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视造假”终于惹急了中制协,中制协憋了个大招?

2016-12-13 常丽桃 融媒观察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制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收视率造假”旧事重提引起不少“共鸣”,收视造假在电视行业里早已成为众人皆知却又不敢触碰的话题,2012年,中视峰德董事长王建峰的爆料,才彻底地将这层“遮羞布”揭开,但是最后也只是不了了之,这一次会不会像王建峰爆料一样没有下文,我们也不得而知。



《美人私房菜》撤档  中制协终于看不下去了


上周,浙江卫视开始播出电视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率排名全国第22,创浙江卫视数十年收视率新低,被紧急撤档。业内心照不宣是“购买收视率”环节出了问题,但跟过往几部被腰斩的黄金档电视剧一样,没有人敢出面把窗户纸捅破,公开的“分析”只能是剧集审美落后,观众不买账。

 


但在昨天中制协的声明中,明确将《美人私房菜》收视不佳归结为“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结果这个一直在全国排名前5的优质播出平台,一夜间掉到了第22名”。而对于收视造假,虽然没有给出例如向法院正式起诉等实质性解决方案,但却首次在一份白纸黑色的行业声明中,“坐实”了诸多始终处于“坊间传闻”状态的收视率造假第一手黑幕。并借势声讨“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中国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表示将正式启动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努力打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

    

看来中制协这一次是真的看不下去,跟“敌对势力”杠上了。

    

但是收视率造假成产业,电视剧产业苦于假收视率久矣,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电视剧管理部门也曾经要求各大卫视签署拒绝收视对赌的倡议书,每每指责收视造假,但次次并无太大成效,中制协这一次又能激起几层浪?


整个制作业对收视造假怨声载道,但无能为力

    

据了解,目前在购买、播出电视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已经形成。这只黑手牢牢把握着中国电视剧的播出数据,即使是内容积极、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必须千方百计花高价去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整个行业诡异的对这种反商业伦理事件保持沉默,虽然悲哀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收视率”涉及各方利益,市场参与者作为这张利益大网的一部分,没人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很显然,收视率造假的根源是利益而不是标准,为了维持内容原有的变现效率,保证营收的顺利产出,维持与价格对等的“收视率”是必不可少的。

    

内容方使用虚高(造假)的收视率,撇除监管层面的不作为因素,很大一部分的问题来自行业自身,这也许是为何“收视率造假”虽然泛滥,但整个行业基本都睁一眼闭一眼的原因吧。据说,王建峰当年拿出了十来页白纸黑字的“铁证”,除了引来“威胁短信和邮件”,圈内人都躲着他,深怕引火烧身。

   

如今,虽然内容的“多元化变现”被视为未来商业主流,但是“多元化变现”是以内容的产业化来实现的,而现实状况是,目前中国内容产业才刚刚起步,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多元化变现其实非常有限。


持续的投入,“广告、营销”层面的变现依旧被视为内容商业化的主要途径。

    

因此,电视业和内容产业,虽然有了巨变,但是收视率依然是内容营收保证的唯一依赖。导致“电视收视率”在内容商业和电视商业中的位置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变得更重要,收视造假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目前的行业现状下,也许只能是给他们捣捣乱

    

那究竟怎么解决,中制协昨日表示会将收视打假常态化,定期向媒体公布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老生常谈的方法,第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二,加强行业监管。方法大家都知道,但始终难以执行。


目前的行业现状下,想要抑制甚至杜绝收视造假几乎是天方夜谭,只能是给他们捣捣乱,电视收视造假,还会持续疯狂,甚至越来越严重,因为这种利益再分配并没有真正达到平衡。


正如王建锋当年在收视率打假行动中提到: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评价体系,是不是应该基于影响力、美誉度和传达率基础上的综合体系,至少建立在一个公平、透明、科学、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上,而不仅仅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媒体风暴。

   

至于这一次中制协憋的大招对“收视造假”这条黑色产业链效果如何,我们暂且无法定论,还是拭目以待吧。


校对/融媒体网常丽桃


| 融媒热文 |


《纽约时报》订阅用户增长了10倍以上?人民网:显然是翻译错误


融合转型中的传媒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清华文创院成立,大佬们都说了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