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视角 ■ 陆建国局长,您确信分数真的可以对抗富家子弟?

2017-05-27 天涯泊客 天涯一泊客


昨天匆忙间写了一篇关于高中教育发展的文章,事后觉得似乎没有理清逻辑,于是今天趁空,重新修改了再发出来,算是作为教育中人对这个问题的一己之见吧。文章有点长,对不住,考验您的耐心啦。

其实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一直伴随着教育变革的全过程。由于饱受诟病的课改理论与瞒天过海的欺骗,新课改的种种不足,堆叠起来,最终授人口实:看,杜郎口中学神话破灭了吧!看,你们失败了吧?

提到这里,先宕开一笔,说说新课改的失败原由。一是盲目抄袭以建构主义为主的西方教育改革理论,枉顾国情,不做本土化的细致工作,给传统教育来了个全盘否定,哪怕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诸如高效的讲授法、扎实的学习基本功等,都一概予以挞伐。这让广大一线教师很难接受,虽然一线教师没有太深厚的理论学养,但凭着长期的教学经验,会对新旧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等的效率做认真比较,而比较的结果,给了一线教师、学校抵制新课改理论的底气。这就是我们总在说基础教育存在“两张皮”的原因。二是新课改在推行过程中,不顾事实的拔高包装,宣传示范,时间一长,纸包不住火,一个个教改神话相继破灭;让一些教育者彷徨不知所措,于是退回原地,守住应试教育的套路不愿放手。当然,还有一个先天的致命处,那就是素质教育自一开始就走上了偏斜道路,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当评比、引导,高考制度对特长生设置的狭隘,让学校、教师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文艺加体育活动。回顾素质教育的起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4年过去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仍没能回到”国民素质“这个概念上来。下面这张图所展示的内容,大概可以代表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流行性理解: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导的这一轮教育改革,因为这三大败笔,直接导致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变革发展失去了必要的信心。而这,就是前不久衡水中学模式入驻教育改革排头兵浙江省,引起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也是江苏赣榆新任教育局长陆建国,发表《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演讲的底气。读者如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看看这篇演讲。老实说,我是敬佩陆局长的,至少,他不像一些地方的教育局长,对基础教育不观察不思考,只管当传声筒;他是真正在思考教育,并且敢于表达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教学成绩,抓应试教育,有错吗?“朴素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就其整个演讲内容,我感觉还是很遗憾,他在逻辑推理上多有致命伤。笔者抽取出其中两个主要观点,来与之商榷讨论一下:

1、分数是穷人子弟对抗富人子弟的唯一工具;

2、当下的应试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我们先斟酌第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当前坚持应试教育至上者,包括很多平民百姓家长,死死抱着”应试“不放手的重要理由。那么,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分数是不是真的是穷人子弟对抗富人子弟的有效工具?我们先来看一篇《光明日报》的报道:《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为何上不去》。这篇发表于2015年9月8日的文章,其内容还远未过时。因为原文比较长,这里只摘选其主要观点:


公平的高考考上,什么村学生的成绩竞争不城市学生?……重点大学里村学生比例低只能明一个残酷的事村学生的高考分数整体性地低于城市学生的高考分数……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行高考制度下,能够取得高成的唯一途径是大模重复性训练,以提高熟程度和反速度。实现这一途径的基是教育投入和家庭经济条件,而和籍身份无关。那些经济条件越的家庭,可以把子女送到师资力量更强的学校和培机构,可以雇佣更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提高考,而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能够子女接受教育已,又怎么可能提供外的辅导训练呢?……村学生高考成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师资……21世后,由于“超中学”的崛起,又有一大批秀的村教被高薪和其他厚条件吸纳进城市,一步削弱了村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量。师资“只出不”的果必然致了村学生在高考争中于整体性的劣

这篇报道,在充沛的调研基础上,以翔实的材料,充分证明:在严苛的唯分数论的考试中,穷人子弟连打平手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占上风了。陆局长所看好的衡水中学模式,正是打败穷人子弟的最大”帮凶“,根本就不是穷人子弟的庇护所!

究其原因,一是各省都有几所如衡水中学一般的“超级学校”的存在,其产生的虹吸效应,让大量区县中学、农村中学失去了优质教育生长的根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进而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先决条件。我们千万不要真以为这些“超级中学”、衡水模式、毛毯厂模式等等,就是拯救穷人孩子的蝙蝠侠,它只不过是教育市场化的恶之花,拿顶尖学生堆积起来的所谓升学率来做遮羞布,捞金捞银才是它的终极目标。这种以赢利为根本目的的市场化行为,虽然以严苛的非人化的管理,取得了”骄人“的高考考绩,但其高额的学费,注定了它只是为富裕家庭准备的教育盛宴,与真正的贫穷人家无关。除非你的孩子足够优秀到万里挑一,但这样的个案显然不能作为大概率事件看待。

当然,还有一个经济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能有更多机会聘请家教、参加各种培训班,享受高效率的应试训练;而其他大量的学生,连学校统一组织周末补课的廉价提升机会,都被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剥夺殆尽。

陆局长在为衡水中学平湖分校争分时,可能还没有到这里面的水有多深,他只不过凭着对教育的粗浅理解,就以为可以寄望于衡水模式,以分数战胜一切,赢得未来。抑制衡水中学模式对高考改革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事,也应当是每一个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每一个中学的负责任的做法,而不是相反。否则,在主管部门的推波助澜下,高中教育的“踩踏效应”会演化得更严重,这肯定不是忠诚于基础教育的陆局长们愿意看到的结局。

陆局长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应试教育在变好,因此有其生存的必要:“很多人对应试教育存在误解,持有偏见,包括教育体制内的一些领导,缘于他们对应试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的老印象,实际上呢?应试教育早已今非昔比了。这里有个截图,是我们赣榆一所高中对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新授课,文科类,要求老师课堂授课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另外15分钟必须进行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每堂课,老师单次连续讲课不得超过5分钟,5分钟后必须停下来,然后和学生互动;他们还有“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实际上,单就陆局长所描述的他看到的课堂而论,这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应试课堂”了。如果非要把这说成是应试教育的檀变,那也是大量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变革背景下的努力的结果,根本不能将之归功于应试教育的成功。十多年来,第八次课程改革总体上虽然不能说成功,但它强行打开了教育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国际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从而搅动了教育界的思想变革,于是也才有了陆局长看到的现实中的所谓“应试课堂”。

如果我们还一直抱守着狭隘的“应试”二字来办教育,不但无助于解决可能的贫富阶层固化的社会问题,还会拖累整个国家的教育变革步伐,那真的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了。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基础教育,种下的是国家30年后的希望。我们应该跳出所谓为穷人子弟争取机会的”政治正确性“,放眼远一点深一点,着力于国家未来,培养出承担“百年复兴”梦想的人材,如此,才可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百年”宏愿。具体说,我国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21世纪人材所需要的价值观与能力,而不是将生气蓬勃的青少年压制在逼仄的教室,整天围着考题打转。

那么,21世纪的人材应该长什么样?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对各自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持续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其思考均聚焦于”21世纪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各国基础教育思想正在相互走进,相互观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四个学会”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 美国对21世纪教育的构想框架

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2002年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专门研究21世纪教育需要解决的“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随后发布了《21世纪技能框架》,它认为,21世纪学生应掌握四大技能:核心课题与21世纪主题,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围绕“四大技能”,它将学校教学的核心课程,分为七个大类:①语言、文学与艺术,②数学,③经济,④科学,⑤地理,⑥历史,⑦政府和公民。

★ 新加坡理想的教育目标

作为教育强国,新加坡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理想的教育目标”,即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①一个有自信的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时具有很强的适应和灵活性;具有辨别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②一个自我主导的学习者(能够自我挖掘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能够自我提出疑问并追求解答),③一个积极的贡献者(能够融入团队,贡献积极的力量;具有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可控的风险;追求卓越和创新),④一个能为他人考虑的公民(具有强大的公民意识,倡导积极生活并能够影响周围人群,能够在生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 中国教育改革关键词:核心素养

而中国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上也有自己的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学生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教育的追求,从20世纪盛行的科学至上,渐变为今天的科学人文统一,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分析我国对21世纪人材培养的规划,要达成目标,单纯抱着偏狭的”应试“思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说,“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不管有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这话应该成为教育人的追求,哪怕今天我们也还在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但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变革;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绝不应该是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态度。

“衡水中学模式若挑战浙江新高考制度改革成功了,就意味着新高考制度改革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改革阻断了衡水中学模式的发展惯性,就说明高考改革的成功。”林莉的这句话,让我们记住吧。不管是富人的子弟,还是穷人的子弟,传统的狭隘的应试教育,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放眼远一点,功利少一点,以21世纪人材所应有的价值观与能力为导向,构建我们的基础教育,推动我们的高考改革,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我的二维码,承蒙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