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腾飞: 罢历史课,复创业身

2016-08-15 肖含 中华儿女

  “前两年曾有报道说我退隐江湖,呵呵。其实我只是不再做教师,因此多了一些自由的时间而已。”


  高个子,平头,戴着眼镜。京东四环的一间办公室里,袁腾飞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外带着招牌式的“袁氏微笑”,手里一把折扇,活脱脱一个“说书人”。


  自2012年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辞职,这位“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头顶的光环渐渐散去。读书、旅行,还有“讲课”占据了他这几年的大部分时间。


  “我不上网,甚至不看电视,每天就‘宅’在家里看古书。有人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我过了两个多月才看到,呵呵。”


  “偶尔到国外旅行,就爱看他们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那些几百年前的东西,至今仍保存得非常完好呢!”


  当然,他还要工作。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文化总监”和另一家公司的“首席内容官”。有时,他还会应邀到某直播平台去“讲课”——“以前是面对中学生和电视观众,现在则是数量更为庞大的网友。”他转动着手里的折扇,笑呵呵的,“我是人来疯,人越多,我的状态越好。”

 
“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

  说是“创业”,但看起来却更像是“再就业”。


  “文化总监”和“首席内容官”的日常工作,照例是由别人代为打理,他只是会抽空过来“讲课”——不坐班,也不必打卡。脱离了体制,他倒也乐得自在。


  其实,细推起来,袁腾飞“复出”的时间可以上溯到2013年4月。当时,他参与录制的一档名为“腾飞五千年”的人文历史类节目,在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根据网站的统计,视频的点击量在两天内就突破了200万。


  2014年末,他又参与制作了一档名为“袁游”的节目,到各地的著名景点讲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节目视频在网络上发布以后,同样吸引了不少的粉丝。


  “其实我一直跟不上什么时代潮流。”袁腾飞慢慢地摇着折扇,笑着说,“我平时基本不上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优酷’还是自己的学生告诉我的。”


  他说的是8年前让他爆红网络的那几段视频。2008年夏,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的讲课视频被人发到了互联网上。因其风格活泼、大胆,视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获得了近千万的点击量。袁腾飞也因此迅速走红,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牛历史教师”。


  随后,他更走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向全国观众讲授“两宋风云”,并创下了该节目同期收视率的最高纪录。再接下来,出书、办讲座以及接受采访占据了袁腾飞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2009年,全国数十家媒体相继对这位“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进行了报道。而他的新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刚一推出,便登上了当年的网络历史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当年秋,上海的历史学者虞云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除一一列举了袁腾飞书中的诸多硬伤之外,还批评了他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虞云国认为,袁腾飞的书亵玩了历史,“扑面而来的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轻佻与侮慢”。而另外一些“慷慨激昂”的批评者则认为他荒谬狂妄、口无遮拦,是在“胡言乱语”。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不是历史学者,就是一个讲历史故事的,跟他们不是一个行业的。”袁腾飞说,“凡是他们说我史实不对的地方,我都认。但他要是说我观点不对,就很扯了。史实是过去的确定了的事实,但如何看待这些事实则见仁见智。”


  其实,他也有过“自我检讨”:“自己当年那样讲课,是为了吸引培训班上那些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不是因为知道前面有一架摄影机。”而“历史是什么玩意儿”这个书名,虽不是他所定,但出版方在出版之前亦曾将它发到自己的邮箱审阅,但他“一疏忽,给忘了。”


  其后,该书再版,袁腾飞把书名改为了“这个历史挺靠谱”。


“你站在什么阶级立场说话呢!”

  袁腾飞是地道的北京人,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母亲则是一名教师。出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后期。喧闹的人群,整天高呼着口号,乱哄哄的,但他自己对这些则“完全没有印象”。因为那时候他“太小了”——“文革”结束时,他才四岁。


  读小学时,正是1980年代。小伙伴们都是“胡同串子”,他却不爱跟着瞎闹。当时还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就只好抱着收音机听“说书”。时至今日,《三侠五义》、《岳飞传》等评书里的台词,他仍然可以张口就来。当然,他也不否认,后来的所谓“袁氏风格”正渊源于此。


  那时的他爱读书,尤其是军事、历史方面的书籍。在老师的眼里,他属于那种比较“乖”的孩子。“有一次下课后,老师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我以为自己捅了什么篓子,战战兢兢地走了进去。结果老师却说,你的《上下五千年》能不能借我看两天?原来是虚惊一场!”讲起这些趣事,他乐呵呵的。


  上中学时,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但因为偏科,他理所当然地学了文科。高考时,他一心要读历史系。当年北京地区只有6所高校有历史系,高不成低不愿,就进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因为是师范专业,所以,袁腾飞很早就注意讲课水平的训练。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四平八稳的授课方式不同,他总是以“说书”的方式来讲授那些枯燥而抽象的历史知识,结果大获成功,甚至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学生专门赶来听他讲课。在校期间,每次教学大赛,他几乎都是一等奖。


  那时候,历史课堂上流行的还是“革命话语”。但在袁腾飞看来,这些陈词滥调,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因而也就丧失了解释历史的能力。“比如,清朝与太平天国,同样是封建政权,为什么前者是落后的,而后者就是革命的、正义的?”


  有一次,他直接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的历史老师。那位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正色地问道:“袁腾飞,你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说话呢!”


  1994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教历史。因为历史课是“副科”,学校和学生都不大重视,按部就班地讲课,容易“乱堂”。


  “比如讲鸦片战争,背景、原因、经过、评价,教科书上已经一条条列好了,你再这么一条条地讲,他们愿意听吗?”袁腾飞说,“这不怪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教学太乏味了!”


  他重新拾起“说书”的授课方式,学生们果然爱听了,历史课考试成绩居然也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有人说他是第一个在课堂上“说”历史的,他并不赞成:“解放前有个叫黎东方的历史学家,经常在茶馆里说历史,那才是第一人。”


“主流的历史教育要变一变”

  中华儿女: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吗?

  袁腾飞:当然记得!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台下一帮小孩儿年龄更小,才十几岁。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上台讲课,所以,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紧张的感觉。我是人来疯,台下人越多,我的状态反而更好了。


  中华儿女:所谓的“袁氏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袁腾飞:那时候,给一帮十二三岁的小孩上课,累。历史是“副科”嘛,学校与学生都不大重视。再按老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没人愿意听啊!不听就“乱堂”。那时候,学校还是那种比较破的楼,都不隔音。校长一听,你这屋子怎么回事儿?你的饭碗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必须要探索一种更加有趣,学生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给他们讲课。


  中华儿女:在您看来,我们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

  袁腾飞:这个问题要分几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不少同学和老师都认为,历史是“副科”,不大重要,考试时占的比重也不大,因而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不高。另一方面,我们主流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科书,都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太抽象了,一本正经的,不接地气。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来是活生生的,非常有趣的,但我们却把它们总结成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鸦片战争,在我们的课本里,其原因、背景、经过、影响等等都一条条列得好好的,而对活生生的人与事视而不见。正史其实很好看、很有趣,但我们的教科书不好看。我希望教科书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去写。有人说,我跟郭德纲似的,我们走红,说明主流的相声和历史教学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我觉得这话有些道理,我们主流的历史教育是应该变一变了。


  中华儿女:2008年以后,您爆得大名,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袁腾飞:很多人觉得,出了名,生活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其实,对我来说,生活还是那样,可能讲座和应酬多了一些。还有人问过我,《百家讲坛》录了那么多,你赚了多少钱?一集总有几十万吧?(哈哈)其实真的没有多少钱。而且,录完节目,回来还要继续上课。当年所谓的“走红”,完全是个意外,我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


  中华儿女:您怎么看待社会上对您的那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

  袁腾飞:我不是娱乐圈的人,也不是历史学家。讲的东西可能有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他们给我指出来,凡是史实不对的地方,我都认。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哈哈。)如果我所做的事情,能够带动大众去多看些历史,这也算是一件功德了。这跟京剧进校园是一个道理。


  中华儿女:您曾经出过一本书,书名叫“历史是什么玩意儿”,那么在您的眼中,历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袁腾飞:我必须说明一下,“历史是什么玩意儿”这个书名并不是我取的。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方曾经将这个书名发到我的电子邮箱,征求我的意见,但我因为很少上网,差不多两个月后才看到这封邮件。我本人也并不赞同取这样的书名。后来,这部书再版时,我们就把它的书名换成了“这个历史挺靠谱”。关于对历史的看法,有人说它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得很好。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它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事实上呢?历史事实是确定的,但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却不会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来说,我就是讲故事,让你去思考。


  中华儿女:在您的书中,曾多次提到过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们知道,这是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言中的话。您是如何理解对历史的这种“温情与敬意”的?

  袁腾飞: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书里其实已经提到过了。钱穆先生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感到我们现在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其实,自“五四”以来,大家就是反传统。近百年来,我们对我们的自己的历史,否定得有点儿过了。其实,说到底,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就是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嘛!


编辑:赵汉琪


   中华儿女家国天下,民族脊梁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