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颜正华的经验总结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首先,还是来回顾一下大师成长的经历:

颜正华(1920.2.27~),原名绍棠,字秀峰,江苏丹阳人。

6岁入私塾。14岁师从同邑儒医戴雨三。17岁拜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为师,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

1940年在丹阳悬壶。

1947年丹阳县中医统考名列榜首。

1949年后任丹阳县导士区联合诊所所长。

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进修班深造。

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任中药教研组组长。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中药学教研组组长、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中药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晋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

2009年被选为国家级首届“国医大师”,同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 “终身成就奖”。

代表论著:《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颜正华中药学讲稿》、《中药歌诀400首》、《临床实用中药学》(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第一、二版主编)等。

临床经验

张冰作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正华教授出诊之体会,并结合口传心授之道,对颜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

强调四诊,详察合参

颜正华教授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医生对病人进行周密观察和全面了解的基本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同时也是组方用药的依据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颜正华教授认为,欲熟练掌握四诊,必须做到读经典与抓实践相结合。所谓读经典,即认真研读有关四诊的医籍文献,时常温习四诊各法,不断加深对四诊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要选读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从中学习名医四诊合参,诊断疾病的独特经验。所谓抓实践,即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加强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

颜正华教授认为,四诊的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仅凭背读经典尚不能达到,必须反复实践,结合具体病人与病证,不断熟悉平脉、按查、望舌、观象、闻声等法,研究四诊各法对鉴别诊断病证的特殊意义,及如何做到四诊合参。

颜正华教授临证时始终恪守详察细问、四诊合参的原则,同时又注意灵活机动,突出问诊,参以望、闻、切三诊。他每诊一位患者,均会把握患者主诉病痛,围绕主要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对首诊患者,他常按现症状(或主要病痛)、治疗经过、用药情况、起病原因、生活习惯,以及家族病史、既往史等顺序一一询问。对复诊者,无论是二诊、三诊,乃至十数诊者,他均详细询问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等。此外,在诊病过程中,颜正华教授还特别注重借鉴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及技术,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临床检验结果,以此作为四诊的重要补充。


辨证辨病,有机结合

颜正华教授认为,辨证与辨病相辅相成,临证中必须将辨证与辨病综合考量。辨证论治是辩证法思想在辨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普遍性和恒变性。不论疾病何其复杂,也不论其如何变化多端,皆可通过辨证论治,辨清机体阴阳消长和邪正斗争的情况,从而找出疾患之症结,提出恰当的治疗措施。而辨病施治则是前人实践经验在辨治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专一性和稳定性。临证时,对于有些疾病,只需参照前人经验,用专药专方进行治疗,即可取得预期疗效。

颜正华教授认为,辨证与辨病均是辨识人体疾患的重要方法,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病和证的含义虽有所不同,但就具体疾患而言,二者又密不可分。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这说明,一病中包含多个证,病可以概括证,而数个相关具体证的综合即为病。如痢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或在该病发展过程中,可表现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及休息痢等数个具体证型,而这数个相关的具体证型,综合起来即是痢疾病。而有些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证基本相同,这时证与病又基本统一,证即是病,病即是证,如虫积、疥癣等。由此可知,证与病很难截然分开。

颜正华教授强调,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情况,是辨病的基础;辨病是掌握疾病的总体规律,是辨证的概括。没有辨证,就不能识病;没有辨病,就识不好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才能取得理想的诊疗效果。辨证与辨病的应用具体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单用辨病施治法就能达到辨治目的者,即可不必辨证论治,如治绦虫病。②单用辨病施治不能辨识疾患,无法进行有效治疗者,即以辨证论治为用。如辨治感冒,必须辨清其证属风寒还是风热,以及是否夹湿等。③单用辨证和单用辨病均难以达到目的者,则应将二者结合使用。或辨证为主,兼以辨病;或辨病为主,兼以辨证;或先辨证后辨病;或先辨病后辨证。如年老体弱多病或无病可辨者,即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而对治胃肠病者,辨病辨证,孰先孰后,据情而定,不必拘泥。



善抓主证,照顾兼证

颜正华教授认为,在治疗复杂多变的疾病时,要善于突出重点,把握主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在立法组方时,颜正华教授又强调不应忽视兼证。因为病人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是病变机体的整体反映,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很可能同时患有几种疾病,表现出多种病证,各种病症之间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主证的缓解有利于兼证的治疗;而兼证的减轻无疑也会促进主证的痊愈。故而,临证诊察时要分清主次,既要抓主证,又要照顾兼证。这种突出主证,照顾兼证的诊治方法是颜教授诊治病证的重要思路和代表性思想。诚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于治疗的需要,颜教授也会专攻主证,待主证缓解或得瘥后,再考虑主兼并治或兼证的治疗。如有些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习惯性便秘等多种疾病,且刻下大便秘结,粪如羊屎,艰涩难下,已数日未解,腹胀腹痛。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下诸证中最主要的矛盾即是便秘,必须及时通便。此时颜教授多专以通肠导滞为治,待便通后再图他治。颜教授在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过程中,每能准确把握主证。他的经验可概括为3点:①通过望闻问切,详细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每一个具体病症和既往史,为准确判断主证,提供全面可靠的客观依据。②依据四诊所得的主要症状,分析、辨识、病家患有几个病证。再依据中医标本缓急等治疗原则,确定亟需治疗的病证,即为主证。③对于病情复杂,主证与兼证不断变化的患者,颜教授不是拘泥于一时诊疗之判断,而是注重在动态中辨识主证。


调护脾胃,贯穿始终

颜教授十分推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临证中,他非常注重调护脾胃,将调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诊治疾病的全过程。颜教授调护脾胃思想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①诊察疾病必问脾胃;

②辨证立法不忘脾胃;

③遣药组方考虑脾胃。

所谓诊察疾病必问脾胃,即指问诊时必询问与脾胃有关的情况,如纳食多少,有无嗳气吞酸,胃中是否有灼热嘈杂感,喜热食还是喜凉食,食后是否腹胀,既往是否患过胃肠疾患等,以此作为辨证立法的重要参考。

所谓辨证立法不忘脾胃,即指无论对胃肠病还是对其他脏腑的疾病,也无论对何种病机,或内伤,或外感,或寒热,或虚实,均要辨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与脾胃有关。而对久病不愈体弱者,脾胃或多或少均有损伤,辨证立法尤当重视脾胃。所谓遣药组方考虑脾胃,即指临证用药须时时牢记顾护脾胃。颜教授认为,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的吸收及疗效的发挥。若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成分易被充分吸收,预期疗效可达;若脾胃功能紊乱,药物成分不易被充分吸收,则预期疗效难达。鉴此,颜教授在临证遣药组方时,凡见兼有脾胃疾患者,必于方中加入调理脾胃之品,以顾护脾胃。若所兼脾胃之疾较轻,不影响对主证的治疗,则于处方中稍加调理脾胃之药,所用之药最多不过三味,用量一般为常量的三分之二,且药性多平和。若所兼脾胃之疾较重,不先予调理,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治疗,颜教授会先以调理脾胃为主,兼疗它疾,甚或先以专调脾胃为治,投以大量调理脾胃之品。再者,即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颜教授在用药时也十分谨慎,很少应用大剂量苦寒或伤胃之品,以免因误用、过用、滥用药物而损伤脾胃。


便秘经验

吴嘉瑞跟诊颜教授多年,对其治疗便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辨证施治分型】

  • 热结型

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主症。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常用方剂为麻子仁丸加减。常用药为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 气滞型

以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为主症。治以顺气导滞。常用方剂为六磨汤加减。常用药为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 冷积型

以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为主症。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常用方剂为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常用药为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 气虚型

以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

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为主症。治以益气润肠。常用方剂为黄芪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 血虚型

以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为主症。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方剂为润肠丸加减。常用药为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枳壳。

  • 阴虚型

以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以滋阴通便。常用方剂为增液汤加减。常用药为玄参、麦冬、生地黄、当归、石斛、沙参。

  • 阳虚型

以大便排出困难,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症。治以温阳通便。常用方剂为济川煎加减。常用药为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治疗】

颜教授在以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用润肠通便、健中运脾与泻下攻积三法治疗便秘。


  • 润肠通便法

本法为颜教授常用之法。颜教授用药平和轻灵,他认为,临证治便秘不能唯以克伐为用,应以调节脏腑功能,调动机体内在因素为要,故喜用药力平和之品。常选用决明子、何首乌、瓜蒌仁、黑芝麻、火麻仁、肉苁蓉、当归等,每收良效,对其他疾病兼见大便不通者,亦常以本法辅助。其中黑芝麻、肉苁蓉、当归均为补益精血之品,温润多汁,用之通中有补,攻邪不伤正,适用于津血不足者;若兼有热象者,首选决明子、瓜蒌仁、何首乌等寒凉之品;气滞明显者,常配伍枳壳、枳实、槟榔等行气之品,增强通腑之效,其中气滞轻者用枳壳,甚者用枳实,再甚则用槟榔。润肠药虽药力和缓,但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合理,可收桴鼓之效,且安全性好,剂量易掌握,调理慢性习惯性便秘尤为稳妥。


  • 健中运脾法

中气不足肠道推动无力,或年老体弱,气血虚衰而大便难下者,颜教授常重用一味生白术,以补益中州,健脾运肠。此类患者大便不甚干硬,唯排便困难,虚坐努责,用一般通便药难以奏效,必须以补为通,使脾胃得健,升降复常,肠腑乃通。白术通便首见于《金匮要略》及《伤寒论》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原文载:“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俞嘉言认为,白术能“滋大便之干”,汪苓友认为:“白术为脾家主药”,“燥湿以之,滋液亦以之”。颜教授临证常用魏龙骧白术通便方(白术、生地黄、升麻)加减,每获良效。伴燥结者合用大黄、芒硝;阳气虚衰者去生地黄,加肉苁蓉、当归、黄芪等;阴液不足者重用生地黄,并配伍瓜蒌仁、麦冬;年老体弱者加肉苁蓉、当归等补益精血。白术用量一般从15g开始,也可视病情用30-60g,以大便通畅不溏为度;若大便偏稀者,易生白术为炒白术,以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 泻下攻积法

颜教授对大便秘结时间较长,湿热证明显者,或泻下轻剂难取效,而患者又无虚象者,常选用泻下攻积法治疗。颜教授用药以平和轻灵著称,每用大黄时,必从小量开始,如效果不显,再加大剂量。首方中大黄一般用3 - 6 g,不效则增量,再根据大便通畅与否调整用量,使大便通而不溏。同时,颜教授每嘱处方中大黄单包,根据患者大便情况调节用量,以大便每天4-5次为限,超过则减量,不足1次则加量。用芒硝时常选用通下力较缓和之玄明粉替代,使下而不伤正。颜教授临证运用芒硝、大黄,常配伍枳实、槟榔、厚朴等行气之品,增强通腑之力。

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常虚实夹杂,寒热相交,以上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常根据病情,两法或三法合用。一般习惯性便秘,热结不甚,虚象不明显,润下法即可奏效;热结明显或湿热壅滞者,常以攻下法为主;虚象明显者则首选健运法。临床应根据具体症情,明辨病机,灵活运用。

【病例】

患者某,女,74岁。初诊时间:2009年6月20日。主诉:便秘2年余。现病史:便秘难解,解不净,2-3日1行。多梦,偶有心慌,纳可,余正常。舌下青紫,舌黯苔黄腻,脉沉弦。辨证:精血亏虚,湿热蕴结,气机阻滞。治法:补益精血,化湿行气,润肠通便。处方:

全瓜蒌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何首乌1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蜂蜜(冲服)30g,白蔻仁5g,枳实6g,枳壳6g。14剂。水煎服,日1剂。嘱平时多食新鲜瓜菜和适当运动。

二诊时间:2009年7月4日。大便仍难解,日1次,打嗝,偶反酸。晨起口苦,小便有异味。舌黯苔黄腻,脉沉弦。处方:

全瓜蒌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何首乌15g,白蔻仁5g,枳壳10g,佩兰10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14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大便易解,日1次,余无不适。

按语:本案患者年过七旬,精血亏虚,润肠之力减弱;湿阻气滞,运化失灵,大便难解。治疗应当主以补精血、润肠燥,兼以化湿行气。万不能投以大量芒硝、大黄等苦寒攻伐之品,以求速效。方中选用全瓜蒌、生何首乌、火麻仁、郁李仁、当归、决明子、生黑芝麻、蜂蜜以润肠通便,其中当归、生黑芝麻、蜂蜜又具补养精血、益气之功;薤白、陈皮、白蔻仁、枳壳、枳实理气以行大肠气滞,促进胃肠蠕动;全瓜蒌、白蔻仁、决明子兼有化痰湿,清热之效;针对舌下青紫,颜教授喜用丹参凉血活血,以促血行,其清心安神又可兼顾多梦。二诊出现打嗝,反酸,加用佩兰增强化湿之力,去行气力强的枳实。诸药合用,收效显著。同时,颜教授还认为,适宜的饮食和锻炼,是治愈便秘的重要措施。

感冒经验

吴嘉瑞又对颜教授治疗感冒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风寒感冒型

风寒感冒以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鼻寒、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颜教授常用方药为荆防败毒散,即荆芥6g,防风6g,羌活6g,独活6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0g,桔梗10g,甘草5g,茯苓15g。

体质虚弱者加人参6g,或党参10g,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1剂。

对风寒感冒轻证兼气滞胸脘不舒者,颜教授则用香苏散加味,即紫苏叶10g,生香附10g,陈皮10g,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蔓荆子12g,秦艽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3-5剂。


  • 风热感冒型

风热感冒以发热、头痛且胀、喉部焮红作痛,痰黄,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为主症。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颜教授常用方药为银翘散,即金银花15g,连翘10g,荆芥10g,薄荷(后下)6g,牛蒡子10g,桔梗10g,生甘草5g,竹叶6g,豆豉12g,芦根30g。如遇发热较重者,颜教授则常加板蓝根30g,贯众12g,水煎服,每日1剂。

遇高热烦渴明显者,颜教授喜加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2g。


  • 挟湿型

挟湿型感冒多由脾胃不健,内湿壅盛,又感雨露之邪引起。如湿从外受,病在于表,其症为恶寒、身热、头胀如裹、骨节疼痛、沉重;如脾胃有湿,复感风寒,其症为恶寒、身热、胸闷、呕恶、纳呆、苔腻等。风湿外袭者,治以发汗散风湿。颜教授常用方药为羌活胜湿汤,即羌活10g,独活10g,蔓荆子12g,川芎10g,防风10g,藁本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此外,亦有外感风寒、内有湿邪者,则当治以外散风寒、内化里湿。颜教授常用方药为藿香正气散,即藿香10g,苏叶10g,白芷6g,白术10g(亦可用苍术),厚朴6g,陈皮10g,半夏曲10g,茯苓10g,炙甘草5g,桔梗5g。生姜3片,红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 挟暑型

挟暑型感冒多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症。治以解表清暑,芳香化湿。颜教授常用方药为新加香薷饮,即香薷10g,厚朴10g,扁豆花10g,金银花12g,连翘10g。亦可加佩兰10g,藿香10g,滑石15g,生甘草3g,以增强芳香化湿,解表清暑之功。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

患者某,男,5岁。初诊时间:1998年3月26日。患者家长诉,患儿体弱,感冒发热持续2月余。刻下发热,体温38.5℃,咽部红肿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尿黄便干,舌红根苔黄腻,脉细滑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6.8×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颜教授辨证此案为风热客表犯肺,热毒蕴结咽喉。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具体处方如下:

荆芥穗5g,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5g,甘草3g,牛蒡子8g,青蒿10g,白薇10g,赤芍8g,夏枯草10g,滑石(包)10g,通草6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1998年3月30日。患者体温复常,颈部咽部肿痛大减,惟仍咳嗽,鼻流黄涕。颜教授认为此系热毒渐解,余邪未清,仍居上焦之象。治以解表清里、化痰止咳。具体处方如下:

荆芥穗5g,金银花10g,连翘6g,杏仁5g,桔梗3g,生甘草3g,浙贝母6g,鱼腥草(后下)10g,冬瓜仁15g,紫菀6g,百部6g,白前6g。4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上药4剂后,感冒诸症皆释。

按语:颜教授认为,本案系风热客于肺卫,热毒蕴结咽喉,故证见发热,咽部红肿疼痛,颈淋巴结肿大。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故用银翘散加减。初诊方中荆芥、金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牛蒡子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青蒿、白薇以退热降温为用;赤芍、夏枯草功善散结;滑石、通草清利小便。药后效显,患者热退,咽喉肿痛渐消。二诊时,患者体温复常,颈部咽部肿痛大减,故颜教授去退热之青蒿、白薇,散结消肿之牛蒡子、赤芍、夏枯草,清利小便之滑石、通草;针对患者仍见咳嗽,鼻流黄涕,颜教授于方中选加杏仁、浙贝母、紫菀、百部、白前、冬瓜仁、鱼腥草以增清肺止咳化痰之功。纵观此案,颜教授临证变通,组方有据,药证相当,故能速效。


本文来源:

[1]张冰,吴嘉瑞.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经验与用药思想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2-745.

[2]吴嘉瑞,张冰.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诊疗便秘临证经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35-1837.

[3]吴嘉瑞,张冰.国医大师颜正华感冒治验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00-701.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更多推荐
国医大师王世民:融汇名家医道贯彻方剂辨证
国药大师朱良春老师治疗强直经验记录
“以孔治孔”——旧蜂房治疗鼻窦炎
久治不愈的咽炎,十之八九是脾虚
脾湿的人喝水都长肉!
警惕!375种儿童禁用、慎用药品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