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 | 这部最文艺的公路片背后,藏着最残忍的青春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Mtime时光网 Author 日灼
新片场学院
专业的影视教学平台
到2012年离世,安哲身后共留下了13部长片,其中11部作品在三大电影节上亮相。
今年七月底,一场大火在爱琴海边的小城马蒂肆虐。
这场大火波及甚广,造成近百人丧生,多处房屋被毁,而其中一处被毁掉的房屋中,保留着希腊国宝级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留下来的手稿、资料、收藏、书籍等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付之一炬,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大火之后的惨状
提到上个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电影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肯定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许多影迷、学者将他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贝拉·塔尔等人相提并论,是现代主义电影最杰出的代表,电影艺术殿堂最高级别的大师之一。
今年是他的代表作《雾中风景》上映30周年,借着这个机会,与大家追随大师步伐,寻觅他在光影中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从叛逆学生到肩负历史
安哲罗普洛斯的成长之路
安哲罗普洛斯1935年4月27日出生在古城雅典,童年时代对他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件事,便是父亲在其成长阶段的缺席,这对他未来电影创作的一再出现的主题和场景,《塞瑟岛之旅》中被流放的父亲回国,以及《雾中风景》里寻父的故事线索。
安哲罗普洛斯
另一件对安哲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恐怕就是观看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名作《精疲力尽》,这让他对电影,尤其是现代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心之向往之余,安哲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祖国希腊,离枯枯燥的法律课程,来到法国学习电影。
安哲学习电影的地方,是法国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学,戈达尔和瓦尔达曾经学习的地方,后来又转入法国电影高等学校学习。
但谁都有年少轻狂时,安哲在这里是出了名桀骜不驯的希腊人:上课迟到被老师责难,他居然点了一根烟;老师让他画出正反打镜头,他却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告诉老师他来这里不是为了正反打,而是为了试验,这个圆是他的实验内容:360°环拍镜头。
《塞瑟岛之旅》
这么胡闹,安哲自然成为老师的眼中钉,很快被赶出了学校。但安哲的那些做法显然不是真的只是胡闹,360°环拍长镜头真的在《塞瑟岛之旅》里拍出来的时候,不知道当年那位赶走安哲的老师会不会后悔。
无学可上的安哲,却并没有停止学习。那时候的法国巴黎,真可谓遍地都是艺术家,没准与你在塞纳河左岸擦肩而过的便是路易·马勒,在咖啡馆隔壁桌子上大声宣扬政治主张的年轻人就是克里斯·马克。
一位在非洲拍纪录片的法国年轻导演正在博物馆开班,教授电影课程,安哲就在这里得到了继续教育的机会,而这位开课的老师,便是“真实电影”的创始人,电影大师兼人类学家让·鲁什。
安哲恩师让·鲁什
在法国学成后,安哲罗普洛斯回国,没过多久希腊政府军的独裁时代开始,而桀骜不驯的个性再次起了作用。
本有机会远离是非的安哲却选择站在风暴中央,留在国内用艺术和文化体察政治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一开始是写文办报,但命中注定的,安哲还是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从1968年安哲拍摄短片《放送》开始,安哲罗普洛斯正式走上导演道路。
到2012年离世,安哲身后共留下了13部长片,其中11部作品在三大电影节上亮相,其中《尤利西斯的凝视》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永恒和一日》最终摘得金棕榈大奖。
2012年1月24日,安哲罗普洛斯与往常一样穿过马路,继续拍摄自己的新作《另一片海》,一个驾驶摩托的警察将他撞倒在地,尽管很快就被送往医院,但伤势过重的安哲还是在几小时后与世长辞。
一位关注政治、历史的大师级导演,被一位带着国家机器身份的人无意之中了结性命,冥冥之中,几分注定,几分荒诞。
低产但高质量
作为导演的安哲罗普洛斯
安哲与意大利著名男星马斯楚安尼
作为导演的安哲罗普洛斯算不上高产,却保持在一个十分高的平均水准线之上。
希腊近代史三部曲
电影史上有众多的三部曲作品,安哲的创作也被人如此划分。《1936年的岁月》《流浪艺人》《猎人》关注20世纪希腊经历的历史和政治变迁,被称为“希腊近代史三部曲”。这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安哲用创作来践行自己留在希腊的政治诉求。
“沉默三部曲”
80年代的《塞瑟岛之旅》《养蜂人》《雾中风景》则代表着安哲电影关注视点的变化,不再一味的强调历史和地域语境,而是用更加形而上的风格和文本处理个体内在的精神体验,成为更加纯粹的诗电影。这三部作品色调灰暗,台词克制,也被称为安哲的“沉默三部曲”。
“巴尔干三部曲”
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安哲在这一时期开始用镜头关注冷战后的整个巴尔干地区,既有特定地域的文化展现,也延续了80年代作品中细腻、精炼的个人精神世界展现。
《鹳鸟踟躇》《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和一日》,三部作品就让离愁别绪在巴尔干大地上蔓延,也被称为“巴尔干三部曲”。
《哭泣的草原》
到了新世纪,欧洲艺术电影逐渐式微,而安哲继续坚守自己的艺术电影创作。他依然关注着现代历史,他的电影也反映着希腊的即时变化。
《哭泣的草原》野心极大,用史诗般的方式,在三个小时内借一家人讲述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时光之尘》则讲述的是一位希腊裔美国导演拍摄了一部爱情电影;再加上未完成的《另一片海》,这三部作品都涉及“过边境”这一事件,被称为“希腊三部曲”或是“悲伤三部曲”。
纵观这位希腊电影大师的电影创作,风格相对统一,下面着重介绍和分浅析下安式电影的艺术风格,方便大家从更具“电影性”的角度体会安哲电影的艺术创作。
《时光之尘》
长镜头将电影从蒙太奇手法中解放,巴赞用“场面调度理论”给予其理论支持,成为现代艺术电影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塔尔可夫斯基、贝拉·塔尔等导演精于此道,在法国学习电影的安哲罗普洛斯同样如此。
而安哲自己曾经说过,他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源自两位导演,一位是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另一位是日本导演沟口健二(《雨月物语》《山椒大夫》)。
前者在一个镜头中复杂的纵深调度,镜头运动,自然对安哲日后长镜头调度时有所启发,各种层次的站位带出形式美感和情感冲击;而后者“一场一镜”的长镜头使用方式,也很大程度上被安哲继承和发展。
普通电影的镜头数在几百到一千多不等,而安哲电影中镜头数极少,比如近四个小时的《流浪艺人》,仅仅只有80个镜头。而安哲处理群戏调度时,许多风格又与匈牙利导演米克洛什·杨索的方式接近——大全景下人群走位精准,构图具有运动感和延展性,十分精致。
《雨月物语》是安哲的私人十佳导演之一
安哲电影的演员表演也十分有特色。
尤其在后期作品中,演员的动作较为克制,强调演员形象在镜头中的滞留感,人物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他惯用的全景、大全景镜头之中,有一丝丝布列松电影中表演的味道,毕竟《扒手》是安哲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但人物的情感并没有被抽空,反而在一些特定的镜头下因为这种凝滞,更具情感张力,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可能更能体会这种方式所传达出的情绪。
《鹳鸟踟蹰》,色调偏灰
而灰暗的色调也是安哲电影给人的直观印象,确实,安哲罗普洛斯使用暖色非常克制,饱和度较低,而且他大多数电影都有较强的季节情结。
虽然雅典就在爱琴海旁边,安哲电影里也并不鲜见大海镜头,但你从未看到过他的片中出现泳装吧?因为安哲的电影大多就是发生在冬季,雾蒙蒙的天空与之对应的便是忧郁、伤感的情绪,这是安哲电影里始终不变的情感因素,只有少数仪式性的场景里安哲的色彩运用会更加活泼一些,比如一些跳舞、歌唱的镜头。
如果安哲可以活到今天,那北京应该会是个适合他拍摄新片的城市。
《雾中风景》
总体而言,安哲罗普洛斯是有些人口中那种转拍“闷片”的导演,这种“闷”还源自极其弱化的台词。
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通过妙语连珠的台词使得节奏和笑点显得流畅,这也让安哲这样的电影显得更“慢”,但安哲电影的台词是高度凝练化的,充满诗意的,它们在一些场景里是现实场景中的简单反应,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是角色情感的诗性抒发,角色处境的一种抽象化的表达。
下面就借《雾中风景》,再来浅析下安哲电影艺术其他的魅力之所在。
《雾中风景》:最残酷的成人礼
现代寓言追溯欧洲文明的根源
《雾中风景》1988年8月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并摘得银狮奖最佳影片。影片是“沉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相比前两部对应的“历史之沉默”(《塞瑟岛之旅》)“情感之沉默”(《养蜂人》),《雾中风景》对应的是“上帝的沉默”。
《雾中风景》
这样听起来《雾中风景》似乎像是一部伯格曼主题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影片展现出的细节和诉求的确让人想起伯格曼的《沉默》《冬日之光》这样的影片,但风格和整体想要展现的东西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伯格曼用戏剧结构、人物关系叩问上帝的存在,而《雾中风景》却用公路片的方式展现有几分形似的主题。
《雾中风景》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寻父”的故事。乌拉与亚历山大是一堆姐弟,两人听闻他们的生父远在德国,两人想尽办法上了火车,试着找到素未谋面的父亲。
被强暴的少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流浪剧团的年轻演员俄瑞斯忒斯,强迫乌拉夺走她贞操的卡车司机,善恶一瞬间作出抉择的军人……在寻父的旅途中,两个人经历了一场最为残酷的“成人礼”,而他们要寻找的“父亲”真的存在吗?
《雾中风景》的确是一部非常伤感的电影,仅仅从表面来讲,乌拉与亚历山大是一堆单纯的姐弟,他们唯一的动机便是寻找父亲,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残酷并不知晓。
当两人肩并肩踏入列车时,阵痛也随之到来,首先是得知自己是私生子的事实,之后是警察的拦截,两个加起来不到20岁的未成年人,以这种方式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走上旅程
经济一旦拮据,罪恶便会找上门,性压抑的卡车司机为他们带来旅行的便利,但这一切已被暗暗标上代价,少女的贞操被他玷污,鲜血沾满双手时无人不会为之心碎。
与颇有争议的神话英雄同名,流浪演员俄瑞斯忒斯是他们在旅途中唯一遇到的好心人,但当乌拉对其产生朦胧的好感时,却发现了他隐晦的同性性取向,这种无可挽回的悲剧俄瑞斯忒斯自己总结道:“第一次总是这么令人伤心。”
《雾中风景》
而旅途上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象征,表现着成人世界的残酷和痛苦。垂死的病马,哭泣的新娘,被驱赶的小提琴手,每个细节都展现出这个悲伤的宇宙。
这也是安哲叙事手法上有特点的地方,每到一段新的情节时,总会有一笔和主线毫无瓜葛的事件发生,降旗的士兵、背台词的演员,士兵们围观捉鸡,形形色色的小事件,与主线一道,勾勒出的是成人世界的无趣、荒诞、政治性的一面。
而《雾中风景》宗教性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影片开头,乌拉就给弟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起初,只有黑暗。后来有了光。光从黑暗中分离;大地从海里浮现。又产生了河流、湖泊。山也被创造。然后是花朵、树木、动物、鸟儿……
寻父之旅
这个故事源自《圣经·旧约》,是讲述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而“父亲”这个角色却并没有从乌拉的口中说出,于是在这个讲述中,暗含了影片的两个议题,一父亲即是上帝,二上帝不存在,要去寻找他。而寻父本身也似乎带有寻找天堂的意味。
母亲的角色在影片中也是缺席的,而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为俄瑞斯忒斯(与片中流浪剧团演员角色同名)辩护时,就提到父亲才是真正的播种者,一个人可以只有父亲没有母亲,雅典娜正是从宙斯的头中生出来的。
而寻父这样的举动代表着寻根的意义,正如片中的俄瑞斯忒斯所言,自己是漫无目的的蜗牛,不知道下一站要到哪去。
这种漂泊的状态和目的地明确的姐弟二人形成反差,所以俄瑞斯忒斯也不可能加入到他们的旅途当中,只是在短暂的欢愉中原地徘徊。而即使拥有信仰,姐弟二人的路也注定布满荆棘。
俄瑞斯忒斯没有看到胶片上的树
吊诡的是,在最后一场戏中,在一片黑暗之中,姐弟二人避开边境检查,被军人鸣枪射击,我们在黑暗中并不知道两人是否中枪,但银幕转亮,第二天两人在一片雾中醒来,看到那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而这与之前的一处情节也可以对应,没有信仰的俄瑞斯忒斯无法在路边捡到的胶片中看到绿树,而笃定信仰的姐弟现在终于看到了,大树作为象征性的“父亲”形象被他们找寻到了。
两人穿越的,真的仅仅是边境线吗?他们醒来的地方又是何处呢?这些情节虽然脱离现实逻辑,但却符合宗教含义,那颗大树正是《圣经》中提及的生命之树,那此时此刻,两人身在何处,大家心知肚明。
“雾中风景”
从这个角度来说,《雾中风景》与伯格曼的电影迥然不同,姐弟俩最终得到了上帝的回应。但显然,上帝在安哲电影里更多是文化属性,是对欧洲文明根源的追溯,就如影片中在海中升起的巨型手形雕塑在空中远去,这是一则悲伤的成人寓言。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语言,更有效地去跟幕后的创作者交流,或者直白地说——更懂电影,《长江图》导演杨超与新片场学院合作的电影拉片课程《导演思维看电影》火热开课了。
在这门课程中,杨超导演会用十大专题来解读十几部经典电影,挖掘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告诉大家如何看懂导演每一个镜头意图的秘密。
课程每周三更新,催更已经成为交流群的日常,学习了这门课的同学们都对杨超老师赞不绝口:
欢迎更多同学的检验
戳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或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拉片 | 看过一百篇文章,却依然分析不好一部电影?看这篇就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