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双非”学校博士的来信:不“唯论文”可能是我的“灾难”

科研小榴莲 科研小榴莲 2022-07-09


我是一名出生自河南,在河南高考,在河南读博的博士。来自大家口中所说的“双非”学校。“双非”学校这个提法也是最近从网络上学来的。之前211、985高校是好学校的标签,再到后来的“双一流”。我所在院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一本高校,原以为没有什么标签。但是我错了,我们这样的学校被自动划拨为“双非”学校。“211”“985”就像是一顶漂亮的太阳帽,能遮风、能挡雨,至少也能锦上添花。“双非”这个标签就像是穿在脚上的铁鞋,脱不掉,总让人步履沉重。


沉重到证明不比别人差都是一件极其艰难和奢侈的事情。


电影《阿甘正传》的片段


为什么一上来就吐槽这个“双非”的标签呢?因为就在一周前我看到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评价人才,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不以SCI(科学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依据。也就是破“五唯”,不再把SCI、出国经历等作为硬性条件


简单一点来讲,我的解读就是以硬性标准为基础的客观评价因素被削弱了,更灵活或许更主观的综合性评价因素增强了



刚刚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在接收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节目采访中也表示,国家每个地区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用学术这一把尺子来衡量。不难看出政策的导向是越来越灵活了,但我对新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却忧心忡忡。



因为从小到大,我被这个“灵活”真的搞怕了


如果权力、财富、学校都存在一个金字塔结构的话,恐怕“灵活”往往是给金字塔顶端的人开的“方便之门”,相应的对金字塔基层的大众来说往往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农村之家,非常庆幸那时候还不存在什么学区房。但是那时候升小学,升初中的政策也是很“灵活”的。在农村的我们只知道学习,不曾想学习美术,音乐等特长也可以加分的。像是前段时间新闻报道的写癌症论文的小学生天才,我们这样的孩子更是没法和他们竞争的。写论文的“小天才”,获各种大奖的“小天才”,“五道杠”小天才,各种小天才层出不穷。其实我也认为社会应该重点培养天才,但是我就是想问问社会上真的有那么多天才吗?同一评价体系下竞争失败的“天才”有多少是真正的天才?


从小到大这些灵活的招生政策惠及到了我这样的农民子弟吗?还是挤压了普通民众权益的空间?


穷是原罪。


小学生论文内容

五道杠少年


好不容易熬到高考,更有意思的来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一名河南考生。和其他人口大省一样,全省打着灯笼都难找到一所211,985高校。北京、上海的孩子可以考更简单的试卷,用更低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我是河南考生,所以我没有做“全国统一卷”的资格。我为这事儿,可以说一直很懵逼,我们还是一样的中国人吗?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片段


网上说我们只会做试卷,只会死学,没有大城市的孩子有能力有眼界。眼界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吗?我往死里学,干掉无数人才拿到一张“双非”的门票,这在很多大城市孩子的眼里这张门票又是多么的廉价!我穷,我只会做试卷往死里学,我没有眼界,所以我连开拓眼界的权力都没有吗?


“你们”穿上Aj球鞋蹦的高,我们穿上就不会走路了吗?


出生在人口大省可能也是原罪。


河北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


说到这里,可能我才能更好的表达我的隐忧。在破“五唯”之后,我担心“双非”学校的出身可能也会变为原罪。再比如你是名师之徒(导师是院士等各种大咖),有北上广深当地户籍,出身名校等,原来可能还都只是一些隐形优势,现在有可能就会被摆在明处了。因为不需要多说,舆论观点可能会支持这些人看起来比我们更有潜力。


正因为我们向上的途径不多,而被迫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上死磕,比如SCI文章。当多元化评价标准施行之后,可以说我们不会有更多更大的竞争优势,极有可能还处在劣势。因为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大众来说,除了SCI还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东西?总不能因为穷,因为丑,因为出身自“双非”学校而给我加分吧?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片段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唯论文”评价不可的捍卫者,我只是觉得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也必须是起决定性影响的评价指标。低质量的论文不应该用来评价学术水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制止学术灌水和学术造假。


也只有这样,我以后才会鼓励自己的师弟、师妹、自己未来的学生继续努力埋头做科研。


因为至少你现在的工作,

可以作为未来对你的评价。


扫码关注科研小榴莲
让科研更有味道

专业学术交流群,推广

请加微信hq_36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