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百年五四@你:你有一封渔阳里的来信
回到家乡还是奔赴远方?
这位“90后”的故事扎心了
来源:青春上海 侵删 2019-4-29
第一封信,已经来了…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曾蒙冤半个世纪终昭雪
红色之声 2019-04-26
△旗帜系列之愿化惊雷照赤旗
1996年8月的一天,一位满头白发的中国老人收到了来自俄罗斯军事检察院的一封信,里面装着的是她已故半个多世纪的丈夫——俞秀松烈士的“平反证书”。
一位中国的革命烈士为何收到来自一封国外发来的“平反”信?这迟到几十年的一纸证书背后还有多少尘封的往事?跟着小红(ID:hszs1921)一起来看↓
杭州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1899年8月1日,俞秀松出生在浙江诸暨市一户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
△俞秀松故居(现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682号)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彼时,国运动荡,山雨欲来。袁世凯妄图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逆民愿当皇帝。面对西方列强割据,国内军阀混战,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批判封建文化、反对帝国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为杭州高级中学)。图为当时浙江一师的校门
俞秀松所在的浙江一师,崇尚自由平等,大胆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白话文。在这里,俞秀松如饥似渴地吸取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并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时事,探讨救国之路。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发现其实质是西方列强把持的分赃会议。1919年5月3日这天,北京学生高呼“还我青岛”“诛卖国贼”。各地学生群起响应,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就此席卷全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消息传到浙江杭州,各高校学生闻讯决定采取一致行动。俞秀松的身影出现在集会的广场上、游行的队伍前、露天的演讲桌旁、日本的领事馆前,是杭州学生运动的先锋。
6月起,以上海工人大罢工为标志,五四运动的重心逐渐从学生转向工人,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迫使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而此时,表面看似略微平静下来的校园,正在以新的形势酝酿着风暴——思想的风暴。
五四运动刺激着青年人的神经,他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中国该往哪里去?于是,俞秀松等大批先进学生自发组成学生社团,编辑进步刊物。
新思潮,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浙江新潮》
1919年10月10日,俞秀松与同学夏衍等人创办了《浙江新潮》。主编俞秀松在发刊词中,提出了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化、改造社会等四大宗旨。刊物一出版,就广受欢迎,在国内外有了30多个发行代办处。
当时上海报界这样评论《浙江新潮》创刊号:“可算是杭州学生界破天荒的出版物了。”然而,由于一些激进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到两个月,报纸被封,校长遭到省议员联名攻击,学校一度面临停办,俞秀松和同学施存统等人被迫离开了学校。
△1919年11月7日,《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刊登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施存统撰写的《非孝》一文,主张用家庭中平等的“爱”来代替不平等的“孝道”,从根本上推翻家庭制度,建设一个新社会。当局者视其为大逆不道的邪说,下令取缔《浙江新潮》。图为当时报载的北洋军阀政府下令查禁《浙江新潮》的电文
该往哪里去呢?
迷茫与探索中,俞秀松也曾经加入过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团”是一位热切向往社会主义的人士王光祈的设想:把美好的田园生活与城市融为一体,成员半工半读,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俞秀松在北京工读互助团时留影
听上去,这是一幅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画卷。实验之初,也得到了许多社会名流的支持和捐助。然而俞秀松很快发现,互助团每日根本入不敷出,筹集到的资金很快花光了,组员也因为各种分歧,渐渐对集体失去了兴趣。
“工读互助团”的泡沫破灭了,却促使俞秀松明白了一个道理:改良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是无法改造社会的。他自己总结到:“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改造是不中用的。”“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
再往哪里去呢?
1920年3月底,思前想去,他南下到了当时工业最发达、阶级斗争最复杂,同时也是进步人士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上海。经陈独秀、戴季陶等人的介绍,他先是在《星期评论》社工作,后来到了虹口东鸭绿路351号半的厚生铁工厂。
△1920年5月1日,俞秀松在《星期评论》专号上发表了《“工读互助团”底实践和教训》一文的附记,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固的思想基础
这是俞秀松第一次深入地与工人阶级接触。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很快发现了问题:工人知识和思想太薄弱,缺乏组织。很快,他提出了救工人的两个方案:培养工头和组织工人俱乐部,使工人团结和进步。
△1920年4月,俞秀松写给父亲好友骆志襄的信,表示要深入工厂
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在进步人士的努力下广泛传播。俞秀松,成为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分子。每天收工之后,他帮助陈望道等人将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送到陈独秀家,积极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主义中,他终于看清了照亮前路的火把。
建党建团 厥功至伟
1920年初,中国大地上响起了“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成立一个大政党”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共(布)远东局的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着手建党问题。
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党员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青年人是思想最活跃,参与社会改造最积极的生力军,同时也是缺少社会经验、急需培养塑造的一个群体,是发展党员重要的预备力量。为此,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决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指派最年轻的俞秀松领导筹建工作。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成立
8月22日,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的《新青年》编辑部里,俞秀松,施存统等八名团员,组成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团员们迅速积极地发动和指导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等地青年团组织的建立。1921年3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担任第一书记。团中央就这样诞生了。
在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是个秘密组织,而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半公开的组织,所以,很多诸如纪念马克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活动都是以团的名义开展。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有组织地开展会议、报告、组织罢工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大批青年脱颖而出,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骨干。
青年团员们穿上短褂走近劳动群众;编辑通俗刊物抨击黑暗社会,开办夜校普及工人教育,发动工人争取改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通过青年这根纽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党的各种思想和政策,也通过青年团的努力得以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任弼时曾经评价道:1920年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建党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作用。
△1921年3月,青年共产国际(又称少年共产国际)写给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信,赞扬“上海的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
由于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出色的领导工作,俞秀松于1921年3月29日应共产国际邀请,作为代表参加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的大会上,俞秀松以一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报告》,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发轫和发展,探讨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俞秀松在苏联逗留了近一年,其间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联系国内的进步青年赴苏联学习。
△1921年7月,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俞秀松代表中国代表团作报告。图为中国代表团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
在他留苏期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了。自此,中国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真正的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1922年3月,俞秀松回国后发现,各地的青年团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一方面,俞秀松等大批上海青年团成员出国学习,削弱了团中央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各地对于团员的审查不严格造成青年团内部思想鱼龙混杂,再加上经费的欠缺,各地的团组织步调不一、各自为战,成了松散的“绿林军”。俞秀松将青年共产国际的指示向中央汇报后,就立即投入了恢复团的建设工作中。
△俞秀松写给方国昌(即施存统)的明信片,报告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情况
第一站,他就回到了家乡杭州,在母校浙江一师教师刘大白家成立了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他的领导下,杭州青年运动从反动政权的高压中逐渐苏醒。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俞秀松以上海、杭州两地青年团代表身份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等六个决议。共青团又回到了发展的正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右三为俞秀松
△这是参会代表的签到薄,俞秀松签在右数第四行
为革命奔走四方
△1922年9月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改选俞秀松为书记。图为会议记录
1922年11月以后,俞秀松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在北伐战争中,他到福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在军事工作之外,他帮助组织进步社团“民社”,团结进步青年,为福州共青团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俞秀松等人撰写的文章《我们所要的国民会议是什么?》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他积极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及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决议,并于1924年3月担任国共合作精神指导下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的执行委员。在为纪念孙中山、培养中国革命青年而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时,他潜心学理,勇于思辨,敢于同王明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教务派作斗争。
△1931年9月,俞秀松在莫斯科寓所学习
留学归来后,他化名王寿成,受联共(布)的指派,到新疆做当时的政权控制者盛世才的统战工作,提出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纲领,特别是抓住多民族居住地的特点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纲领,有力地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促进了抗日统一民族战线的建立。
△俞秀松(右三)在新疆
俞秀松在新疆做统战工作期间,娶了领导人盛世才的妹妹盛世同做妻子。对此,有些人说这是纯粹的政治联姻,是苏联意欲加强对新疆的控制和盛世同希望巩固在新疆地位结合的产物。其实,俞秀松还在浙江第一师范念书的时候,就曾明确拒绝父母的包办婚姻,明确立誓自己的配偶必须是志同道合的新女性,否则宁愿终身不娶。
在新疆工作期间,俞秀松成为了盛世同的家庭教师。盛世同仰慕和钦佩俞秀松的为人和学识,进而了解和信任共产党;俞秀松也被温柔细心的盛世同唤醒了沉睡在忙碌工作中的情感。俞秀松写信向盛世同求婚,一再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找的是志同道合、思想进步的伴侣,并不是因为你是督办的妹妹。我一定要为你自立创造条件。后来俞秀松受迫害而死,盛世同倾后半生之力寻找丈夫下落,为其平反,甚至曾拒绝蒋介石为其做媒再嫁。这样的爱情,令人感动。
杭州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俞秀松在中山大学留学时,很多一届的同学后来都成为了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虽然入学之前不少人就是共产党员,政治理论水平都很高,但大家都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得也很认真。相比之下,一位叫王明的同学则显得十分另类,他能用一口流利俄文把马列教条原文背流利、擅于讨好老师,夸夸奇谈,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中国革命实际。
耿直的俞秀松等人曾经直言劝诫,却被王明记恨。1937年12月,正值斯大林在苏联发动肃反运动,王明和康生等人利用面见斯大林的机会公报私仇,污蔑俞秀松等人是中国在苏联的反动“托派”。斯大林听后信以为真。王明到了新疆,更是与盛世才吹风,诬陷25名在疆工作的人员中24人均是托派、日寇奸细、意欲谋反暴动。这也直接导致了俞秀松等人的被捕。
1937年12月10日,俞秀松被盛世才关押;1938年6月,俞秀松与妻子诀别机场,被送往苏联。次年2月21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关于俞秀松案件宣判死刑。此判决当天在莫斯科执行。而此时,并不知丈夫下落的盛世同,改名安志洁,表明自己意志坚定,感情纯洁,等待丈夫归来。殊不知,两人已是阴阳相隔。
△俞秀松与盛世同结婚照
1961年,安志洁致信毛泽东,讲述丈夫革命和疑似被害始末。一个多月后,由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送到了安志洁的手中。80年代,有关部门着手梳理俞秀松烈士的资料,与原苏联多个国家大使馆、领事部辗转沟通,终于在1996年,收到了俄罗斯军事检察院致信,为俞秀松彻底平反。
△1962年,党和国家为表彰俞秀松对革命事业的功绩,向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署名的烈士光荣纪念证
为了继承俞秀松等先烈遗志,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杭州高校团委发起了“俞秀松团支部”的争创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俞秀松团支部的评选非常严格,从这个支部走出来的学生,多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至今,能够成为俞秀松团支部一员,被认为是杭州中学生支部最宝贵的荣誉。
△这是莫斯科顿河坟地内集体墓地,俞秀松就长眠于此。碑文译文:这里埋葬着无辜蒙难者及受政治迫害而被枪决的牺牲者们的遗骨1930—1942 永垂不朽
在俞秀松4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辗转杭州、北京、上海、苏联、新疆等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去。他的功绩曾一度被历史的阴霾掩盖,但最终绽放光芒,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来源综合:青春上海、红色之声、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等
不忘初心,五四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