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晓松:我本少年,心仍狂野

2017-09-02 学信网资讯 学信网资讯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那么读书应该是把整容刀。尤其是在美图秀秀、PS等修图软件盛行的今天,或许只有才华才是最好的滤镜!


而以上这句话最适合形容一个人,他就是高晓松。近几年,高晓松一直活跃在很多人的视线里。《晓松奇谈》、《奇葩说》等火遍网络,他更是在节目里频频爆金句,文学、艺术、历史,知识领域跨度十分广泛,微博更是吸引了4000多万粉丝。

都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以及读过的书。

高晓松便是如此。

起点 | 原生家庭赋予眼界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第一任校长、两院院士、瑞士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外婆陆士嘉是著名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国籍博士、教育家;

舅舅张克潜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界、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外舅公施今墨是民国四大名医之一、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教授;

母亲张克群是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师从梁思成。

随便提到以上哪个人的姓名,都是在相关领域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难怪高晓松说“在自己家,硕士等同于文盲”。

对高晓松影响最深的是他母亲那句流传至今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影响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培养了他读书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人自我成长,拓展眼界的最重要的途径。

成名 | 摸爬滚打终未辜负一身才气

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但这座高等学府并没有让他骄矜自得,相反,向来不走寻常路的他“旁逸斜出”。他从北京各高校东拉西凑,找来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起了“青铜器”乐队。

在玩乐队的过程中,他写下脍炙人口乃至影响很多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掀起了一阵疯狂的校园民谣热潮。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可滑动查看歌词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


分给我烟抽的兄弟

分给我快乐的往昔

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


你来的信写的越来越客气

关于爱情你只字不提

你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朋友

却再也不为那些事忧愁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睡在我寂寞的回忆

那些日子里你总说起的女孩

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


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

每当你又听到晚钟

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

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


你来的信写的越来越客气

关于爱情你只字不提

你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朋友

却再也不为那些事忧愁


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

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

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

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

△可滑动查看歌词


有段时间,高晓松为了创作歌曲,和老狼跑到海南的酒吧驻唱,回城路费不足,就蜗居在了厦门。

在厦门待了大半年,也结识了一些玩音乐的朋友。一群人虽然物质贫乏,但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写诗,自得其乐。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多愁善感的《同桌的你》,飘着雪的《恋恋风尘》,那是属于他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之后,高晓松几乎成了一个青春符号,他弹唱的音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1993年夏天,清华大学88级无线电专业毕业生毕业(当时学制5年),高晓松同寝室上铺的兄弟钟卫东给他打了个电话,接完电话他跑进卫生间,出来后写了一首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1994年,他的《校园民谣》合辑出版,彻底打破了当时流行音乐的沉默,揽获了当年度几乎所有流行音乐奖——最佳金曲、最佳作词、最佳作曲,并成为十年来销量最大之原创专辑。随后高晓松正式进入音乐圈,成为中国最重量级音乐人之一,并有了“校园民谣鼻祖”之称。

1995年,《同桌的你》登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获得最受欢迎节目一等奖。

《同桌的你》收录在老狼的专辑《恋恋风尘》当中

此后,以高晓松和老狼为代表的校园民谣在全国高校中流传开来,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他的歌曲。

为得到创作灵感,高晓松四处流浪,去了三十多个国家,后来他定居在洛杉矶,因为这里有好莱坞。也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拿着导筒,当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的愿望。

为了自己的夙愿,高晓松拼命学习关于导演的一切。1999年,他自编、自导并作曲“表现主义”的都市爱情电影处女作《那时花开》得到了一致好评;第二部电影《我心飞翔》,一举获得了法国里昂电影节最高奖以及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奖。高晓松走上了新的人生高峰。

晓说 | 才华的出口

2012年,脱口秀《晓说》开播,说历史,评人物,聊八卦,论文化,谈热点。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很多人就是从《晓说》开始,重新认识了高晓松:原来他不再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而是变成了出口成章的“矮大紧老师”。也是那时候,世人对他的观念突然变成了:原来高晓松还可以这么有趣!

2014年,《晓松奇谈》启动。同年,他和蔡康永携手《奇葩说》,一唱一和,亦庄亦谐。有人如此评价这二人迥然相异的风格:

蔡:我愿你心怀梦想,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高:我愿你满怀敬畏,看这世界明明白白。

蔡康永是温润谦和的谦谦君子,高晓松是冷眼看人性,妙语论世情的性情中人。

有时越是看似玩世不恭的人,内心就越有一份对这个世界的笃诚和热情。

譬如李白写《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后世多将其作为愤世嫉俗之语,但在我看来,那是一份多么热辣辣的腔调。放浪形骸有时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反讽,但亦是一份赤子的情怀。

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到《晓说2017》,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下饭综艺”。

有人也许会问:在小鲜肉扎堆儿的娱乐圈中,长得不高、脸大、自拍惨不忍睹的高晓松为什么这么火?

其实答案很简单。

比他帅的,没有像他一样的才华;比他有才华的,没有像他一样多艺;比他多艺的,没有他博学。从音乐到电影,从历史到文学,从诗歌到互联网,高晓松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用才华,用对生活、对梦想的态度,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最吸引别人的特质并不仅仅看外貌,比外貌更重要的是一颗不肯老去、肯读书的心。

20年前,他会写《白衣飘飘的年代》。那般青葱少年,仿佛永远不会老去;20年后,他竟然做得出《杀了她喂猪》这种网络歌曲,直指人心的填词,似乎用力抵挡时间人生的冲击。

甚至,他还玩票,自导自演了一出四幕话剧《彼得堡遗书》。虽然这出话剧有所争议,但毫无疑问,这是高晓松的一个新尝试。

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我们要相信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人,从来都不会难看。

当然必须要声明:“矮大紧老师”是颜值担当没错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