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银行们更该怕互联网公司,而不是金融科技公司?

2017-08-27 孙爽 Fintech前线

老铁们,今天星期天(对我知道也是七夕……),来务个虚。


前几天前线介绍了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金融科技报告,报告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银行们更应该害怕互联网公司,而不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指出谁能触达用户,谁就拥有未来。


我完全同意这两个观点。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今天我就再来“布个道”。


两三年前,我去一家城商行调研,这家银行信息科技部老总很有危机意识,他愁容满面地说:现在银行网点还有人,可以后呢?年轻人还会来吗?


当时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了。可现在仔细想想,除了每个月收工资、看到银行发来的短信时会想起银行,平时跟银行还会发生什么关系吗?很少了。


这意味着什么?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这已经成为共识。再往前想一步。谁拥有数据?拥有用户的人。等等,这听上去简直是一句废话,用户不就等于数据吗?


不,这里是有一个gap(间隔)的。以往,银行认为“客户”的数据才叫数据。而互联网公司这种物种不这么想,它们认为先别管这个用户能不能让你现在就赚到钱,也就是说,先别管他们是不是“客户”,先服务了再说。等他们习惯用你的服务了再根据对他们的了解推销产品,往往事半功倍,此之谓“流量变现”。


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早就开始用户圈地运动了。有些触网较深的银行向互联网公司购买流量,已经感受到它的昂贵。


我们这里不去深入探讨用户数据的所有权问题。数据固然是属于用户的,但用户在接受服务前,应该明白自己被服务的一部分条件可能是自己的数据被服务商“看到”、“使用”、甚至“控制”。这里的关键是服务商要披露清楚搜集用户数据的范围、用途、异议提出渠道,还要在使用前跟客户申请授权。


已经有些银行想明白,不甘于被管道化,心思活络起来,动起来去全方位地服务用户。也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在积累了足够多数据后把金融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所以你可能会觉得银行越来越不像银行、互联网公司越来越不像互联网公司了。我认为两者在终极状态里是融合的:你在使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时可以无缝使用金融服务,而“银行”这个词,不再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网点”,而是“无处不在的服务”,“银行即服务”,就像SDK或者API一样,“即插即用”。


不过要提醒的是,尽管对用户来说,使用金融服务可能是“零感知”的。但毕竟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总会有坏账的。如果全部互联网公司把全部精力拿去做金融业务,小心信用评级被拖累。


银行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要去服务好用户。互联网公司也要敬畏金融风险。以后,尽管客户可能不会感受到来自于银行或者互联网公司的有什么不同,但在后端,银行和互联网公司可能会先掰会儿手腕,然后各司其职。




零壹财经诸多微信群(Fintech高管群/投资机构群/PR群/友媒群/消费金融群/综合群等等)正在招募群友,如欲加入,请发送您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想加入的群类别和微信号(从后台无法直接看到您的微信号)到后台。为提高通过率,敬请发送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