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晚清百姓为什么不爱国?

2018-03-11 布衣世相

记得在《大宅门》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吗,朝廷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大家跟没事人一样,照样过自己的日子,丝毫不关心,因为那是朝廷的事情,不是老百姓的事情。

老百姓这种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表现,一直可以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说到鸦片战争,教科书中总是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故事更是大家都熟知的。

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只是在三元里,人们听说英军强奸当地女人之后,三元里的百姓才投入战斗,但这与保卫满清国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当地百姓、旗人趁火打劫,皇家珍宝被洋人和当地百姓抢劫一空。百姓并没有对皇家的财产产生什么爱护之心而手下留情,对于洋人火烧圆明园,老百姓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愤怒之情。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争夺江山的战争,什么时候不是杀人放火的勾当?把被征服者的宫殿一把火烧掉,就是胜利的最好证明。中国历史就是在不断劳民伤财地大兴土木建宫殿,不断在战火纷纷中烧宫殿的轮回中循环的。

对于当时老百姓的冷漠,今天的爱国者或许会否认,或许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许要痛斥他们是汉奸,觉悟不高。事实上,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在数千年中的宿命就是被一伙伙强盗强行统治,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对百姓的关心程度,并不会超过一个强盗对自己保护对象的关心程度,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是统治者的私产;人口众多的百姓,也不过是给统治者生产财富的苦力,给统治者保卫江山的兵源。

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哪些人当政,老百姓的这种宿命无法改变。作为蒙古征服者的元朝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同样是老百姓出身的汉人朱元璋,也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至于后来的满清统治,是通过残酷屠杀和恐怖政策,强加在汉人头上的外来统治者,异族征服者。其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血洗扬州嘉定,将猪尾巴作为征服和忠诚的标志。强加在汉人头上的耻辱,在洋人到来时,汉人或许并没有完全忘记。

与远方入侵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相比,高高在上进行高压统治的满清统治者又何尝有更大的合法性?所以,当鸦片战争打响时,老百姓冷漠地看满清政府和洋人开战,甚至幸灾乐祸地看昔日不可一世的满清压迫者,被更厉害的洋人打得人仰马翻。
        
对于苦难深重的老百姓来说,既然被奴役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被洋人奴役,与被满人奴役,有什么不同呢?据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十分不解,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产,是人家的国家,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姓何干呢?
        
一些人认为,早期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民族主义,因此,人们冷漠地看待国家和民族被外来洋人欺辱,并没有什么爱国情感驱使他们奋不顾身地抗击洋人。事实上,就是在甲午战争,中国民族主义已经勃兴时,在满清与洋人的战争中,中国人对满清表现冷漠,甚至感情上偏向洋人,仍然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1894年,日军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闻风而逃。九连城居民箪食壶浆迎接日本军队,纷纷把鸡和猪献给日军,有人还请求为日军效力。
        
日本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告示《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号召中国人“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

日本人当然包藏祸心,入侵中国并不是为了中国的解放。可是,这样的宣传非常有效,不少百姓真的是打着旗子欢迎日本人的。老百姓是受了日本鬼子的欺骗蛊惑,可这也说明,当初的满清统治者是如何不得人心。

当统治者以国家为自家私产,当统治者成为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时,作为被奴役对象的老百姓,肯定不会热心替这样的国家或政府卖命。这个逻辑再简单不过。




推荐阅读:


以前读不懂鲁迅,现在读泪流满面!

陈老总不理解为什么资产阶级愿意跳楼而不肯坦白!

一幅画背后的历史

这个被新中国枪毙的北大才女,也许她的故事今天可以讲了.....

他是中共第一个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特工,69年被折磨至死不瞑目!

最后一次见到胡耀邦-1988年春节团拜会高层聚会一瞥:大家爭相與耀邦握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