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又积食了,孩子一直积食怎么办?(小儿积食的中医辨证)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导读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关于小儿积食,已然成为天下妈妈群里最热议的一个话题,每天都有无数妈妈结伴而来,孜孜不倦地探索以下问题:孩子积食了怎么办?孩子又积食了怎么办?孩子老积食怎么办?孩子一直积食怎么办?……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扒一扒小儿积食那点事,如何用中医辨证小儿积食,带您走向中医解决小儿积食的正确之路!

1


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的区别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脾主升清,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


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首先需要给大家强调一下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回事。西医的脾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参与生产淋巴细胞,西医的脾切除没问题。这人车祸导致脾破裂,脾直接切掉,没事,活得好好的。

 

中医的脾可不行了,根据《难经》对脾的形状描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这是指西医中的脾),有散膏半斤(这是指西医中的胰腺)。”所以中医的脾应该包括西医的脾和胰腺。但是其功能还远远大于此。它还包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还负责生血,还负责统血,还负责统水等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中医的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什么是运化食物呢?就是把这些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输送。这种输送有两个方面。运化,运和化不是一回事儿,什么是运化呢?

2


食物“消”、“化”、“运”三个环节



消” 

食物进来首先进入的是胃,胃是管什么呢?胃是管受纳的,我们吃进东西,胃负责接受,当饮食物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作用来完成的。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消化”的“消”,这个时候食物还是食物,只是被拆分掉了,有成形的食物变成食糜状。

 

我们认为,胃的“受纳”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胆配合的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就有利于胃的降浊,而使“受纳”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及时进入小肠,助饮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胆降可促进脾升胃降,保证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进行。


接下来轮到脾工作了,脾干嘛呢?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比如白菜我们没法儿直接吸收,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给“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这个过程叫“化”,这是脾的功能。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并下达于小肠,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此时必须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没有肺朝百脉、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无法完成的。

3


小儿积食


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这句话就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关于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这是小孩的特点。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中医称之为积食。也叫食积。

 

4


小儿积食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食积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一般将食积分为两种,有型积和无型积。


有型积还分两种:一种为吃多了积,我们叫胃积。


胃积:就是食物积在胃肠道上,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在舌苔厚、黄、肚子胀、有口气、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胃积,以消食导滞为主,对于这样的积食很好处理,我们一般采取的推拿处理办法热敷肚子,顺时针揉肚子等消食导滞、通便的方法。可选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脾积:孩子平常吃得并不多,但因为孩子的脾胃功能差,我们通过食物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能通过脾传输到肺,运达到我们的五脏,包括我们的皮肤和毛发,而是全部积蓄在中焦,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 


脾积,以健脾助运、消食,消补兼施为主。

 

无型积:就是我们讲的气积,现在的孩子都是我们四个人六个人养的宝宝,关注太多,孩子小心眼,爱发脾气,容易形成气积。症见腹痛啼叫,利如蟹渤,吐乳泻乳,其气酸臭。 


还有一种情况,食物里面含蛋白类的食物和根茎类的食物多,容易导致孩子气积。


气积,治宜行气导滞,消乳化积。


5


积食的治疗方法


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还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食积的预后一般较好,也有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证,也就是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

 

对于食积的治疗,首先是控制饮食,特别是伴有呕吐、腹泻的患儿,可以暂时禁食8~12小时,待呕吐停止后,给予清淡的流质口服,如藕粉、蔬菜汤等。

 

对于刚出现的,不严重的,有形的食积,积食食疗方,我们可以用一下方法:


 

注意事项:一天喝三次,一般连喝两三天。这是五岁以上左右的孩子的量,五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自己酌情减量。比如三岁以下用一半的量等等。

 

说明: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这三仙,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焦山楂是去肉食之积的,焦麦芽和神曲是清谷面之积的。炒鸡内金有化瘀消积的作用,对于促进脾胃功能很有好处。

 


说明:四磨汤有行气而不耗气,有邪正兼顾之妙。方中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可以用于治疗腹胀腹痛。沉香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槟榔降胃气破积滞。人参大补中气。主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6


积食的小儿推拿方法


基本原则|只推左手

小儿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刚开始手法以轻柔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让孩子疼痛或害怕,一开始要让孩子能适应推拿。

 

推拿频率

基础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统调理:每周一至二次

疾病状态: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经

位置:大拇指桡侧面,腕横纹到指尖,脾和胃连起来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热、泻胃火、导积滞、降逆止呕。

次数:约100—300次

 

2.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500次

 

 3.揉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约100—500次 

 

4.顺运内八卦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次数:100—300次

  

5.推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次数:100~500次。

  

6.掐揉四横缝(四横纹是常用的消积穴位之一,也是民间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横纹。

作用:消食导滞,消除积食

次数:来回10次

 

7. 下推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作用:泄热通便,多用于便秘、脱肛等症。

次数:100——300次

  

8.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数: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脐周围,顺时针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气,通肠道

次数: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从下向上捏脊

作用:强身健体,健脾益气

次数:5次

 

11.揉足三里【健脾】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止泻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胀、便秘、吐泻等病症。

次数:30—50次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文来源由中医思维+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更多推荐
国医大师邓铁涛:我用玉屏风散有感!
中医专方秘传(精选)
阴、阳、气、血,对照一下你到底是哪里虚?
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秋燥天气靠这两个中成药养肺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

母婴健康  产后调养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