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正在看
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 厚大法硕
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能说读书有用或者没用,只有你真正读过书才能去做一个客观的判断,最怕是什么?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片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2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3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
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
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4
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
一、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
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张俊成)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
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二、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
有人说这是“歧视”。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
三、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
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
(陆步轩)
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
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
5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
“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
6
之前朋友圈一篇文章《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爆红,各路人马齐齐围观。
生命的真相是长期持续的积累,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
在没有得到如愿结果之前,人总是焦虑的。但我们焦虑的,只是那种不确定性而已。其实,成长已经在点滴付出中逐步兑现。
有时,适时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圈,多看看这个百花齐放的世界,在多样化的规则体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立足点,才会发现,曾经某一刻的极度焦虑,不过是钻在了当下某个无解的点而已。
高中时期,我们大部分人的眼界比较窄,很多人觉得拥有了成绩,便能成为人中龙凤,而实际上,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时代的成绩只是人生有意义但往往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
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我们才发现,衡量人生有那么多维度,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
一方面好的大学意味着很多,对家境、见识、人脉的提升都有不小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的眼界变宽了,定义优秀的“容器”变大了,所以有一种失去很多的错觉。
或许唯有放大一件事的价值或严重性,才会激励人去发扬长处、弥补短处,从而更有利地前行。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作者: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