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溺水,刻不容缓!这些安全小知识,你和孩子必须get!
随着气温的回升
学生意外溺水事件进入
易发期、多发期、高发期
安全虽常提醒
但溺水事件仍时有发生
发生溺水的常见地点
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
牢记“六不两会”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6.不准不会水性擅自下水施救。7.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8.学会互相提醒、劝阻、报告。
溺水时的自救方法
1.一旦发生溺水,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屏住呼吸千万不要慌张,要马上甩掉身上的重物。
2.如果身边有漂浮物,要迅速抓住,尽力浮出水面,马上换气。3.有人下水救助时,要听从指挥,一定不要猛拉硬拽施救者。发现有人溺水时的救护方法:
●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大声呼救,叫更多的人来帮忙。
● 发现溺水者后,可充分利用现场器材,如绳、竿、木板、救生圈等救人。也可以将衣服连在一起当做绳索。
● 需要下水救溺水者时,一定要大声告诉他,不要惊慌,有人在救你。
● 下水救人时,不要从正面接近,防止被溺水者抓、抱。若被抱住,应放手自沉,溺水者便会放开。救人者应绕到溺水者的背后或潜入水下,从其左腋下绕过胸部,然后握其右手,以仰游姿势将其拖向岸边,也可以在其背后拉腋窝拖带上岸。
● 施救者若不熟悉水性或不了解现场水情,不应轻易下水,应呼救或报警。未成年人不宜下水救人。
儿童溺水后的正确施救方法:
在加强预防的同时,家长及监护人也要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意外发生后,救人刻不容缓,以下6点要知道!
● 1.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 2. 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 3.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 4. 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 5. 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 6. 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水域
我倡议,我接力
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希望各位朋友们随时留意一下,如果您发现有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私自在池塘、河边、水库等地方游泳、戏水、玩耍,请您一定要及时制止!从您我做起、从参与做起、从身边做起!
特别是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经常进行预防溺水等安全教育,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春夏之际
这些安全隐患也要留意
春夏之际,孩子们的室内外活动也逐渐增多。除了溺水,以下这些不起眼的设施和细节也可能危害孩子的人身安全。这些安全隐患,你想到了吗?
1.自动电梯
危险原因:乘坐自动电梯通常要避免孩子的手或小臂被卡在电梯门里。当传感器探测到物体时,大多数电梯门都会开。但由于孩子的手太小,传感器可能探测不到。
预防方法:尽量站在电梯后侧,不要让孩子接触甚至偎依在电梯门。
2.护栏
危险原因:商场里常有一些装在玻璃窗边的护栏,用来隔离楼梯、电梯或柜台,有可能成为导致孩子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
预防方法:在经过这些护栏时,家长要拉住孩子的手。孩子在商场中的攀爬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
3.儿童衣物上的装饰品
危险原因:有些衣服上有小纽扣、小装饰品等,容易被小朋友不小心塞到嘴巴、鼻子、耳朵里。
预防方法:尽量去掉孩子衣服上的装饰品,如小装饰扣、装饰带等。
4.硬果壳、圆物
危险原因:这些食物容易卡住喉咙,造成事故。
预防方法:避免给幼儿吃花生米、黄豆、瓜子等硬、圆、带壳的食物或带刺的鱼肉等。
5.药物
危险原因:因为儿童不懂药和食物的区别,容易把药当零食误食。
预防方法:不管是口服药还是外用药,都应放在小朋友拿不到的地方,以防小朋友误服导致药物中毒。
6.尖锐物品
危险原因:很多孩子因为家人不在身边,独自使用剪刀等尖锐物件,使用不当会造成意外。
预防方法:家里的刀具、玻璃等尖锐器具都不能给小朋友玩耍,避免割伤刺伤。
转自 | 新时代好教师(有删减)
1、收藏!史上最应该知道的公卫常识(汇总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3版)视频、课件
2、【文末有福利】十四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请您收悉!(附国家宣传海报+宣传视频)
3、【收藏这一篇就够了】三十三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卫必知155问
6、【收藏】完整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19)》
8、【收藏】(文末有福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试试题库汇总
12、防疫权威读物来了!这份指南请认真阅读(文末有下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