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徐金琪:告别央视后的创业并非易事!

2016-12-25 融媒观察

人们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而对央视记者来讲无非更是无冕之王的王中王,在民众的眼里,央视记者代表着某一种权威性,他们的一举一动皆受人关注。而在很多记者、新闻人、媒体人的眼里央视也是自己职业最想到达的顶峰。


徐金琪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供职了9年,当初他决定离开央视的时候,正是媒体人离开体制创业大潮风起云涌的时候,他的很多央视同事都是在那个阶段告别了央视,包括张泉灵、郎永淳、李咏、柴静、哈文等一大批成名已久的“腕儿”。



3年过去,那股汹涌的大潮已经渐渐归于平静,徐金琪说这会儿他才真正找到了感觉,才明白一点创业的方向。


个人崛起时代并非人人都成平台


“央视是个很大的平台,不能否认,即便是离开了,我们也在继续受到它的影响。每个出来创业的媒体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与前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金琪说,他对平台的感受从来没有如此之深。后来,他担任了一家众创空间的总裁,走近互联网圈,平台这个词汇出现的就更频繁了,只是这个平台的意义有了点不一样的变化。


“互联网思维中,平台思维是一个基础思维,无论是o2o的模式,还是天使投资,大家想干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平台。谁的产品做的不是平台,那就是一个不值得投资的差评项目。”


徐金琪说这个时候自己是困惑的,平台固然重要,但是都来做平台,实体和内容谁来做呢?“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有点落伍了,尤其是我已经过了45岁,最怕的就是跟不上年轻人的想法,没法做出他们喜欢的东西。”



徐金琪的纠结让他决定离开众创空间和互联网领域,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在这个期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看书、思考,他拒绝了出任某金融集团众创空间CEO的邀请,也没有去某著名主持人公司担任总裁。


“以我一个记者对社会的观察,我认定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个人的价值肯定会被释放。平台不是唯一的追求,媒体人创业的路其实特别多,我选择我熟悉的内容领域,即使它是创业生态中的加工工厂,我觉得也是生态中的必须环节,也会有无数的机会。”徐金琪说每个人都想成为马云,可是马云不是唯一的目标,能做成真正的“工匠”,也会让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


媒体人的“内容为王”之困


当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的时候,优质的内容就成为了竞争的核心。目前无论是迅猛烧钱的视频网站,还是各类新兴平台,都在内容制作上投入重金。媒体人也是看重了这个时代的风口,“内容为王”的价值再次被认可。媒体人无疑在内容生产上是有优势的,也是更专业的,尤其是在视频内容制作上。


专业性是媒体人的优势。前几年曾有过关于“记者、主编已死”的争论,认为人人都是记者,平台就是主编。但是信息爆炸的后果就是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愿意被“安利”。普遍的浅度阅读也为媒体人更擅长的专业深度生产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以前我做记者的时候,就不一定要去跟别人争最新的热点。等事实清楚了,用大家没有注意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会成为更好的新闻。”徐金琪以往的经验在追求传播速度的今天再次发挥了作用,“以慢为快”让他能更好地找到感觉。


 

“成功的模式不能复制,到现在我们也看不到另外一个罗辑思维,看不到下一个papi酱。但是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别人走过的路上进行微创新,这就是我们的另一条路径。”


专业的传播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


徐金琪3年时间做了不少事,包括去中山大学当了半年的访问学者,自己学习、给学生授课、跟学界交流、跟业界沟通。他也在观察以前同事出来之后的各种做法,有人坚持做传统一点的纪录片,有人投奔新媒体,有人投身金融圈。“我发现很多媒体人去创业,都把专业的传播能力作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我们开始也是,觉得自己懂受众、懂新闻,人家看中的也是我们的传播能力。但是,后来我发现情况不是这样,要想走得更远,媒体人特有的观察力和价值观追求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徐金琪说他感受很深的一个优势是媒体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价值观的坚持,“价值观说起来感觉虚,但是实际上特别现实、有用。人们都说这个时代很物欲、这个时代很空虚,这个时代变得自私、冷漠,但没有人会放弃追求希望。媒体人爱讲情怀,这能打动很多人。”个人崛起的时代,魅力人格体的打造需要用价值观来引领,而这恰恰是媒体人最擅长的。



从央视离职后悔吗?很多离开央视的人都被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心里可能也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徐金琪说,这个答案在风中。


(来源:记者站)


融媒观察还有这些值得收藏和转发的内容 ↓


责任与荣誉”高层论坛(青岛站)成功举办 专家学者聚焦网络空间治理建言献策

张一鸣:我怕腾讯新闻和我们比烧钱


《人民日报》数字版明年1月起停止收费 开始退钱

新媒体小编集体吐槽 3分钟视频刷爆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