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怂”,我们的地图炮里终于有了——香港
曾经的香港之于大陆青年,就像屌丝梦中的女神,但对于那些真正跨过香江,来到大陆与我们面对面的港人,大陆却有一套专门的称呼等着他们——比如“港怂”。
这个词起源于看不惯,流行于眼红,泛化于民间的对垒,又和解于20年后逐渐成为常态的陆港同行之中。拿这粒从大陆开向“国际及港澳台航线”最古早的地图炮,观香港回归20年来的潮起潮落,也颇值得玩味。
“港怂”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text | 罗兰德
有句玩笑说,香港的广东道上,听不到广东话,上海的香港广场,香港人也消费不起了。虽是几年前的金句,如今却越来越适用。背后映射的,无疑是香港和香港人的落寞。
回归20年,东方之珠越来越像一座普通的海滨城市,内地新一代对于香港价值观满怀不屑,知识分子则重新为它挂上“文化沙漠”的牌匾。
“港怂”一词悄然流行,带着一种戏谑与揶揄,但实则是一种“你看,我们也要把你纳入我们地图炮体系了哦”和一种“我没把你当外人的”下意识表现。事实上,这个词其实早在30年前便已经从他们父辈嘴里溜出。
曾几何时,香港之于中国大陆,是一个屌丝梦中的女神。艾敬在1992年唱出“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为什么那么香”,无数四五线县城青少年的世界观里,来自录像厅的维港夜景,显然比大人口中的王府井和南京路更加深入人心。
1978年,一座饭店在北京三里屯外破土动工,饭店名由邓小平题写,投资者则是“船王”包玉刚,他用他老爸包兆龙命名了这座意义非凡的建筑——它成为港商投资北京的第一单生意。此后十多年里,香港人陆续北上,他们为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试验场带来了管理经验、技术团队、华侨资本和一腔热血,当之无愧成为一群“改革开放的包工头”。
△ 很少人会意识到,长虹桥边上的兆龙饭店是港商的一个重要象征
港商之中,鱼龙混杂,不是每个人都是霍英东或李嘉诚,但在那时北京人的消费能力面前,几乎每个香港人看上去都是大款,高学历的海淀小青年们看着女同学被香港口音的中年男子牵走,郁卒愤懑之余,只能狠狠啐上一口:“港怂!”
这就是现在北方人常挂在嘴边的来源。很早以前就有网友在天涯论坛上说:“八十年代,港人进入北京,有钱!一个个好色,北京的哥管这帮孙子就叫港怂。”
香港人到底怂不怂,这很难评价,但内地青年甚少有没被香港黑帮电影启蒙的,曾经与黑社会交道颇深的老演员陈惠敏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自己在东北的名气比刘德华还大(刘德华:???)。不论从哪个角度,很难有力论证香港人是不是更怂,“港怂”更像一句情绪化表达。
△ 作为香港著名的国际性黑社会组织14K的大佬,陈惠敏的形象被大陆观众熟知更多是因为他出演的多部黑帮题材影片
事实上,乐意在改革开放之初北上的香港人,有相当一部分与内地同胞同根同种,甚至同样乡音。李嘉诚是潮汕人,查良镛是浙江人,沈殿霞是上海人,就连前特首董先生的父亲董浩云,也是在江浙发迹后迁去香港。
不爽归不爽,在历史造成的经济实力悬殊落差面前,大陆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雄厚的香港资本和商界精英迅速灌入。至今,我们很多人仍然在港资的企业工厂里谋生,在太古里、恒隆、中环广场里消费;在娱乐、时尚、广告等行业,我们也仍然能感受到来自香港的深远影响。
在北上的大潮里,比起商人对于投资项目的趋之若鹜,文化人更加纠结。充满乐天精神的李翰祥则在北京力邀下拍出《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给后来的两地合拍片播撒了第一缕曙光。
用不了多久,大陆的女生们就开始疯狂争抢四大天王的海报,男生们则将Beyond的歌曲倒背如流;当时还没有像现在那么多的字幕组,人们纷纷追看的是TVB的电视剧和“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香港电影。
正是这片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不但开启了我们对于流行文化的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审美趣味。
△ 在虎扑社区今年的“女神”评选中,香港女星邱淑贞击败大陆女星高圆圆,成为虎扑网友心目中的第一女神
那是香港人在中国内地的黄金时代。对于内地老百姓,香港是一座充斥着金钱、暴力和天皇巨星的梦幻都市,人们真心实意期待预言里的1997。而对于香港人自身感知到的彷徨、迷惘,内地人无法感同身受。
流光容易把人抛。1995年《财富》记者那篇《香港已死》发布12年后,内地状元前往香港留学早已不算新闻,人们开始讨论上海和香港的各自长短,反思香港教育和内地教育的制度差异。看上去深圳河两岸,进步都不小,但回归十周年晚会上,《始终有你》的歌声已不及《狮子山下》来得铿锵有力。
早年在北方耳濡目染的李翰祥、张彻们早已谢世,这次北上的导演们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吴宇森把江湖义气包装成三国史诗,陈可辛将香港电影史最重要的IP“刺马案”当做交给大陆市场的《投名状》,就连坚持本土主义的杜琪峰、许鞍华也在2013年后纷纷拥抱内地观众,坦然“认怂”。
香港地主们在大陆土豪的一掷千金下被衬托得黯淡无光,互联网时代,这座城市的缺位也饱受讥讽。富人在历史中隐去,剩下的只是香江两岸的网络暴民在互联网上对阵厮杀。“港怂”人数几何?怎敌得住浩浩荡荡的“帝吧出征”。
这座城市自身也慢慢在变,原本坚信“付出总有回报”的1970年代一去不返,剩下的是二十年不见更动的富豪榜,年轻人在这座城市中似乎丧失了追梦的可能。饱受诟病的城市规划与房价地价,和“亚洲最自由经济体”的赞誉交织,形成了一座怪异的魔幻城市。这座城市的主流价值观,逐渐从海纳百川吸收移民,向保守的本土意识转移。青年一代的祖父辈们许多来自木屋区,如今他们却选择将敌意发泄到旅行者身上。
盛名之下,香港早已不堪重负。我曾当面问过马家辉关于香港与内地异同的蠢问题,马家辉反问:“香港只是一座城市,为什么要拿它和内地上千座城一起比较?”
香港人是终于“认怂”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只是话语权更迭之后自我定位的再调整,不论坦然或失落,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过程。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上千座城市中的一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其他中国城市的尺度,去规限一座原本拥有诸多差异和特色的城市。
2016年,被认为最有港味的制片公司“银河映像”推出了一部以悍匪为题材的动作电影,用浪漫的手法帮助香港人,以及那些受香港文化潜移默化影响过的内地观众回顾了这座城市曾有过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就算亡命徒也能活出梦想。只是那时香港人就已发现,任你从前叱咤风云,深圳河一过,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现实比虚构更精彩
微博:@Aha视频 | 微信公众号:ahavideos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