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究】为什么总有军队干部不惜“裸辞”申请复员?

2017-12-21 佚名 风戈


编者按:偶有战友通过各种方式咨询复原的政策,实话说,对于复原的建议就是要谨慎选择,真有这么大的决心不如曲线救国做些工作走转业这条路。当然,大牛除外。

经过一番努力,考取自己心仪的本科院校,怀揣着对军旅生涯的无限期待和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在象牙塔里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最后步入火热军营成为一名共和国军官。我想如今肩上扛星的你与我都应该有着这么一段相似的经历。大多数的年轻干部刚刚进入部队时也是干劲十足,充满激情。但近年来,要求复员的年轻干部数量相较于以往有明显提升,且提出要求者的年轻化趋势也愈发明显,更有个别干部提出“三不要”(不要军籍,不要工作,不要干部身份)。其决心之大令人咋舌。这种现象着实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要求复员的干部理由有千百种,但是他们都呈现出一个普遍特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学历高、眼界宽、技能强、想法多的。这样的一些属性,使他们自然地产生了复员的诉求,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后果,破釜沉舟,视死如归。当初进入军营时雄心壮志,现在却难以启齿说爱这座军营,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无希望

成长进步是每个年轻干部都有的正常诉求。但很多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拉扯着他们,使他们不得不搁浅了心中的梦想。首要问题就是调职太难。在基层作战部队,一个连队有五六个排长是家常便饭,机关也存在大量的编余干部,想要顺调的前提是你的能力素质必须特别突出。鉴于在转业安置问题上团以上干部与团以下干部差别很大,所以很多干部都把成为提升至副团职当作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毕竟俗话说得好:“部队干到营,出来等于零”。但是成为一个团职干部又谈何容易呢?很多干部辛辛苦苦熬到营职,却被冰冷的现实告知,不得不转业离开。身边见多了这样的例子,不由得使年轻干部心生畏难情绪,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是遵循前辈的老路,从而失去工作激情和动力。其次是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不对口。生长干部毕业分配到基层部队,第一任职基本上都是排长,这就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毫无联系。无论你是学机械的还是学会计的,到了基层排长岗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纵使心有不甘,纵使知道自己已经在成长进步上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也只有被动接受。这使很多干部试图调整到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去,但这样就涉及到在命令宣布之后的再一次更换单位,是不现实的,从而迫使他们选择复员,因为只有复员才能给他们利用大学的专业知识另谋出路的机会。最后是对军官职业化的误解。有的干部片面地认为军官职业化就是减少了离开部队的机会,是单纯地延长服役年限和时间,只看问题的片面和消极面,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失衡,钻了牛角尖,一心想复员。


二是退无后路

如果进步无望,能够给予一条合理的退出路径,我想在许多干部心中走与留的矛盾不会如此激化和突出。但正是“前途漫漫无期盼,回眸一眼路已断”的尴尬处境使很多年轻干部想不择手段离开额想法愈发强烈。

一是院校未做好对学员的职业规划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壮志满怀,充满期盼报考军校和国防生的高中毕业生中,又有多少是在充分了解部队情况之后再填写志愿,做出决定的呢?在大学读书这几年中,又是否真的想明白了以后迎接自己的是怎样的一种职业和生活呢?当毕业分配后,拿着一纸通知书到基层部队报道,才发现原来这才是部队生活,和自己理想中的场景相差甚远,此时后悔已经有些晚了。

二是院校的规定不合理。一些要求复员的年轻干部在校时已经丧失了在部队服役的意志,本应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淘汰,但是在实践中鲜有因此被淘汰的学员,而且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籍管理规定》和国防生所签订的培养协议,不服从分配或者执意退学需要退回学费生活费并收回学历学位证书,使得一些年轻干部不敢在在校期间提出退学,因此把复员申请改在任职命令下达后提出,这无异于给基层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三是干部政策领悟不到位。根据《基层军官管理规定》:“担任军官或者文职干部职务累计不满4年、本人要求退出现役,经教育坚持退出现役的基层军官,由本人书面申请,经军区级单位政治机关审批后,列入复员计划”。有的单位以此为据,拒绝受理干龄已满4年干部的复员申请,造成年轻干部的恐慌。

四是退役安置工作积压严重,排不上队,挂不上号。近年来,从部队转业安置到地方的人员有所增加,地方退役安置方面压力加大,对转业年限要求越来越长,更有满最高服役年限的干部仍然积压无法转业,即使转业,也很难再地方事业单位找到一个好的安置位置,想自主择业则更不见希望,还不如早点复员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五是长痛不如短痛的思想。有的干部认为,与其在部队浪费青春,消耗生命还不如早点离开部队,早日与社会接轨,早日享受正常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责任,激情的减退,能力的下降都是制约自身再起步的重要因素,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再想重来收获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再加上军官复员费过少,相比起来在部队在多呆几年并无任何优势,大头还是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如此来看,年轻干部想要早日复员也不足为奇。


三是横向比较产生不平衡心理

首先是在与自己的高中、大学同学的比较中,难免产生不平衡感。一般来说,军校生和国防生的录取线都高出重本线很多, 现在的副连职军官月薪基本上是7000元左右(艰苦地区除外)。在毕业之初,在工资收入上还是存在一定优势的。但是再过几年,眼看着地方上工作的那批同学在自己的领域内站稳了脚跟,薪金迅速增长,自己却仍然守着这几年块的月薪度日,心中不禁有一种失落。除此之外,在地方的选择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继续读研,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等等,自己却已经丧失了选择的机会。然后和同批入伍的同学比,有分到院校机关的,有分到家门口单位的,有分到大城市部队的,过着上下班的生活,兼顾到家庭也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和其余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比,能够正常双休,过上惬意的生活。而年轻干部大多位于连排级岗位,没有结婚,平时不可能回家,基本上是全时段保证在位,同时在待遇和发展空间上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心理自然难以平衡,认为自己当初“选错了路”。


四是社会认同感缺失

我国一直以来采用“军籍-户籍”的二元户籍体制以及退伍转业的安置办法,这曾经使参军入伍成为提升社会阶层的有效方法,难度堪比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是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元户籍体制给军人带来的优势迅速消失,有时甚至还成为年轻干部发展的阻碍。一个熟练的计算机程序员在地方企业月薪可达上万,但由于二元户籍体制的限制,使得年轻干部变更工作岗位异常困难,阻碍了年轻干部向其他岗位流动。加之现在的社会舆论中,“仇富”“仇军”思想盛行,质疑邱少云当年的英雄壮举造假,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地公布刘胡兰的“小三”身份,这些污蔑烈士英模的行为无形中树立了一种扭曲错误的导向,让如今的军人变成了“弱势群体”,甚至在与地方人员的交往中无法自豪地表明自己的军人身份,曾经受尊敬的社会地位荡然无存。   


五是众多压力难以缓解

其实对于在基层部队工作的年轻官兵来说,不是没有一腔热血和崇高追求,假如战争明天爆发,相信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奔赴前线,英勇拼杀,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一些琐碎的困难所累积的压力缠绕在身边,无法排解,咬牙硬撑,终究不堪重负。

一是身体健康方面。在基层带兵训练,摸爬滚打带来一身伤病,其中诸如滑膜炎之类的伤病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减少训练量进行控制,无法彻底根除,这为他们埋下了后顾之忧。

二是婚恋交往方面。基层年轻干部大多未婚,有的在学校期间谈了恋爱,分配到单位却不得不面对“异地恋”的现实问题,很大一部分的感情就难以为继。单身干部的问题就更为棘手,单位一般规定,未婚干部不能进行轮休,这使得他们除了每年的一个月探亲休假时间之外就不再有跟地方女青年接触的机会,我们无法指望涉及众生大事的感情问题都堆积在那一个月去解决,长此以往,越是单身越没用机会跟地方人员接触,越不接触就一直单身,恶性循环就此产生。对于那些已经结婚的家庭来说,如果是两地长期分居,对感情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很多夫妻就因为长期分居的现实导致感情破裂。

三是离家太远无法尽孝。随着父母一天天变老,他们也需要子女的陪伴。而休假的难以保障使赡养父母这件事成为一个心结。

四是买房已成奢望。由于政策的改革,部队已不再修建经济适用房,而年轻干部的工资面对高昂的房价仍然是杯水车薪,另外,军人住房公积金基本无用,要买房还需承担高额商业利率,对于年轻干部更是雪上加霜,若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年轻干部仍无法安心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