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央视《一堂好课》③ 陈凯歌:时代与影像
前期链接:
《一堂好课》
③ 陈凯歌:时代与影像
来源:央视综艺
2019-12-1
第
一
课
时
来到《一堂好课》,我自己知道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在咱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间,会讲到叫天、地、君、亲、师,把老师的位置放得很高。能够跟天地放到一起。因此我自己就想,为什么有师道尊严,为什么要尊师重道,就因为思想的光芒是可以延伸到远方的。
但是我没做过老师,我只能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一讲时代和影像之间的关系,讲一讲我自己是怎么成长的,我怎么跟电影结缘的。在我的电影里面,和我自己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就好像我过去去分享别人的故事一样。在别人的故事中间,你可能会找到你自己的影子。
我刚才说了,我跟大家一样,过去是一个军人。那是我的青少年时代。我做战士做了五年,经历了很多的困苦。可以说,那时候很艰苦,但是部队斗志昂扬。在那之前我在西南边疆,一个农场里头。叫农工,其实就是一个农民。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挖山、砍树这样一些事情。每天和土地打交道。退伍之后回到北京,我又做了三年的工人。所以工、农、兵这三个行当,我自己都做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很多的磨难,很多的奋斗,很多的梦想。但有时候也有很多的痛苦。都走过来了,但我自己问我自己:
你究竟从这十年的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中间学到了什么?
我当时回答不了,只有当我变成电影导演之后,我才明白,这十年给了我多少东西。它给了我对普通老百姓、对人民的情感。在我小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人民。人民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但是当我在农村、在部队、在工厂,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不会在意你是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就是个普通人但是他也愿意帮你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人民的含义。
人民就是在你身边的那些随时随地会注视着你,给你一个微笑,在你困难的时候会施以援手的那些人,叫人民。
情感的资源、生活的阅历,让我感觉到我自己有话想说。
所以在1978年,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没出生,我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恢复高考制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在那不久,我拍了我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叫处女作:《黄土地》。为什么是黄土地,而不是其它的呢?因为我们中国传统上看,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我们的一切都跟土地有关。
我们吃的粮食,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从棉花来的,都是土里边生长出来的。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兵马俑土做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的诗,他歌咏的其实就是土地;你是四川的,我是河南的,这是什么概念?土地的概念。因此我们中国人有土地情结。所以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对中华大地有本能的、天然的眷恋之情。
按照地质学的说法,一千年的时间只能生长出一公分土壤。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千沟万壑、高天厚土的时候,那真是亿万年的堆积才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有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因此拍《黄土地》的时候,当我和我的合作者第一次踏上陕北高原雄浑的土地的时候,眼望黄河浩荡、山丘纵横,掉眼泪了。我对我自己说:“就拍它,拍黄土地。”
黄河,我们的母亲。在第一次去陕北的路途中间,走到了陕北的黄陵县:黄帝陵的所在地。炎黄炎黄,说的就是这位黄帝。我们说,下去看看。
下了车满山清香。原来上山的路上都是厚厚的柏树叶。那个清香就是从这个柏树叶来的。陕北是个缺柴的地方。这么满山的柏树叶怎么没人动呢?因为这是祖先的安眠之地。神圣,没有人会动它的。走着走着,看到一块石碑。这石碑上面写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下轿。”再往前走到了石碑前头,四个大字“桥山龙驭”。
我和我的同事们不由自主地就跪下了。什么叫做肃然起敬?这一刻就是。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在这块土地上,安眠着我们的祖先。我们把它称为祖国。
从此之后,我觉得我和我的电影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拍了黄土地是黄色的土地,我又跑到云南去拍红色的土地,到银川去拍白色的土地。五色土都是中国的土地。看看我们土地上的人民,是怎样纵情高歌的。
但是土地也会束缚我们。
黄土地里边的陕北小姑娘遇到了一个八路军,希望这个八路军能够带着她走出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开创新的生活。
在我拍摄这部影片的八十年代,我们讲到时代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也存在着。和黄土地中一样的情形,世代为农的人们开始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看到了新的希望,渴望开创新的生活。
《黄土地》在那个时代拍摄完成。也许正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了变革的时代正在到来,《黄土地》就写出了,代表了求变的渴望。变不等于我们丧失了对土地的感情。
我插队二十年以后回到了我曾经在云南生活过的小村子。村里的老乡,我认为他们不认识我了。我问他们:“我是谁?”他说:“你就是那个陈凯歌!”这一句话,让我泪崩。
我去看那个村后那条小河,还在那流着;远处的青山被田里烧的这个叶子弄得很模糊。土地还是那块土地。
我们回到老家,除了亲人还看什么呢?看看那块土,看看那个,我们曾经是小孩子的时候,跑来跑去玩耍的,可以听到蝈蝈叫声的土地。
所以我拍的《黄土地》讲的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你不能没有它,它也不能束缚你。 讲完《黄土地》,我想说说我的另一部影片《大阅兵》。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国家隆重举行了多年以来首次的重大阅兵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转眼又是三十五年过去了。时间真快。那时候一个空军的朋友,也是影片的编剧对我说:“咱们拍大阅兵.”,因为对部队的感情,我很冲动,创作上的冲动,就说:“好,我们就拍这个题材。”
我们所拍摄的是空降兵。这支部队和我当年当兵所在的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同属一个兵团的。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这支空降兵部队是当时1984年阅兵的时候唯一佩戴钢盔的部队。
在确定这个题材之后,我们就去了阅兵村,实地观察、考察、参阅官兵的生活训练情况。战友们都是仪仗大队的。你们是国家的门面。成为一个仪仗队员要付出什么样的艰辛努力,是可以想象的。当年我们阅兵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也让我们深受震撼。
“江俊彪同志,请你检阅!”
大阅兵三百五十二人的方队,整齐划一地行进在机场的跑道上。在他们脚步经过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现象,让我目瞪口呆:
在正步走的时候,三百五十二人的方队上空有一朵云,跟着这个方队往前走。这个飞机跑道基本上扫得纤尘不染,不可能有大粒的灰尘的。这就是空气中的微尘聚合起来,在战士的头顶形成了一个云朵。他们的双脚要以什么样的力量去撞击地面,才会看到这样的云朵?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讲,我们有最了不起的战士。中国式的男儿的脚步。说错了,我们还有女兵在这儿。中华儿女的脚步震天动地的,表达了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在阅兵村的经历,突然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这个《大阅兵》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呢?如果说《黄土地》讲的是人和土地的关系,那么《大阅兵》讲的就是: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大阅兵》中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情节:
一个当兵十五年仍然是连长的这么一个老兵,因病退出了受阅方队。他在临别之前,向他的战友们发表了一段临别感言:“同志们,这几个月里头,我们走了多少路?九千九百九十三公里。具体地说,就是从祖国的最北头到最南头,正步走了个来回。可我们在天安门前走多久?九十六步。不到一分钟。同志们,你们会得到报偿的。在哪儿?就在天安门前头。”
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相信,那一天你们大家都会掉泪的。
我清楚地记得,1984年的10月1号,因为拍摄大阅兵的场面的原因,我得到特许,站在天安门金水桥旁边。看到邓小平同志坐着检阅车从我面前驶过。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的来临。
在这部电影中间,我们仍然表达了时代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影像去告诉人们,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我们在最炎热的季节和战士们一起,在空降兵基地拍摄了两个多月。和他们汗洒在一块儿,泪流在一块儿,最终完成这样一部电影。
我自己觉得,三十五年前拍《大阅兵》还是挺牛的。三十五年过去,又拍摄《我和我的祖国》。但这三十五年之间,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能感受到。
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视综艺”,微博@央视综艺一堂好课
↓点“阅读原文”看《一堂好课》第3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