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研究 | 祁凡骅、卢湘枚:地级市市长任用规律:从“十五大”到“十九大”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5:69-75



祁凡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视角·观点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省、县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市长是地级市的行政一把手,是本市经济发展的“掌舵者”。本文从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和教育信息三个维度,对1997年、2007年及2017年GDP百强市市长的简历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此探究“十五大”到“十九大”地级市市长的任用规律。 进而结合社会资本、社会性别、后工业化社会等理论,从时代特征和政策变迁等视角思考规律成因,并对我国地级市市长的任用政策提出优化建议, 以期为我国地方干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共同规律


1. 男性占绝对优势,女性遭遇任职“天花板”


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来看,女市长的任职困境可以有三个维度的解释:第一,传统的性别观念。第二,制度设计缺乏对女性权利的充分保障。第三,女性职位权力非核心化明显。性别观念与制度设计导致女性进入核心权力层的比例极低,决策话语权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2. “同省异市”任职特征突出


“同省异市”的任职规律是我党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特色安排,有力平衡了“本地任职”与“异地任职”的利弊冲突。本地任职是衡量官员对治域熟悉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地方干部群体本地化程度过高易导致官员视野经历狭隘、施政思维固化,还易结成错综复杂且不易撼动的利益关系网。因此,“同省异市”的设计既解决了地域熟悉度的问题,又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本地化的弊端。



差异性规律


1. 平均年龄升高,集中趋势明显


GDP百强市市长的平均年龄呈现升高趋势,大多数市长的年龄区间为51-55岁;青年(40岁以下)和老年(60岁以上)群体几乎没有,集中趋势愈来愈明显。从理论层面看,T-A理论解释了领导才能社会期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领导干部的中年时期是拥有最优领导才能与最佳社会期望的年龄段。从社会层面看,第一是“破格提拔”愈趋严格;第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第三是市长综合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


2. 任职市总数增多,任期缩短


一方面,仔细阅读中央对任期的相关规定不难发现,许多仍然停留在模糊层面,存在许多可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干部交流和任前轮岗的晋升要求加剧了任期缩短的现象。


3. 特色经历:企业第一,团群次之,秘书第三


长久以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企业家洞悉市场规律,在处理政企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青团任职群体具备突出的年龄优势、易积攒丰富的社会资本,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秘书群体,既须有真知灼见还需参谋有术,除此之外还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与变现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自上而下的路径占显著优势


一般而言,拥有中央部委或省级工作经历的官员,具备较高的理论视野、政治修养和较强的规划统筹能力,同时,在高层工作积累的人脉资本也为其任职地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而仅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官员,“熬年头”晋升使其缺失了年龄优势;另一方面,基层官员人脉资源严重匮乏,即便掌握地方最深入的信息、锤炼了踏实的业务能力,基层官员的向上晋升仍然困难重重。


5. “高学历”普遍,“再教育”盛行


学而优则仕,是最初学历对官员从政的直接影响。最初学历的提高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干部准入门槛的提高。仕而优则学,则是官员成长对最终学历的间接需求。这与中央的选人用人理念密不可分,如大力推进干部培训制度和党员干部的终身教育制度等。


6. 从“工程师治国”到“文人治国”,多元专业背景增加


“工程师治国”亦或是“文人治国” [1],素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何者为先。工业化时期发展中国家亟需通过发展工业经济,争夺国际排位,因此杰出的工程人员在整个社会拥有绝对话语权。进入新时期,以经管类、政法类为代表的人文社科就应时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技术,GDP百强市已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发展目标转变为创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因此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在领导干部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1]“工程师治国”指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的领导干部,“文人治国”指以人文社科背景为主的领导干部



反思与建议


1. 破除隐性“天花板”,提高女性参政比例


解决市长任用过程中的性别失衡问题,必须重点关注女性的参政比例以及晋升空间。首先,从根源上消除两性不平等的文化观念,需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其次,完善培养任用女性市长的相关制度,适当予以政策偏倚。最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女市长队伍。


2. 吸纳与培育并举,降低外部人才进入门槛


本文将团口型、秘书型、一般行政型的岗位经历划分为官员的内部培育渠道,将企业型、高校院所型、部队型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岗位经历划分为官员的外部吸纳渠道。地级市市长的选拔任用应坚持内部培育与外部吸纳相结合,立足多元视角倾听多方声音,积极拓宽参政渠道,吸引各领域优秀人才充实干部队伍,塑造全方位的多元结构干部任用体系。


3. 疏通自下而上晋升路径


地方治理尤其需要那些切实掌握一手信息、务实肯干的干部。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更是选用地方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铁律。因此,中央应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给予基层更多的政策关切,强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官员成长模式。


4. 健全交流机制,确保任期稳定


公共政策从拍板到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有关部门必须慎重斟酌如何平衡市长的轮岗交流与任期稳定,如市长的换届时间与任期长短,干部交流的时长、任地、岗位限制都是亟待通过制度规范化的内容。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