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流汗又脸红的事,怎么就成了大生意?
让运动这件事,显得不那么“苦”。
前段时间,头部健身品牌一兆韦德的创始人金宇晴,在他600平的大House里,拍了个吃大包子的短视频。金总对着镜头说:
这是我在这里最后一顿早餐了。
金总吃大包子的时候,全国多地有关一兆韦德健身房停业、转手的消息上了热搜,有办了卡的会员跑到上海总部去堵门,起了冲突。
视频里,金总声称要把他这套位于上海徐汇的大豪宅,加上先前卖的两台车,一起去堵公司欠下的窟窿。
一兆韦德是健身行业20多年的老牌玩家了,会员规模超过130万,曾是全国营收体量最大的健身房。
金总典卖家当这点钱够不够堵窟窿不得而知,但没过多久,他的所有视频一夜间消失了,包括那条“绝不跑路”的声明。
都是干健身的,能不能“跑”,会不会“跑”,那还不是基本功嘛!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商业健身房倒闭总数接近1万家,倒闭率10.39%,健身机构的注销数量,超过了新增注册数量。
在健身这个公认的朝阳行业里,商业健身房硬是干出了一种“朝不保夕”的气质。
究其原因,还是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在经济学上实在讲不通:
让更多的人办卡,赌大量的人不来,赌的是人性的弱点,赚的是偷懒人的钱。
从模型上讲,健身房反而不希望你养成自律健身的习惯。因为:
大伙儿打卡越勤奋,他们就越亏钱。
一个要靠与人性“对赌”的商业模型,它能走多久呢?
其实人民群众是有实实在在的健身需求的,大伙儿还是很想“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但不能是过去那种了解法儿了。
一方面是真的被传统健身房坑怕了,另一方面还是互联网发达了。
这几年,各路资本和行业新贵纷纷跑步入场,加码运动科技、线上健身这门生意。
这里面有一些入局较早的产品闯了出来,比如很多健身小白入门的第一步,基本都是:
手机上先下个Keep。
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拿它当个健身工具来用,骑行跑步帮忙记录个配速和里程,减脂增肌有个专门的课程跟着练。
说白了,能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开手机就能运动起来。
但只有这些想象空间还是太小了,大健康是个数以十万亿计的大产业,不能放着这座金山视而不见。
一来二去不断试水,Keep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多了起来。
想提升,有更专业的培训和教练;想减肥,有针对性的食谱和餐饮;想升级装备,有智能手环、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器材选配。
这是不是一款好用的app?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不会短时间内用户规模暴涨,如今超3亿人在用。
今年夏天,Keep登陆港交所,成了港股市场上主打“运动科技”的第一股,备受市场关注。
这时候,就不能再用这款app的功能如何优秀来衡量Keep了,要问的是,围绕运动这门生意,究竟应该怎么赚钱?
线上健身这门生意,能走出线下健身房的困局吗?
这两天,Keep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从这份财报里,或许能让答案更清晰一些。
Keep主要做线上健身内容(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及配套运动产品(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广告及其他这三大块生意。
这里面,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一度是第一大收入来源,过去三年内其在Keep总营收中的占比一直超过半数。
但在本次中报里发生了明显变化,Keep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今年上半年实现4.66亿收入,营收占比47%。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实现了4.49亿元收入,营收占比达到46%。
会员及线上付费内容对营收的贡献,已经提升到和自有运动产品基本持平,内容的变现价值逐渐凸显。
Keep本来就是做健身内容起家的,关于“教人怎么科学有效变健康”的在线课程,在平台上沉淀了近10年。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Keep的精品内容付费,为Keep的专业服务买单。
这主要还是源于Keep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内容壁垒的打造。
不论你是想从新手小白到大神进阶,还是需要从减脂瘦身到冷门运动,都能找到专业的辅导和志同道合的圈内好友。
想运动的时候,用不着花心思去设计训练方案、挑选课程,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已经帮你办了。
关键是,运动完了还能通过数据沉淀和正向反馈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奖励,Keep 让原本枯燥、难坚持的运动变成一种令人上头的快乐循环大法。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近期被不断关注和热议的奖牌赛事了。
财报里,今年上半年线上内容营收实现的10%同比增长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虚拟体育赛事业务的强劲表现。
普通人想拿一块专业马拉松赛事奖牌,那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在Keep上,只需要花个30-100块报名参赛,然后,选择一项你擅长的运动去完成任务打卡即可。
跑步、竞走、跳绳、骑行等各种运动都有,只要达到目标运动量,都有奖牌一块。
在社交媒体上,各种主题联名的Keep奖牌已经成了实打实的社交货币了,有些奖牌甚至被人炒了起来。
奖牌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让Keep赚了多少营收,而是去扭转一种用户习惯。
过去大伙儿觉得去卖力健身、燃脂暴汗是很辛苦的,“反人性”的。但能得到奖牌这种正向激励,满足社交价值感,事情就变得“顺人性”了。
那格局不就一下子打开了?
所以说,和传统健身房相比,这套模式正好是反过来的。
线下健身房靠收会员的预支消费,虽然能快速实现资金回流,但培训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光靠割韭菜是行不通的。
时间长了大家就会觉得,去健身房健身是一件:
让身体和钱包都背上压力的事情。
Keep的模式是坚守内容价值的长期主义,争取去越来越了解健身运动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去升级优化产品和服务。
这是一件不那么容易但更加正确的事,只要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出,Keep的业务模式会越来越丰富。
比如围绕运动人士的“吃穿用练”,就催生了Keep的硬件业务和运动配套业务,智能手环、动感单车等产品,既能和内容打通,又能将数据积累下来。
如此一来,连接线上和线下、覆盖运动全生命周期的Keep 运动生态就水到渠成了。
这些产品,时不时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今天单车成为打卡利器,明天瑜伽裤又成了OOTD,反过来都成为Keep的外部流量入口。
大家诟病已久的健身房,Keep也有下场去改造的想法,先是自己运营做好品控和口碑,然后再把行业大佬们拉下场一起做大做强。
传统健身房觉得优质课程和教练稀缺又费钱,Keep便开放自己的教练资源和内容供给,让健身房老板省钱、让健身房用户省心。
这可真是:
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健身房生意。
从财报上看,Keep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2.23亿元,虽然处于亏损状态,但较去年同期亏损3.17亿大幅收窄,毛利率提升至43%。
前期在利润上亏损,其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业务初期的常态。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其实也就是这两年才刚刚扭亏为盈。
对好的商业模式,不妨多一点耐心等待,就像讨论健身这件事一样,大伙儿说的第一句话都是:
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
中国健身走过30多年的路,期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概念误区。
过去大伙儿把健身这件事,和节食、减肥、身材焦虑这些绑得太深,一提起来,就让人想到艰苦、对抗、禁欲、克制……
除了想做运动健身这门生意,Keep也想把这种刻板印象做个扭转,帮助用户发掘运动中的“趣”和“甜”,尽力让运动这件事显得不那么“苦”。
其实梗着脖子撸铁是健身,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也是健身,甚至一动不动地坐着冥想,也是健身。
让喜欢暴汗燃脂的人去挥汗如雨,让久坐办公桌的人打个八段锦,让喜欢社交的组个飞盘局。
开始运动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运动的定义给放下,一旦这么做了:
运动这件事反而变得简单了。
前段时间,Keep还专门办了个“8.8全民运动节”,线上线下的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的。
连运动都像过节一样了,这身体能不好吗?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青梅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