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中国,有您,甚幸!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读读马原著2 2022-09-14

中国,有您,甚幸!

央视新闻2019-01-17


1月16日下午1点35分,于敏走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在世的仅余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三位。于老的一生,太厚重,这一篇微信装不下。祭奠他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读他的生平,把他装在心里,记住他为中国能挺起脊梁所做的一切

 



于敏


1926年-2019年1月16日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



 ▿

NO.1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

小时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

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

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

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

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

出现,荡寇平虏,重振河山


 

那时于敏怎么也想不到,

半个世纪后,

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随后成为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

张宗燧对他的评价是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

NO.2 

"国产土专家一号"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被我国

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

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没有名师,完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

站在了国际前沿。

 

1955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

(后因量子力学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访华,

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

回日本后发表文章,

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玻尔

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

 


1959年暑假,于敏和北京大学的

杨立铭教授担任主讲,

举办了一期原子核理论培训班,

两人各讲一半。后来他们的讲稿成书,

取名《原子核理论讲义》。

该书成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

也是其后二十多年里唯一出版的

一部原子核理论教材。钱三强高度评价,

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邓稼先和朱光亚曾留学美国,

郭永怀曾留学加拿大和美国,

彭桓武和程开甲曾留学英国。

与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多数同仁不同,

于敏不曾踏出国门一步

他对此有些许遗憾。


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

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

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

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

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

NO.3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国研制

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

有关部门就已做出部署,

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

毛泽东在会议上强调: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1年1月12日,钱三强告诉于敏,

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轻核理论组”,

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突然不解,他内向沉默,

喜欢基础理论,不喜欢搞应用研究,

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

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说,

“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

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

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后来的采访中,

于老还愤愤然地说:

“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美国

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当时“轻核理论组”一面

面对的是世界核威胁,

一面是对氢弹的一无所知。

报国心拳拳,于敏从此

消失于公众视野,

全力以赴转而摸索氢弹原理。

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

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

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

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

NO.4 

"为什么让中国人抢在了前面!"



有评价称,于敏研究氢弹理论

的过程,可与爱因斯坦

思考出相对论的过程媲美。

二者都是不靠资料支持,完全凭

无与伦比的过人智慧思考出来的。

 

当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问世时,

据传,身在上海的于敏兴奋不已地

给北京的邓稼先打去电话,

于是有了一段这样的“暗语”对话↓↓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

打上了一只松鼠。

(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

(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

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

(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

氢弹原理试验,这是一次完美的试验。

试验结果证明,我国已在短时间内

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

5个多月后,1967年6月17日,

沉寂的戈壁上空,蘑菇云拔地而起,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美国用时7年3个月,

苏联为6年3个月,

英国为4年7个月,

法国为8年6个月,

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抢在了法国前面,

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消息传到法国后,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

为此大发雷霆,拍着桌子质问

“为什么让中国人抢在了前面?!”




 ▿

NO.5 

"如果没有那次上书……"


△于敏与陈能宽


1984年冬,于敏在西北高原试验场

进行核武器试验。他已记不清

是第几次站在这严寒的高原上了,

他曾在这片试验场休克昏倒,

也曾在这黄沙大漠中

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

心有触动的陈能宽忽然吟诵起

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于敏也跟着接了下去,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当时于敏敏锐地发现,

美苏的氢弹研究水平远在中国之上,

他们此后肯定会采取措施

限制其他国家进行热核试验。

中国必须抢在美苏采取措施前,

让氢弹技术水平和美苏持平,

否则在美苏面前,

中国的核威慑永远如同纸老虎


△邓稼先与于敏

 

那时,邓稼先在试验任务中受到辐射,

已进入直肠癌晚期。

于敏向邓稼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邓稼先也有同感。

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

决不能“功亏一篑” !

于是他们向中央递交报告,

建议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前,

加快核试验进程。

 

后事果然如于敏所料

1992年美国提出进行

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

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

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

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这次上书建议可以与

原子弹和氢弹技术突破相提并论。”

当时执笔的胡思得直言,

我们国家今天之所以能够有

这样的威慑力,我觉得和

他们两个的建议有很重大的关系。”

 

此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

于敏、邓稼先的建议书方向进行,

该建议为提升我国核武器的水平,

对保障我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前瞻性作用。




 ▿

NO.6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做隐姓埋名的人,干惊天动地的事,

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

这种“宁静”使他

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

儿子小时候对父亲的唯一记忆

就是一个字:

女儿亦很难觅寻儿时对

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亲昵过。


 

2012年,于老的爱人去世后,

他更安静了。常在房间里,

一个人翻看妻子的照片,

也会心酸地说起自己最大的遗憾,

就是亏欠爱人太多……

 


可对于“宁静”,于老有着自己的解释:

“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宁静,

对于一个科学家,

就是不为物欲所惑

不为权势所屈

不为利害所移

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多少年过去,那个曾为国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令民族抬起脊梁的“盖世英雄”

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1999年,73岁的于敏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且作为代表发言。


2015年1月9日,

89岁高龄的于敏

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不少人这才第一次走近了他,

知道他是设计中国氢弹的人。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

的重要推动者 于敏

去年12月18日,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

作为100名改革先锋之一,

第一个被表彰的就是于老!

遗憾的是,我们并未看到他的身影。

 

1月16日,满屏以“中国氢弹之父”

悼念他的离世。可殊不知,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

他却一直不赞成这一称号。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

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终于,您的名字我们不再陌生了。

终于,我们记住了您——

国之脊梁,国之幸也。

🇨🇳



图/央视《影响》、视觉中国、网络

内容/央视新闻整编自央视《大家》、光明日报等



于敏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侯艺兵摄



抒 怀

于敏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大家 |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感动中国:他是中国“氢弹之父”,曾经连名字都是绝密,隐姓埋名数十载



于老,一路走好!








请查收: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