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
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
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
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
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
中国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模拟动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供)
从上升器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开始
通过远程导引和近程自主控制
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逐步靠近上升器
以抱爪的方式捕获上升器
完成交会对接
后续,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
将与上升器分离
择机返回地球
等待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过程中,记者现场抓拍记录6日6时6分6秒这一瞬间。供图:我们的太空;拍摄:张文军
中国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模拟动图。 (图自环球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供)
2吨多小胖子如何“追上”小姑娘?12月1日,嫦娥五号着上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分离,顺利落月,开展“挖土”和封装工作。与此同时,轨返组合体则在环月轨道上继续飞行,安静、耐心地等待与装载月壤的上升器再次见面。重达2.3吨的“小胖子”——轨返组合体一边数着星星,一边算着与“小姑娘”上升器再次见面的日子,在2天时间内完成4次调相控制,在距离月表200X 2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完成长跑。体重有800公斤左右的“小姑娘”——上升器在上升过程中成功“瘦身”到400公斤左右,以更苗条的身姿冲入15 X 180公里的环月椭圆轨道,通过与轨返组合体之间巧妙的沟通方式——远程导引,进行四次轨道控制,进入到210 X 21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上,在预定的交班点停留在轨返组合体的前方50公里处。在进入到交班点后的4个小时,轨返组合体就开始用更加亲近的沟通方式——近程导引与上升器进行沟通,双方通过自己携带的敏感器,即微波雷达互换信息,轨返组合体开始主动向上升器靠近。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为自己设置了4个停泊点,分别来观察自身与上升器的姿态和状态,是否一切是按照预期方案进行,50公里、5公里、1公里、100米,每一次停泊观察都是对最终靠近时间和地点的精确把握。越到最后,轨返组合体反而更加冷静,飞快进行精准计算和调整。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能有如此能力,来源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对交会对接任务的功力积累。在中国的太空探索历程中,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正在快速地进步。2012年6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2013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顺利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的成熟。飞船是在近地轨道上完成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通信距离相对较近,并且能够得到导航卫星的定位帮助,地面控制的精度更高。而此次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要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上追逐上升器,这就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返回组合体要能够适应更大的偏差,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全自主地做出向“心仪对象”靠近的各个决策,这不仅是国内首次,更是国际首次。国际空间站里,主要依靠对接机构来实现更大吨位的飞行器的组装。载人航天使用的对接机构学名叫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在对接后可形成一个通道,方便航天员在其中穿行。与载人航天对接机构不同,嫦娥五号探测器采用了抱爪式对接机构方案,从“太空之吻”变成“月轨相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说,抱爪机构具有重量轻、捕获可靠、结构简单、对接精度高等优点,嫦娥五号采用了抱爪式对接机构,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了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这些设计理念都是世界首创。“所谓的抱爪,其实形象地说,就像我们手握棍子的动作,两个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嫦娥五号轨道器技术副总负责人胡震宇介绍。看似简单的过程,但要在38万公里之外高速运行的飞行器上实现,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月球轨道相对于地球轨道有时延,时间走廊较小,这就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一气呵成完成对接与转移任务”,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分系统技术负责人刘仲解释说。他表示,对接全步骤要在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为此研制人员做了35项故障预案,从启动开始到交会对接,全部采用自动控制。这次跨越38万公里的“太空牵手”,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探测器在月球轨道中远距离测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导嫦娥五号实现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该对接技术是嫦娥五号任务中“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嫦娥五号轨道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团队在产品出厂前进行状态检测。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一组成对产品,由雷达主机和应答机组成,分别安装在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上升器上。当轨道器、上升器相距约100千米时,微波雷达开始工作,不断为导航控制分系统提供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参数,并进行双向空空通信。两航天器根据雷达提供信号调整飞行姿态,直至轨道器上的对接机构捕获、锁定上升器。随后,上升器中的月壤样品和容器进行转移。此外,装有对接用应答机的上升器在落月时难免形成扬尘,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月尘干扰将会严重降低测角精度。为确保安全度过月球之旅,应答机上安装了特殊材料的防尘罩。“就像给‘千里眼’戴上了‘护目镜’,‘嫦娥’的这双‘千里眼’,就不会变成‘近视眼’,甚至‘全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青年设计师纪博已经是第二次参与交会对接任务,说起自己的产品,她自豪与兴奋地打起了比方。微波雷达在保证交会对接测量“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升级了航天器之间双向空空通信的“第二职业”。从雷达与应答机之间“一问一答”的传输方式,升级至轨道器与上升器之间的“沟通对话”,实现了遥控指令和遥测参数的双向传输。“我们为这次交会对接打造的,不仅是‘千里眼’,还是‘顺风耳’,升级后的它更小巧、更强大、更可靠。” 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总工程师孙武说。在这次“太空牵手”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及I/F转换电路组成的“惯测小分队”,一路以稳定可靠的表现为“嫦娥五号”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为这次交会对接稳住速度。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生产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关专家表示:“交会对接时的加速度,只有探测器升空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的千万分之一量级,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能够实现微小加速度的精准测量。”换言之,有了这支“惯测小分队”的助力,这次38万公里外的 “太空牵手”才不会“擦肩而过”。此次交会对接阶段,主要实施加速度测量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是这支“惯测小分队”中的“队长”,这已经是它第三次陪伴“嫦娥”远赴月宫。为了能够给“嫦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测量表现,组合采用了独特的冗余设计方案,任务可靠度可达0.999983,曾以完美的表现助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惯测小分队”中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和I/F转换电路是一组“金牌搭档”,在此次任务中,这对“金牌搭档”承包了嫦娥五号月宫之旅全程各关键阶段的加速度测量任务——不仅在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产品中应用,还在着陆上升组合体和返回器的IMU(惯性测量单元)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完成中国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在轨样品转移后,下一步,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月球“土特产”,重新投入地球的怀抱。另外,好消息源源不断啊!刚刚
↓↓↓
2020年12月6日11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高分十四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立体测绘卫星,可高效获取全球范围高精度立体影像,测制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生产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等产品,将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保障。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介绍,2015年发射高分四号的时候,中心发射次数9次,而今年,中心按计划将执行18次航天发射任务,西昌、文昌两场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成为工作常态。
最后,就是昨天(12月5日)
对于航天人来说
还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
1968年12月5日
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
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逝世
1915年12月5日
“航天四老”之一任新民出生
1917年12月5日
“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出生
另外两位是黄纬禄、梁守槃↓↓↓
岁月安好,恒星永恒
科技强国,民族复兴
星辰大海,乘风破浪
让我们共同祝福
嫦娥五号返程顺利
中国航天666
思政课 | 潘建伟: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既在上海又在北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