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TU Delft建筑学院做毕设︱TUD Architecture Graduation Project 2015-2016

TUD建筑学社 TUD建筑学社 2020-01-25

P5毕业答辩结束,当场签字并拿到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标志着为两年制TU Delft建筑学硕士课程正式结束。长达一整年的毕业设计作为两年学习成果最直观的反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学院的毕设分为Msc3、Msc4两学期,可供选择的毕设Studio也种类繁多,本文由2016年毕业生合力编写,结合BK官方Graduation Manual及毕业生的个人历程讲述了各Studio的学术特质和基本课程设置,旨在为BK的学弟学妹们对将来毕设的选择提供有力参考,同时促进相关的学术交流。


P5答辩、毕业签发学位证书、给老师送礼


毕设基本组成

TU Delft毕设的特点是Design by Research,通过研究指导设计。第一学期有Research和Design studio两门课,Research会根据对未来设计感兴趣的一个点进行研究并以Report或Thesis作为最终成果。第一学期的Design Studio则会依据不同侧重点花较多时间在场地概况、文脉或建筑技术、类型学的研究上,并依此提出初期设计提案。多数Studio都会在第一学期结束研究型配套课,并集中投入到设计的推进中,Building Technology导师也会在这一阶段加入,并对项目的建造和施工进行指导。


评估流程

为时一年的毕设中将会有五次答辩评估(P1,P2,P3,P4,P5)。具体时间根据不同studio和个人的安排会有详细通知。通常会在第一学期开始8周左右进行P1并在学期末进行P2,第二学期开始8周左右进行P3,16周左右进行P4,最后一个月左右筹备P5的最终答辩。

其中P1和P3是对设计进程的阶段评估,老师只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答辩场合非正式时间也比较短(10分钟到15分钟答辩加短暂的提问)。P2,P4则为会决定是否延迟毕业的更为正式的答辩(30分钟答辩加15-30分钟提问),有专门的Examiner到场,并由导师做出影响设计整体进程的决定。相较下,P5则更像一场无关胜败的个人表演,这时要做的也只是将自己设计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台下观众,当然,展示成果也会影响最终的评分。

以下Studio概况为刚经历过2015-2016毕设年的学长学姐之经验之谈,学社之后也会对各Studio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剖析与项目分享。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Keyword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limate Design, Sustainability


设计选题

AE的毕设Studio尽管建筑研究的过程要求比较客观,但建筑设计的成果可能是所有studio中最丰富的。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自由度首先归功于它的 “三大方向+五大场地”(2015-2016学年)

所谓“三大方向”,指的是毕设课题组官方建议的三类建筑技术研究方向:1. 讨论建筑和能源关系的“能源”;2. 旧建筑可持续再生的“改造”;3. 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建造”。

“五大场地”,是指毕设课题组官方划选的五个设计场地:1. 阿姆斯特丹旧居民区节能改造:和当地政府相关实际项目,涉及到很多技术和政策之间的联系;2. IBA Limburg Parkstad:政府牵头-方案众筹的荷兰南部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再生计划,场地上各种因素非常丰富,可供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多;3. 荷兰海岸线开发计划:政府规划大背景下的课题,重点在于处理建筑与海岸的环境协调和资源利用的关系;4. 格罗宁根地震解决方案:天然气公司在荷兰北部过分开采导致的地下岩层结构失稳经常引发格罗宁根一带轻度地震,结果是当地砖砌房屋频繁受损。这个场地的技术研究重点就是建筑防震。;5. 印度尼西亚邦度市振兴计划:典型的发达国家关怀第三世界发展情况的项目。


4FFland,Samuel de Vries (生产能源、食物、养料的可持续社区)


Temporary bamboo stadium, Shen Chen (竹结构体育场设计)


课程设置

AE Graduation Studio课程本身没有德国高校对工程要求的严苛,主要是给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建筑技术课题的机会,最大程度刺激学生建筑技术想象力。参与项目的同学可很实际地运用已有技术解决现实感极强的建筑问题,也可很自由地畅想前沿科技做出未来感极强的建筑设计。导师很注重整个毕设项目作为一个故事表达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整个项目过程,相比其他毕设studio来说压力不大,节奏也较自由。

毕设大致过程都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研究加初步设计,重点是在建筑工程技术范畴内进行选题研究。设计虽然同期开始但力度较弱只求概念;第二阶段是设计深化加技术运用。该阶段重点回到建筑设计,但在深化设计的过程中,技术研究的成果需要在原先的概念设计基础上得以落实和修正,所追求的是建筑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效果。

Studio最大特点在“以工程师态度做建筑学的事”的第一阶段。尤其是选了极端环境(如雪山大海地震带)或特殊结构(如高层大跨张拉膜)的情况下,常会用到神奇的专业计算软件和见到工程实践专家。如果你是非常热衷这些事物的技术狂人,那么恭喜你,在AE的日子会充满激情;如果你是对此很有兴趣却担心工程计算自己吃不消的尝鲜分子也没关系,毕竟这是建筑课程,重点是体验工程师的客观视角而不强求学习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Reoil Coast, 杨楠 (石油钻井平台改造与新能源产业园开发)


Salt Project,Eric Geboers (临海沙漠晒盐与3D打印的盐建筑社区)




Architecture & Dwelling: Global Housing

Keywords: Affordable, House the ma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设计选题

相较于Dutch Housing以荷兰城市为设计背景,Global Housing Studio更多致力于研究探讨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国家城市(如印度的昌迪加尔,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等)的生活条件和住房问题。除了为普通大众提供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通过基于当地特有的历史、社会、文化、技术、环境、政治等方面背景的研究,提出在城市更大范围内适用的住房系统的构想,也是整个毕设过程重要的一部分。

A City Web,Federica Fogazzi

A Bigger Wall,Andrea Migotto


课程设置

整个设计过程可以分为Research,Proposal和Materialization三部分,每部分各占最终成绩25%,第四部分为P5汇报。Research部分包括有特定主题的几个阶段,从较为宏观的城市历史发展、建筑类型等、到特定的Social Topic(基础设施、经济来源、建筑遗产等)都有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每一部分的成果全Studio共享,并且作为设计Proposal很重要的Foundation和切入点。Proposal需与Research密切相关,同时着眼于急需重视的社会议题,基地地点和规模自行定义,在城市内自由选取。Materialization在设计过程占比重较大,设计的可实现度也是衡量的重量标准之一,从Local available建筑材料的选取到节点的简单易建都是提高Affordability的重要部分。

MSc3阶段的配套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的案例研究,项目包括发达及欠发达国家,旨在对于户型组织、开放空间、场地关系处理等有更为清晰的了解。第二部分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关于高密度小区规划的练习,旨在对于容积率、户数、公共空间占比等有初步了解。


A City Web,Federica Fogazzi

A Bigger Wall,Andrea Migotto




Architecture & Public

Keywords: Typo-morphology, Transformation, Multi-and Trans-disciplinary, Experimentation


设计选题

Public Building以实验性与探索性为特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建立个人的设计视角与工作方法。在Public Building的整套流程中,被首先强调的是设计的过程,而非结果。Studio主要有两个研究小组组成,即Public Realm与Border Condition &Territory.

PublicRealm关注城市公共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公共领域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及经济环境下进行思考研究。所谓“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媒介式的空间,在精神以及物理层面上为城市中的集体及个人提供了公共活动与交流的空间基础。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是类型学,通过观察,研究,分析,测试等等手段,从实例中抽取原型,将原型进行可能的转化与归纳,将原型与物理上的现实环境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相嵌合,进行共同的演绎,最终以drawing作为媒介,再现一种城市空间上的未来畅想。

相较下,Border Condition& Territory更倾向于大胆的试错。所谓“Border”,在Border Condition & Territory研究小组编写的XAgendas for Architecture一书中,被解释为一种区别于主流建筑(mainstream)与先锋派(avant-garde)的二分法的灵活模型,即立足于学科边缘的具体一点上,来探索建筑师的实践在这个边界上的相关性与合法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Mapping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具介入整个设计过程。首先是研究过程,研究对象完全基于个人的主观选择,进而通过多种媒介的可能性,对于原始研究信息进行记录,阅读,重绘,转译,再阅读等等不断重复的可能的过程,从而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最终完成研究层面的叙述。


Agora in Rotterdam, Paul Angelier, selection for Dutch Archiprix 2007


Project for a London Prison,Simone Pizzagalli


课程设置

Public Building将设计过程分解成为三个部分,Position,Composition,Actualization。

Position的含义较倾向于建筑师个体的立场以及视角。在PublicBuilding的毕设中不会要求任何既定的主题,关于设计的一切均从个人的观察视角以及在主观选择的切入点开始。在学生探索个人定位的过程中,历史上相关的城市理论、城市阅读方法以及建筑师身份立场辩论将在seminar中进行阅读与讨论。

Composition则不能简单理解为空间上的构成,而更倾向于学生具体以毕设为基点,来构建个人设计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跨越学科的思考、方法与媒介将会得到鼓励,而设计的工具(Tool)与技法(Technique)会在Seminar中进行讨论。

Actualization则是在个人研究与实验基础上的对于“建筑师”身份的回归。任何天马行空的研究与设想,最终未必需要成为一座典型意义上的房子(building)(而且常常不是一座典型意义上的房子),但是必须在物理上成为一个“可建造”的“建筑”(Construction)。


A Library for Blind,Filippo Maria Doria


A Library for Blind,Filippo Maria Doria




Complex Projects

Keywords: Contextualization,Urban texture, Complexity, Public


设计选题

Complex Projects通过研究在全世界不同类型城市中建筑对城市肌理及文脉的不同反映,以掌握如何在大全球化的趋势下在特定区域及环境中设计复合建筑的能力,因而其场地选择多处于第三世界国家或是在世界上具有典型城市症候特征的区域,通过对这些特殊场地的调研进而寻求针对特殊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Kees Kaan教授是整个CP Studio的主席,从其个人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中也可一窥Complex Projects 的设计思路。与一般studio不同,Complex Projects最终寻求的结果是2-4个public programme通过特定方式整合成一个方案,比如我的毕设是一个在美墨边境上包含了整合过的住宅,候机楼,边检以及活动中心四个类别建筑类型的Commuters' Terminal。

The Floating Land, Morris Yang

Life on the Line,Christy Liyuwai
Life on the Line,Christy Liyuwai


课程设置

CP毕设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设计指导老师都是当职事务所建筑师,多数来自于OMA、MVRDV等大型事务所,因此老师的思维都非常开放多元并且在设计和施工等各方面都经验丰富。另外,CP的毕设会在前期有为期两周的场地调研。以往毕设曾选址在芝加哥,美墨边境以及古巴哈瓦那等具备鲜明城市肌理及文脉特色的地方,因而场地调研的两周都非常有意思和令人兴奋。在毕设的前半段,即Msc3,还会有两门配套课,内容和课堂讨论话题也多和当年的毕设选题有联系。我这一年的选题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配套课是Anthropocene和New Urban Questions,课程相对发散。

学生在P1-P2阶段要从对整个城市及环境一无所知,到能提出相对完整的Proposal/Solution。通过P2后,老师会更关心建筑方案的实现程度,并督促学生在P4时达到设计完成绘图半成的状态。最终答辩时除需要逻辑清晰地从城市到建筑的分析外,还要求大量室内外渲染图以及建筑细部图纸和手工模型。然而相比其他studio,在建筑细部及大样图例方面,CP studio只要求提供解决方案并展示即可,并无过多的深度要求。

The Floating Land, Morris Yang


South Believes, Vaidotas Vaiciulis




Delta Intervention

Keywords: Water management, Flood control, Water dynamic, Ecology, Economy sustainability


设计选题

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在面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下,他们一直在不断得探索研究更新,大到全国范围的河流湖泊水域系统小到城市广场湿地生态,并联合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水利工程,生态学,植物学等众多其他专业的专家们之力,为荷兰长远的发展出谋划策。全球70%的面积皆水域,沿岸地区往往有着无可替代的区位价值,Delta Intervention想做的是当今形势下对未来极有意义的一件事,诸如生态法则、水系控制,可持续发展、弹性设计等,也是希望集众人的智慧,一点点探索和进步。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遗憾的却是对于建筑来说参与度实在太低。Studio属于建筑、规划、景观联合开设,不过实际上一半学生为规划专业。师资配备里面没有建筑出身的导师,建筑专业可选的都是拥有建筑资质的规划老师。不过跟着规划和景观专业一起学习,与规划老师和景观老师聊设计,也是对已有建筑观的一次冲击与拓展,实在是渺沧海之一粟的过程。


Reed factory along Oostvaardersdijk,李一佳

The Water Institute, 黄嘉懿 


课程设置

Delta的老师非常尊重个人的设计意见,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建议。他们唯一的要求便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相关知识点,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策略,这个过程或许会遇到许多设计难点,但导师们会帮助你一一寻求解决方式。

从时间规划上来讲,P2以前的时间基本属于学习和研究阶段,需要广泛阅读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再深入专研与设计结合。P2的评判基本以设计是否有研究深化的意义为标准,但不需要做出什么创世纪的新突破,任何一小步的进步都是值得鼓励和推进的。到P4时设计则需要完成到90%。P4之后的时间大多花在了切模型和做表现上。Delta给予个人的可调配时间非常丰厚,需要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和自行推进的能力。


Reed factory along Oostvaardersdijk,李一佳




Hyperbody

Keywords: Parametric design,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设计选题

Hyperbody studio是所有studio中最先锋,最有实验性的,其强调的是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希望探讨社会,环境,空间,技术和使用者自身携带信息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会做一些大尺度城市范围内的研究。Studio主张Data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想法的提出,设计的构思,方案的深入,成果的表达,都强调计算机精确控制,因此在1年的毕业项目中,会加入1-2个workshop,关于robot arm, 3D print 以及CNC的操作和应用。

Scalable porosity,MSc3 students


Scalable porosity,MSc3 students

 

课程设置

Hyperbody 的配套课不像其他studio与设计课分开上课,而是与设计课融合在一起,workshop也是配套课的一种,这样相对来说连续性非常强。由于每个人的设计着手点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针对自己的概念做相应的调研,有人基地调研多些,有人技术调研多些。

Studio 对毕设要求很严格,这也是许多人毕设不选择hyper的原因。时间安排上是前紧后松,通常前期调研和概念花费时间比较长,到后期建筑设计阶段,所剩时间不多,直接导致延期。P2之前的时间基本用来做调研,出想法,同时学习技术,软件,为之后设计打基础。P2汇报需要讲清楚你到底要设计什么,出发点是什么,用到技术是什么(也许这些对于其他studio来说很容易说清楚,但是对于hyper来讲,确实是很抽象,很难表述清楚的)。P4之前需要确定方案,并解决结构等实际问题。好在studio对建筑部分(平面合理性,剖面丰富性等)要求不高,但是对你的形体生成,功能定位等会深究理由。因此汇报时的“story”一定要能够自圆其说。

Warsaw Cultural Center,Krzysztof Gorniki

Kiel Germania Werft Bridging,Tade Godbersen




Interiors Buildings Cities: Culture of Craft

Keywords: Craftsmanship,Thinking and Making, Reinforcement and Revaluation


设计选题

Culture of Craft(以下简称Craft)是The architecture of interior下的一个分支,主题是手工艺与建造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重新解读与定位。教席所探讨的并不完全是室内空间氛围,而是一种在城市之中的“Public interior”。而对于Making space的讨论,也不是局限于其本身的空间特点,而是同时关注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中的定位。

Studio对于工艺的选择、文脉的讨论以及选取的位置和角色,都相对自由。当然这并不是一些空泛的讨论,在一开始学生被要求选择某一种特定的建筑工艺,进行定向的研究与体验。课程设置上也有很多相应的配套任务,比如去工厂拍摄纪录片,制作Vedute,Material Research等等,来帮助更深层次的了解某种材料的特性已经工艺。用老师的话讲就是“Dive into the material”。

Masonry Atelier,Diana Kuch

Masonry Atelier,Diana Kuch


课程设置

不同于传统Interior Studio, Craft课程设置比较开放,设计开始前有一个纪录片拍摄任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与Craftsmanship主题契合的着眼点,设计中各个阶段也都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每个人会有基于个人立场的Project,尺度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千差万别。由于没有任何的任务书以及地段的限制,前半年的时间基本是做做各种层面的研究,制定出一个合理的Project Plan。后半年的时间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始设计深化,最后实现一个可行的提案。


Parasite Shell Garage,蔡澄


Wooden Shipwright School,黄迪


设计侧重点依然是关于空间,材料,氛围,立面,构造等等的考类,在意对细节的把控,在美学上有较高的要求。前期多宏观的、城市层面的讨论,比如你认为craft在当代语境下如何Value和Position等等。到了后期的设计阶段,还是更多回到传统Interior Studio的特点上,尤其在意材料,构造及空间品质。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业是制作1:50或1:33的室内空间模型,从而实现对真实空间氛围的还原与把控。P3之后,设计老师不再逐一的校对平面立面的细节,但是BT老师却会花很长时间和你讨论各种节点、细部。

Wooden Shipwright School,黄迪


Wooden Shipwright School,黄迪




Interiors Buildings Cities: The Health Environment

Keywords: Public interior,Gasthuis,Healthcare


设计选题

Studio 本身注重从Interior 角度来剖析空间、建筑以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宏观上重视与城市的关系,同时更加看重材料的选择和细节的处理。

Healthcare研究的是荷兰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Gasthuis,一个介于Hospital 和Home 之间的概念,主要面向的群体是老人,有些接近于老年住宅。建筑要求在为老人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又能提供完善的养老设施,确保老年人生活在高质量环境中。课题从一开始就是在强调Public Interior的概念, Gasthuis具有其自身的公共属性,与此同时,如何与周边社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本身也成为了Public 属性里的一部分,加之住宅本身的Private属性,因此如何处理好Public与Private 之间的关系也成了做好这个项目的关键所在。


Gasthuis in the Haage,贾文钊


课程设置

配套课的每一界研究的主题都会有所不同。由具体的代课老师决定研究的方向。2016级毕设的研究重点在于客观的观察和研究 “场地的居民是如何生活在建筑环境中的”,并不会涉及任何具体的设计问题。配套课最终的成果可能和设计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它的目的是为接下来的设计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

设计前期以Research 为主,主要是以传统的Gasthuis 为例通过重新绘制平面图以及立面展开图,分析在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中建筑立面与庭院之间的关系。在中期老师会要求从自己的方案中选择一部分进行详细设计,细化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还需要考虑结构,构造,材料的选择。


Gasthuis in the Haage,贾文钊


总的来说,The Health Environment的课程安排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 它需要你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却并不鼓励形式标新立异和只重表皮的噱头。它不会玩弄一些新潮的技术,也不会追随最前沿的潮流。它注重城市和文脉,要求你提出合适的城市设计策略,关心你是否合理有效的布置了平面,同时注重建筑空间的品质和氛围。

The New Guest House for Aged People,费江溪

The New Guest House for Aged People,费江溪




The Why Factory: Wego City

Keywords: Adaptable, Tailor-made Over Time, Bottom-up, Co-Housing


设计选题

The Why Factory着眼于探讨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从不同城市要素中寻找下一个生活模式。WegoCity集中探讨的是高密度城市居住模式下,个体的自由和欲望在集体生活中如何得以实现。尤其是当个体的愿望一直在改变的情况下,当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主题。

WegoCity在于寻找在高密度居住模式下,建筑如何可以经常的符合每个个体不断改变的欲望和需求,以及改编过程中带来的新可能性和新的居住模式。


 Zero Wasted Space,Stavros Gargaretas


Pack City: Space on Demand,许晋恺


课程设置

The Why Factory毕业设计Studio主要分为三部分:CollectiveResearch, Personal Experiment 和Design Proposal。

Collective Research主要确定研究背景及主題,寻找整体研究方法及观点。同时订立各自的PersonalExperiment与Collective Research之间的关系,以求个人的研究结果可以结合为一个更宏观及全面的讨论。PersonalExperiment则是基于Collective Research制定的主题作出个别方向的深入研究,着眼于探讨特定因素中的不同可能性及分析方法。作为整个毕设中最重要的部分,由PersonalExperiment到Design Proposal并不是线性关系,更多是同时相互影响。由于TheWhy Factory十分注重Research及Proposal的整体连贯性,很多时候最终设计并非绝对的结论,而是作为Research部分的Materialization及延伸,同时衍生出更多论点与可能性。

由于设计过程的复杂和深入,The Why Factory的主题通常亦较为虚无,所以Studio十分注重Presentation的清晰及简明。整个毕设过程中,经常需要向不同的老师或客席讲师作阶段性的Presentation,以激发出更多不同的观点,并确保研究与讨论的清晰度。

 Zero Wasted Space,Stavros Gargaretas
Pack City: Space on Demand,许晋恺




结语

代村两年的学习,更多的是不同Studio的转换之间了解到建筑师不同的可能性,从而为成为一个建筑从业者找到适合自己的Position。取向截然不同的各式毕设Studio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索空间,甚至如果你认为现有Studio都无法满足需求,在TUD你还能加入鼓励学生自选题的ExploreLab。在Tutorial中,老师并不是一个引导者而常常是一个与你共同探索的陪同者:学生并不是被要求去做一个“对”的设计,而是去寻求有潜力的解决方法。以上对于各studio的描述仅是经验之谈,不代表官方观点。加之每年各Studio均有一定程度的设置变动,本文旨在提供参考,也希望抛砖引玉,在日后得到更多更详尽的补充。


文末,感谢各位参与本文撰写的同学和校友。

另在此郑重声明,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图注中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王战(General),杨可人(AE),陆薇薇(Dwelling),任中龙(Public),田希和(CP),李一佳(Delta),菅睿(Hyperbody),蔡澄(Craft),贾文钊、黄雨哲(Healthcare),许晋恺(Why Factory)

编辑︱黄迪,杨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