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比特币交易

2017-09-17 孙爽 Fintech前线

直到所有比特币交易所/平台发布停服公告,人们才终于相信:不能用人民币买比特币了。其实更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从2011年9月中国第一个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上线到2017年9月,中国居然允许比特币交易所存在了这么久。


翻看比特币的出生宣言——《比特币:点对点现金系统》,第一句话即是:一个真正的的点对点的电子现金应该允许从发起方直接在线支付给对方,而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金融服务机构。


比特币生来就是要颠覆金融的,它让人们无需信赖交易对手,但它并不是去信任的,它需要人们信任它的技术和规则。


在过去的六年中,它收获了无数信任,价格从2010年千分之一的披萨上涨到一度突破3万元。


你可以把它当投机/投资的标的等它升值;在ICO被取缔前,你还可以用它投项目支持心仪项目/团体的发展;在一些国家,你还可以用它购物。


如果说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工具,在不知不觉中,你发现比特币越来越像“货币”。稳妥点说,比特币具备货币的某些职能。


有观点认为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难以充当价值尺度,因此无法成为货币。但在实践中,比如ICO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出比特币至少在ICO圈内已经被当做价值尺度。


比特币被用作消费则是流通手段的表现。


至于储藏工具,可能比特币并未将这一职能表现得很充分,尽管有人表示要将它当做“传家宝”。但纸币本身的这一职能也不明显,如果有人愿意储藏纸币,它所依靠的是主权国家的信用背书。


有观点认为比特币背后没有主权信用做支撑,意思是它不配成为纸币这样的货币。


还有观点认为比特币数量恒定,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将“货币”默认为“法定货币”(法币)了。


如果比特币并不想成为法币呢?如果它只想服务“一小撮”人群呢?成为大众追逐的东西是它的“初心”吗?


它从一开始就是“野生”的,它背后没有也不需要主权信用,它有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职能全靠它的拥趸对比特币技术的信任。


当前,别说是法币,主权国家显然还难以承认这个来颠覆自己的东西是“货币”,或者说主权国家认为只有货币当局发行的才能被称为“货币”。它们显然难以忍受铸币权旁落。


2013年中国将比特币认定为“虚拟商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中写道,“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某些类数字货币在私人部门率先得到应用。”他没有对数字货币和货币做出具体定义,但他的表示至少说明他承认比特币至少在私人部门中是“类数字货币”。


各国监管层和坊间对比特币性质的讨论和意义还在继续。


有观点认为比特币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好处,也有观点认为投资比特币赚到钱去消费也是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不管如何,这些年比特币的火爆着实让投资者、从业者和监管者不得不认真看待它、重新思考货币经济学。


比特币是世界的,它不与某个国家为伍。这不意味着政权不会追逐它,不意味着它不会被当成一种资产被配置。


比特币是难以被封杀的,如果某国“取缔”它,该国居民又有拥有它的需求,它只能在地下交易,这更难监管。所以,可以设想的一个推断是对比特币交易所实行牌照制监管,并适时储备比特币。


历史正在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