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文欣赏】遇见最美的故乡

2017-12-14 石莹 山东师大报社

说起草原,几乎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骏马驰骋于莽苍大地的塞外风光。我的故乡,就在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缝合部位,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赤峰。可是,生长在城市里的我,小时候也没见过草原。最爱背的诗句里虽生长着“离离原上草”,但草原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初三暑假,父母带我回故乡看望爷爷奶奶。那时已近九月,草原凉意渐起,万物蛰伏,我想大概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但当绿皮火车在深夜里载着归乡的游子徐徐前行,一颗想要回到那片熟悉而又未知的土地的心便跳动得愈发强烈起来。


经过了一夜的颠簸,列车带着疲惫缓缓停在铁轨上。我踏出车厢,把肺腑内积蓄已久的浊气,与这久违的故乡味道作了一次彻底的交换,顿觉身心通透,头脑清明。继而转乘汽车一路向北。窗外,神情冷峻的苍山如海浪般层层叠叠,在天与地的交界处勾勒出清清淡淡的影,绵延不断,又虔诚低伏,像是静守着这一方净土的瑞兽。路旁,波纹状钢护栏板不断后退,一座座高大的输电塔张开手臂如接力般引导着我们向草原腹地驶去。



八月末的贡格尔草原,天空澄明而高远,蓝得让人心生敬畏又不舍转移视线,白云时而如悠哉羊群,时而如疾行骏马,仿佛触手可得。这便是蒙古人的“腾格里”,永恒的“长生天”,神圣却不显疏远,慈悲又不失严肃。当双脚真实地踏在草地上,一个草原人才真正地回到了他的故乡。我们借了爷爷牧民朋友的坐骑,信马由缰,跋涉许久,在草原深处寻到一方敖包。蒙古人讲,敖包是与天地对话的地方,是万物皆有灵性的地方。这是祭祀的圣物,是与上苍沟通的天桥,也是为游子指归的路标。低头,在草丛的缝隙中拾起一颗适意的小石子,双手合于掌心。面朝方正的敖包,虔诚地垂首,许下一个平凡的心愿,然后在心中默念,绕敖包缓缓走上三匝,继而将小石子抛上敖包之顶,目光随之向上,只见天穹夐远,旗云静止,倒是披着一帜帜七彩旗的敖包在缓缓旋转。


身边,马儿和羊儿悠然吃草,俯首低眉。草色虽已不青,但大地母亲仍尽量眷顾长生天下的每一个生灵,因而一派宁静祥和稍远处,身着传统服饰的牧民朋友不远不近地跟着自家的羊群。正是长秋膘的时候,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儿或许就是牧民心中最美的景致吧。放眼望去,草原像一张平整铺开的多彩画卷。


中午,与牧民朋友全家围坐吃蒙餐,主菜是手把羊。然而,我心中却存着疑惑,如蒙古人自己所说,牛羊于他们而言是家人,怎能毫无芥蒂地杀而食之?而当羊肉被端上桌后,听爷爷翻译牧民的解释,我才释然。蒙古人因相信血是精魂所在,所以杀羊不取血。羊死后人们会载歌载舞为羊祝祷,替羊超生,继而将羊滚烫的鲜血洒向长生天,洒向大地母亲,在帮它们完成今生的使命后,便可转世轮回,来生再与人类相伴。在全羊宴上,蒙古人会让羊儿头戴代表荣誉的红花,口衔翠绿的青草,以代表它生前的饱足无忧。用羊身下的蔬菜象征它曾快活生长的草原。牧民们把他们世界观中所有的美好寓意冠给了这个离去的家人,带着由衷的感激与祝愿,感恩这位人类伙伴的最后奉献。



除了主菜,桌上的其他食物亦充满了民族特色。有炸 54 29500 54 16185 0 0 9008 0 0:00:03 0:00:01 0:00:02 9006金黄,酥而不腻的蒙古果子,乳白色的奶嚼口,一摞奶皮子和切成薄片的奶豆腐以及金黄的炒米。从主人手中接过一只小碗,从壶中倒出冒着热气的奶茶,放入一小块黄油,茶面上便会浮出一个金色的圆,继而用筷子夹着果子稍浸其中,满口温软醇香。奶嚼口与炒米也可以一并放入奶茶中,但我更喜欢将它俩单独放在一只小碗里搅拌食用,当细腻的嚼口与酥脆的炒米在口中相遇,乳香与米香像是变出了魔法,让人回味无穷。蘸了酱料的肥嫩羊膏化在齿间,香甜馥郁的奶茶捧在手里,即使站在室外早晚分外凛冽的空气中也有了底气,不再畏手畏脚。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太阳渐渐西斜,牧民一家为我们唱起了送别曲。爷爷与朋友深情对唱,而我,虽然隔着一层语言的膜,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情谊与不舍。返程的路上,夕阳的光芒在云层间时隐时现。看啊,那黄绿相间的无边旷野,孕育着壮阔的沧桑;那缓缓而行的牛羊,给人以岁月的静好;那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唤醒了游子复归的归属感;那沉醉于秋的壮美草原,则是万千草原儿女珍藏于心的美好。



该文章刊登在《山东师大报》

2017年12月6日第33期(总1486期)第四版

编辑:蔡雯祺

审核:王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