古今并无太大的差异。暑天趋凉避热是人的天性,只不过现代的空调之类的设备更助长了此病的发作。”
“那古代医家一定对此有论述吧?”青禾问。
“不但有,而且论述得还很深刻。如明代医家张介宾将此类病称为‘阴暑’。他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症。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对于病因,也分析得颇有见地,据他观察,病因是人们‘畏暑贪凉,不避寒气’,虽然当时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其他纳凉之法,‘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寒乍热,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导致阴暑。”
“看来不但空调,其他降温方法应用不当也可以导致阴暑。”青禾说。
“所以张介宾当时就认为‘凡病暑阳,暑不多见,而阴暑居其八九’,这是他从人的感觉好恶上进行分析的结果。他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
“看来古人说‘有快意于前,其末也必伤’不是没有道理的,刚才这个病人正是如此。那么中医认为暑季应该如何避免呢?”青禾问。
“咱们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顺乎天地之变,无违于天,无逆于时。与秋冬两季的收敛封藏相反,夏季是升发疏散的季节,就应该适应这个季节,在其时则须得其气,此即《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言‘无厌于日’,该受热就得受点热,该出汗就得出汗,甚至出点畅汗,‘使气得泄’,才对身体有益,但这并不是说夏季可以不采取降温措施,任其高温中暑,关键是在调节温度时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热不致阳暑,冷不致阴暑。”
“以冷之偏,纠热之偏,两偏相抵,可以安然度夏。如果贪凉求冷,就可能导致身体的阴阳偏颇失衡,不偏于热而偏于凉,不病于暑而病于寒,成为阴暑之症。而针对患者之偏,就要用药物之偏来纠正。由于身体是受凉偏寒,所以就用偏于辛热的大青龙汤来纠偏。服了大青龙汤,驱除了阴寒之邪,身体之偏被纠正了,阴阳恢复平衡了,病也就好了。”
本文选自《小说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大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I导读:用发汗法治疗慢性腹泻,不是常理。脉弦滑有力,可知此患者虽有慢性腹泻伴见小便清长,但是并非少阴证,头颈项背及腰腿疼痛、畏寒是有太阳证,易疲劳乏力、困重感、多眠睡乃水气所致。辨证准确,故用大青龙汤一剂即取效。(编辑/千诚)
妙用大青龙汤,十年腹泻一剂愈
作者/吴清林
近日治疗一慢性腹泻长达十余年的患者,一剂大青龙汤下肚即解决困扰患者多年的顽疾,深感经方之神奇,中医之魅力,中医疗效慢的谬论也不攻自破。特整理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周某某,男,56岁,安庆市枞阳人。入院时间:2019年5月22日。
主诉:慢性腹泻十余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一日4-5次(从早晨5点开始,无明显规律性),泻下急迫,大便稀,无黑便及黏液脓血便,无腹痛、里急后重,3年前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曾服8盒四神丸无效,百余剂健脾补肾中药亦无效。一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慢性腹泻”收入住院。
刻下:双眼睑浮肿,头颈项背及腰腿疼痛,畏寒,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小便清长,纳可,多眠睡,平素身体健硕,无其他特殊不适。
舌脉:舌红润苔薄黄,脉弦滑有力。
辨证: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苦杏仁10g,生姜6g,大枣10g,石膏30g 三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当日即嘱患者服药后可能会出汗,中午服药,下午患者来问怎么没有出汗,回复患者只是有可能,并不一定会出汗。第二日晨8点查房见患者,患者说今天早上没拉,不知道下午怎样,嘱继续服药并观察。
次日查房,患者诉未再出现腹泻,吃了那么多药从来没有如此明显的效果。我也甚为惊讶,十多年的腹泻,久治不愈,仅吃了一付中药后居然就不拉了,实属意外,于是嘱患者服完余药并观察几天再说。此后几天我也不确定停药是否会再次出现腹泻,然观察之后却安然无恙,诸症皆失,一切正常!
另,住院期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肿瘤标志物、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俱正常。出院时患者甚是欢喜,主动索方带药,赠酒示谢。余曰方随证变,不可随意服用!
按:
大青龙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物组成,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证而设,有解表清里之功。
关于该方的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此案乍一看确实很像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双眼睑浮肿,畏寒,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小便清长,多眠睡皆是脾肾阳虚、阳虚水乏之象,然而脉不沉反弦滑有力,且久服健脾补肾温阳之药无效,定非脾肾阳虚所能解释,也非四神丸之五更泻。考虑患者头颈项背及腰腿疼痛、畏寒乃表证未解,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多眠睡乃水气所致,平素又无汗出恶风,舌脉又恰无少阴证,何不予大青龙汤发之,药后果不其然,效如桴鼓。
青龙是古代四大神兽之一,属东方神木,古有“左青龙右白虎、南玄武北朱雀”之说,色青,主发育万物。名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小则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并非都适用此法,用大青龙汤治疗腹泻也不符合常理,但若久治不愈,脉证不符,当深思辨证是否准确,切勿墨守成规。这也让我想起以前有一个体征类似的慢性腹泻病人,当时却未想到通过发表治水,经此一案,顿然豁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剂青龙除宿疡。
但得经方之三昧,岐黄道上杏花香。(恩师温兴韬作)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吴清林。编辑/千诚,校对/阿珓,王雅晴。
大青龙汤治疗上肢肿痛
I导读:每次发医案,小编都能在后台看见患者询问自己能不能吃。在此小编强调一下,一定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以身试药!(编辑/小谢)
大青龙汤治疗上肢肿痛
作者/孙建荣
大青龙汤乃临床常用方剂,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方为: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其方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证而设,具有解表清里之功。刘渡舟老先生用它来治疗上肢肿痛,其效甚捷,详举医案如下:
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甘草6克。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39条提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匮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在《医宗金鉴》中,各家论述也甚为精彩:
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但以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
又曰:细玩二条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方氏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其在阴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入肾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证,临病犹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剂,立铲孤阳之根乎!
魏荔彤曰:身重一证,必须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则属少阴。误发其汗,变上厥下竭者,少阴热也;变筋惕肉瞤者,少阴寒也。其犯误汗之忌也。
不难看出,大青龙汤虽为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证所设,但对于溢饮所致上肢肿痛,亦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孙建荣。编辑/小谢。校对/徐婧婷、张野。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随缘随心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