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与保护之路(四) | 论手长的好处

马长勇 云山保护 2020-08-28

 

     好消息

我们长期监测的一只东黑冠长臂猿11月19日产下幼子,性别不明。从08年11月出生到今天生产,我们首次获得了野生东黑冠的初产时间。这只雌猿猿生顺利,4岁时老爸被取代,成年后她又成功取代了群里的另一只雌性,从出生到现在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涯,这可能是她八岁就能繁殖的主要原因。动物生态学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监测,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逐渐揭示更多秘密,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机制。




论手长的好处

_________

2016年11月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之路

issue 04

本文作者 马长勇



说到喀斯特石山的灵长类,人们或许会对黑叶猴的攀岩技巧叹为观止,但说喀斯特石山中也生活着长臂猿,则会让很多人惊奇不已。


喀斯特森林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长臂猿栖息地,东黑冠长臂猿是生活在喀斯特森林中的极少数长臂猿种类之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岩溶地下水是重碳酸根水,而土壤富含钙,偏碱性,通过风化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比较缓慢,但土壤侵蚀速率却相对较快,在此类区域形成1米厚的土层需要25-85万年。(小编看到这里惊呆了)


喀斯特森林中的树木在石缝中生长得盘根错节。摄影/赵超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岩溶区即使在雨季,也会因为渗漏而造成地表缺水。缺水和稀薄的土层导致喀斯特植物生长速度缓慢。


石斛长在雨水侵蚀的岩石上。摄影/赵超


东黑冠长臂猿被发现以前,在邦亮林区没有成立保护区,当地老百姓一直在林子里进行伐木、薪柴采集、农耕、烧炭等活动,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在G1的家域中约100公顷的范围内就发现有51个烧炭坑。由于人为的破坏,邦亮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严重退化,平均树冠高度仅有10.5米,比中国和东南亚其他长臂猿栖息地的平均树高要矮10-20 米。


险峻石山,步步惊心。摄影/赵超

长臂猿是严格的树栖灵长类,我在野外对东黑冠长臂猿超过2000个小时的观察中,也仅看到过有一只个体在石头上跳了一步。在长期适应树栖生活的过程中,长臂猿进化出了超长的手臂,高度灵活的肩关节和腕关节,细长而呈钩状的手掌等形态特征,使得他们能在树冠间快速移动,并能很好的利用树冠最外层树枝末端的食物资源,避开很多食物的竞争者:森林里能利用细枝上果实的动物只有一些小型的哺乳类还有鸟类。


荡是所有长臂猿的主要移动方式,是指使用前臂交叉摆荡的移动方式。生物力学研究显示,荡能使势能交替转换成动能,相比于爬更节约能量,是一种比较节能的移动方式。


除了荡,长臂猿移动的方式还有爬、搭桥、跳及双足行走。长臂猿的移动方式主要是由其形态解剖学特征决定的,同时也会受到栖息地结构的影响。东黑冠长臂猿在如此独特的栖息地中的移动方式和取食姿势与生活在其它类型栖息地中的长臂猿会不会有些不同?


通常在野外研究长臂猿的方法是习惯化后直接尾随跟踪观察,然而独特的栖息地迫使我们采用了另类的跟踪方法研究东黑冠长臂猿:定点观察法。和在其它地方研究长臂猿的人说我们是在200-300米开外坐着用望远镜观察长臂猿,或许他们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另类的长臂猿研究方法:望远镜远眺。摄影/赵超


将观察到的长臂猿的行为及时记录下来。摄影/赵超

喀斯特石山地表布满锋利的石头,崎岖不平,让我们走起来吃了不少苦头。当长臂猿翻山需要换观察点时,它们在枝头飞跃,我们在地面匍匐,抓爬挪跳,这时就特羡慕长臂猿那种移动方式,那风一样的速度。


荡也是东黑冠长臂猿的主要方式,他们多数时候在离地面6-10米的树冠中,使用直径2-10 厘米的树枝作为支撑移动。


成年雌性通常采用比较安全的移动方式,更多采用搭桥而荡的相对较少。相反地,成年雄性倾向于采用比较冒险的方式,跳得多而爬的少。


带着娃,安全第一。 摄影/赵超

东黑冠长臂猿在取食时也主要采用悬吊式和坐式。当它们使用细枝或者藤子作为支撑时,采用更多的是悬吊的方式。


很多树栖灵长类只能坐在或者站在支撑树枝上取食,而长臂猿还可以悬吊在支撑树枝的下方取食。当坐在支撑树枝的上方时,自身的重量压低了树枝,取食树枝上的食物资源会比较困难,与此相反,悬吊在树枝下方时,自身的重量会把树枝拉向自己,更能容易取食树枝上的食物资源,如下图。



a 猕猴     b 长臂猿 (图片来自http://www.gibbons.de/)

虽然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的乔木比较矮小,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移动姿势和取食姿势与其它地方的长臂猿相似,这也说明长臂猿的移动和取食姿势主要由形态解剖学特征决定,环境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唯有在森林里,我们才能目睹长臂猿移动起来的轻盈身姿,它们把在进化过程中对树栖生活的完美适应展示得淋漓尽致,离开了森林它们也就失去了灵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343br2pip

看系列文章,戳: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与保护之路(一) | 回靖西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与保护之路(二) | 又一次家庭风波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与保护之路(三)| 舌尖上的森林


我们是云山保,一个集研究与保护于一身的机构。欢迎转载或投稿,微信联系:yunshan_bao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