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芒

2017-02-19 李春华 新思读书会

新思读书会持人民立场和国家利益的方向,反对资本掠夺!



真实   深度   新思






今日卢麒元访欧心得《帝國隨想》讲座开讲预告

 



时间:2017年2月19日(周日)下午15:00正式开讲。


讲课群:卢麒元学术思想交流群(QQ:546125129)。


转播群:1、卢麒元学术思想2-7群(QQ:370466143、389150023、369584174、326832893、488168232、573289232),2、新思读书会各群(QQ:233082575、536601992、493348693、603846717、296676978、558070083、539479364、609658560)。

 

讲座主题:《帝國隨想》。主要内容是卢老师訪歐的一些心得,也順便談談大變革中的中國問題。


讲课方式:语音讲课。


欢迎各位群友、粉丝入群听课、交流!

 

新思读书会,2017-2-17下午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芒


新思读书会  QQ:558070083、536601992、 558070083、493348693、 539479364、603846717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夸大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一股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名的“国学热”、“儒化中国”、“儒化马克思主义”思潮倍受关注和热捧。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问题。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夸大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一股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名的“国学热”、“儒化中国”、“儒化马克思主义”思潮倍受关注和热捧。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但是,社会实践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超越传统农耕文化的弊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面向时代要求,立足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本质认识






唯物史观科学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思想意识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存在的产物,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一个发展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从初级、简单形态向高级、复杂形态发展的过程。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人类依次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依次经历了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封建主义文化形态,是根植于“天人合一”信念之上的自然主义和偏重人伦实践的伦理文化。这种基于农耕生产之上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基础。在今天,它已经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已经不能与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客观必然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2
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进行分析与鉴别,找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下,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体,我们党立足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科学理性、历史条件、物质尺度、价值取向为尺度,为鉴别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够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够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根基,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但纵观整个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它是在继承、创造的基础上被历代公认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融汇吸收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博大而精深,其中的优秀成分包括了以民为本、社会和谐、重视经世济民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崇尚道德、扬善抑恶、注重人格与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修身养性”、“修己慎独”的精神境界;“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的恪守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友爱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值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建设。同时,那些反映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消极、腐朽甚至是反动的封建观念和习俗,都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抛弃和剔除。







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的延续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发展中心,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文化,是我们党探索与建构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一个具有“一元六维”结构的文化形态,其中的“一元”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指导,“六维”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一次根本性飞跃。它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效地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包含着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时代内容,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成为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力量,成为化人育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形式,成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作者:李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新思读书会:V-Newideas





轻轻一扫,即可订阅!





【卢麒元先生唯一授权的言论发布平台】


言论发布平台“2+1+2”集成:


卢麒元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uxin888

卢麒元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xin888


新思读书会群微信号:V-Newideas


新思读书会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580266337

新思读书会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58026633




【卢麒元先生唯一授权的学术交流平台】

新思读书会“2+13”Q群集成:


(以下群均已扩大。其中:2000人群6个,1000人群6个,500人群5个)

新思读书会总群 233082575(满)

新思读书会总群二群 536601992

新思读书会财经群 493348693

新思读书会科技群 539479364

新思读书会中西医学群 609658560

新思读书会传统文化群 558070083

新思读书会诗情画意群 296676978

卢麒元学术思想一群 546125129(满)

卢麒元学术思想二群 573289232

卢麒元学术思想三群 488168232

卢麒元学术思想四群 326832893

卢麒元学术思想五群 369584174

卢麒元学术思想六群 370466143

卢麒元学术思想七群 389150023

韩毓海学术思想交流群 6038467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