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挑战”路上的领航人 ——记我校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2017-12-16 山东师大报社

11月15日至19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在上海举行。我校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一带一路”专项赛三等奖1项。这是我校继2007年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之后,时隔10年再次获此佳绩。

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凝结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挑战”路上,从一个想法到一个题目,再从一个题目到一个项目,从初入科研之门到登上全国决赛殿堂,光灿灿的奖牌背后还有一群默默无闻,可亲可敬的指导教师,是他们带领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翻越科研高山,遨游知识海洋,迎来辉煌与荣耀。

“年轻就要敢想敢干”

从一入学,“挑战杯”就深深吸引着地环学院2015级徐鹤、王雯雨等同学的目光,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参与其中。然而,刚上大二的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尚显薄弱,实践技能也不突出,参与“挑战杯”有点力不从心。那段时间,几个人脑海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怎么办?踌躇了几天,几位同学最终决定碰碰运气,想要邀请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院院长王成新教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

“年轻就要敢想敢干,既然同学们有这样的理想,作为老师,我愿意当实现学生理想的领路人。”王成新这样回忆当时答应做这支队伍指导教师时的情景。“我知道指导这样一支没有任何学术科研经验的本科生团队做项目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透过同学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勇气,我有信心通过学术竞赛的形式,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学术训练。”在王成新的帮助下,大家结合实际筛选整合出一个最具研究价值的题目“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大城市交通拥堵评价与整治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深入研究,也正是在王成新的精心培育下,这支全部由低年级同学组成的“追梦”团队一步步从学术科研的“菜鸟”变成了一支合作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期刊1篇,CSSCI期刊5篇)的实力战队,并在“挑战杯”终审决赛中一举获得全国一等奖,也收到了来自浪潮集团继续深入合作研究的邀约。


心理学院院长高峰强教授带领着国内第一支系统研究羞怯特质的学术团队,先后指导多届学生在羞怯领域进行探索研究。一次偶然的交谈中,高峰强了解到心理学院的几位同学对“校园暴力”这一热点问题格外关注并希望深入研究,积极准备“挑战杯”,但具体从哪个角度切入,他们还未考虑成熟。高峰强联想到自己与学院青年教师韩磊研究的羞怯与攻击课题正好与这些同学的想法相契合,就主动与他们联系交流,将这群有想法的年轻人纳入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针对“挑战杯”的要求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提升。


地环学院教师程钰虽然是个“80后”,但指导“挑战杯”的经验已是非常丰富,也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对未来的方向感和作为青年人的激情,于是就想借‘挑战杯’这种方式让他们体会到百舸争流、积极进取的大学之道。年轻就要挑战,让挑战精神成为人生动力,在挑战中体味价值的实现。今年已经是我和学生们第二次踏上全国决赛的征程,我们一直在努力,挑战永远在路上。”

“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绝不留遗憾”

“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绝不留遗憾”,这是心理学院院长高峰强的工作信条。“在“挑战杯”准备过程中,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影响着我们。”“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沉默杀手’——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团队成员2016级学生孙芮感慨地说。近500个日夜,高峰强和韩磊带领该团队成员,一方面以过去10年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又尽量抛开旧有的成就另辟蹊径,避免思维定势。记不清有多少次,师生研讨问题至深夜,大家为此笑称两位老师是“永不掉线”的导师。高峰强办公室也成了团队成员的“驻扎地”和“练兵场”。大家在这里认真整理材料、修改文案,没有丝毫懈怠。除了理论研究,为了获得实证数据,两位指导老师又带领团队先后走访了4个地市、6所学校,实地调研2100多人,取得了大量有效的研究数据。

辛苦的汗水浇灌出鲜艳的花朵。无独有偶,王成新带领的“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大城市交通拥堵评价与整治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团队同样也是不分日夜,持续作战。为了采集数据、验证研究结果,不管烈日抑或寒风,王成新和同学们一起走上拥挤的街头。备战省赛阶段,王成新带领团队多次与政府部门访谈,与企业公司交流,通过切实深入的调研分析有效提升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团队状态渐入佳境。程钰指导的“降低雾霾健康风险的行为选择及支付意愿研究——居民感知视角下山东省调查分析”团队以山东省十七地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范围广,样本数量大,刚开始问卷质量并不理想,为此,程钰多次与团队成员通过实际反馈修改问卷设计,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分发问卷。慢慢地,困顿与挫折在收获的喜悦中渐渐消散,前景逐渐明朗起来。

“以我微薄之力,许你一片晴空”

“一队人,一个梦,五百天。也曾困顿不前,也曾感慨感动。初心不改,勇敢前行。只愿以我微薄之力,许你一片晴空。”程钰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总结自己此次指导“挑战杯”的心路历程。为了指导团队的文稿书写,清晨6点半的办公室已有他工作的身影;为了为队员答疑解惑,7个小时的讲解让他声音沙哑;为了提高报告的学术水平,他连夜整理资料直至凌晨3点。“调研遇冷时,都是程老师在鼓励我们,帮我们调整心态,重获信心。多亏有了程老师,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取得突破。”谈到这里,很多同学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同学们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作品提交当天的那个夜晚,程老师冒着大雨从市区到长清进行指导,与大家一起通宵修改作品的情景。雨夜办公室里的耐心讲解让大家现在回忆起来都倍感温暖。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王成新在繁忙的科研和行政工作以外,自己加班加点挤时间指导团队学生,在校车上修改同学们的文稿,凌晨1点耐心回复同学们咨询的问题。高峰强在带领队伍备赛过程中,时而化身严师,时而化身慈父,陪伴和带领着同学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挑战杯”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知识和成绩,更是一份情怀与责任。“挑战”路上,师生苦乐相随、荣辱与共,这是一条科研教学相长的旅程,也是师生相扶相伴的航线。老师们不辞劳苦,身体力行,用行动彰显情怀——为挑战未来而努力前行、永不止步。同学们在挑战的过程不仅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更在师长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对事业的孜孜以求与不懈拼搏,学到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受到了老师的无私关爱。

高峰强、王成新、程钰、韩磊,他们是学生挑战路上领航人的优秀代表。闪烁在挑战路上的领航人名字,还有物电学院杨诚、教育学部杜传坤、生科院何成强……他们既是学生们身边一位位卓越睿智、可敬可亲的老师,又是山东师大所有为实现学生创新梦想辛勤付出的教师集体。还有那些奔忙在台前幕后、赛场内外的领导师长、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们,为青年学生投身创新实践把向定位、搭建平台,为全力做好保障服务无私奉献、不计名利,“挑战”路上,他们的名字同样闪耀。

温暖记忆弥足珍贵,挑战征程永不停歇。相信在“挑战”这条路上,会聚集更多点燃梦想的领航人和执着追梦的年轻人,为了创新之梦,为了师大荣光,披荆斩棘,携手并进,执着向前!

(郑金鹏 范培烁 宋宝平)


该文章刊登在《山东师大报》

2017年12月13日第34期(总1487期)第二版

编辑:申玉帅

审核: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