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版《变形计》:你上的是什么学,你就是什么人

Aha视频 Aha视频 2020-02-12

最近美国检方揭露了一起教育界的巨大招生丑闻,涉及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


学生家长只要出得起钱,中介公司可以让学生以“体育特长生”身份入学,甚至可以在考试中代找枪手,替人考试。

 

新闻评论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沦为一种阶级固化的工具,而不是成为阶级变化的工具。”

 

阶级与教育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英国BBC曾经在2015年播出过一部纪录片《学校交换:阶级分化》,聚焦了同样的问题。


第三期“看了吗”,关于“阶级分化下的教育差异”。


英国是一个阶级比较固化的社会,英国人谈起阶级,就像是谈论天气、谈论下午茶那么自然。


BBC曾经根据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大因素,将英国的社会分为7个阶级:精英阶级、固有中产阶级、技术型中产阶级、新兴富有工薪阶级、新兴服务业工作者、传统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精英阶级是英国最富有和最具权势的阶层,他们占据顶级社会资源,在社交场上谈笑风生,马术剑术哲学拉丁文是他们的兴趣爱好。


在阶级固化严重的社会,英国人不断反思,教育能否打破界限,实现阶级之间的相互流动?


纪录片《学校交换:阶级分化》是BBC做的一场独特实验,找了英国老牌私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的6个学生,进行一周交换学校的体验。


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第一集是私立学校的3个学生去公立学校体验;第二集是公立学校的3个学生去私立学校体验。



纪录片开始给出了一个数据,英国只有7%的学生能接受私立教育,这小部分人,掌握了英国的主流社会话语权。


英国教育慈善机构萨顿信托基金会曾经做过调查,在司法界,就职于高等法院及上诉法院中有74%的主审法官、71%的出庭大律师,接受的是私立教育。



纪录片选取的私立学校是沃敏斯特学校,一所拥有三百年历史的高级寄宿学校,400名学生,每年花给学生的基础金额有900万英镑。在这上学可不便宜,学生家长每年需要支付高达2万7千英镑(约合人民币24万)的寄宿费。



最早的教学大楼于1705年建设,1707年完工,大门由爵士设计,还有一把都铎王朝的椅子,说起这些的时候,校长马克一脸骄傲。



纪录片选择的公立学校是本罗斯学校,位于德比郡,是英国比较不富有的地区,每年只有20%的学生能考上大学。


这所公立学校有超700名学生,花给学生的基础金额为500万英镑。学生数量是私立学校的两倍,但金钱支出只有二分之一。



纪录片中每所学校的3个孩子进行了一周的交换学校体验,是他们人生的短暂交换,也是英国阶级的短暂流通。


有两个学生的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


叙利亚女孩娜丝:私立学校是象牙塔环境,这里不属于我


公立学校的交换生娜丝,是从叙利亚政治避难来到英国的。她的父亲2004年来到英国,她和母亲在2011年才来到英国,一家人分离7年得以团聚。


刚来英国时,她甚至不会说英语。



娜丝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一些,她有她的目标,评价公立学校的其他孩子,她说:“他们早早放弃了努力,不再相信自己。”



娜丝不愿意在公立学校随波逐流:“我的父母让我去最好的学校,住最好的地方,我要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不能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聊起未来的理想,娜丝很坚定,自己不想成为普通人:“上剑桥牛津这类高校,之后做首相。”



这个阶段的娜丝很感染人,她经历过社会残酷,并没有选择放弃努力,反而斗志昂扬,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集,公立学校的学生去私立学校交换,娜丝想看看自己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晚上,娜丝就一直在接受私立学校的规矩:


“宿舍十点钟熄灯,七点钟起床。”
“熄灯后和课堂上不允许使用手机。”
“女生不允许化浓妆、穿短裤或散开头发。”


娜丝有些不适应,想要回家了。



镜头扫过鞋架,上层是私立同学的鞋子,都是大牌;娜丝把自己的帆布球鞋放在了第二层。



这些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娜丝意识到自己虽然进入了私立学校,但差异没有消除。


私立学校有42个课外社团可以让学生选择,娜丝选择了天文学。音乐、戏剧、运动等丰富社团活动,在公立学校是不可能有的。


娜丝对着镜头说:“真的很棒!” 这种打开世界的喜悦,可以让娜丝短暂忘记阶级的差距。



但这种开心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交换期间,私立学校组织了一场历史社团晚宴,公立学校的三个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


娜丝在晚宴上好像并不高兴,她总是想太多,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怕说错话,整个晚宴都很拘谨。



相较而言,另外一位来自公立学校的交换生布瑞特更主动一些,他坐在了校长旁边,还能开起玩笑。



正式晚宴是私立学校的教育之一,每学期三到四次的宴会,让学生可以在社交场合上游刃有余,大方地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


娜丝并不适应这样的场合。性格中的敏感和胆小,让她不停地往后退缩。



交换结束后,娜丝说:“我很喜欢私立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她又否认起自己,她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她待得并不开心。



娜丝遇到了一个也许会实现理想的捷径,这让我想起了《流星花园》的第一集,杉菜的父母花巨款送她入校。开学第一天,杉菜抱着饭盒去热饭时,校工开玩笑地说:“全学校可能只有你认得锅炉是什么。”


生活不是偶像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杉菜一样碰上道明寺。当普通孩子进入贵族学校时,身份的差异、阶级的鸿沟,他们对社会更敏感,内心不自觉生成的自尊心,反而会束缚住前进的步伐。


工薪阶层的布瑞特:教育对人的改变,比想象的要大


如果说娜丝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在纪录片里,一个叫布瑞特的学生,则创造了一个阶级跃升的奇迹。


布瑞特是公立学校的学生,爱调皮捣蛋,喜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


第一集,私立学校学生到公立学校交换。私立学校的赛德看见布瑞特顶撞老师,以及公立学校混乱的课堂,有些疑惑,“你没有担心这影响你的未来吗?”


布瑞特满不在乎:“只是搞笑,这是我们的自由。不过要适可而止,不然会惹上麻烦。”在尺度的把握上,布瑞特有点小聪明。


私立学校的赛德

公立学校的布瑞特


赛德的家里有一栋府邸、50多辆豪车,标准富二代,比公立学校的学生,要成熟很多,显然他并不认同布瑞特的做法。


关于如何学习和未来规划,赛德考虑得更清楚一些:“我已经想好了自己的路,以后会成为一名工程师。”不出意外,他能顺利完成他的梦想,实现阶级的巩固和跃升。



同样是面对未来,布瑞特考虑的是生存:“如果不接受教育,找工作会难一些,找不到工作,就没地方住。”



从布瑞特家里的环境看,应该来自于英国工薪阶层。


工薪阶层的孩子教育问题,是目前英国公立教育的一大难点。如果不重视教育和人生规划,他们很容易就会沦为社会底层,寻求国家的社会福利为生。比如闻名世界的英国足球流氓,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底层白人。


在公立学校,下午3点就放学了,布瑞特从来不会写作业,他的理由是,他和家人共用一个房间让他失去了专注力。



我想起了我在英国留学时看到的场景,每天下午,都能看见高中生聚众玩乐,抽烟,喝酒,到住宅区损坏公物甚至接触毒品。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最怕遇到的群体就是这些高中生。受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他们无所畏惧,有的会在街上纠缠你帮他们买烟,买酒,严重的还会对你种族歧视和肢体骚扰,而留学生能做的只有远远避开。


布瑞特没有严重到接触毒品的地步,他只是一个爱玩、对未来毫无规划的大男孩。


第二集去私立学校交换前,布瑞特兴奋地跳了起来:“这种机会可能我这辈子只有一次!”



公立学校的纪律比较懒散,布瑞特和娜丝一样,最开始会不适应私立学校的严格要求。


上课时,布瑞特打起瞌睡,被老师点名;课上有学生讲话,老师很严肃地批评讲话的学生,“再说话就出去”,吓得布瑞特都不敢玩笔了。



但慢慢地,布瑞特熟悉了私立学校的要求,他爱上了私立学校的环境。


网球场上,布瑞特和赛德说私立学校的学生会主动和他打招呼,不会像在公立学校一样被人议论,他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里,想留下来。”



课外社团,布瑞特选择了军训项目,项目包含车辆组装,布瑞特都要玩疯了。



交换期间,私立学校的校长面试了三个公立学校学生,只有布瑞特想留下的意愿最明显。


校长有每个学生的一个评价表,在谈话时,校长指出布瑞特的能力不足,布瑞特反应很快,回答说“我会不断鞭策自己”,校长对此的回应是,“你不用说这些套话,以为我会喜欢听。”


不过校长还是给了布瑞特不错的评价,“你可以做大事,就是能力还不行。”



在被校长点醒之后,他决心改变自己。



布瑞特开始遵守纪律,更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在军训项目中的步兵训练里,他很认真,希望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他不断地在镜头前表示:“我一定会选择沃敏斯特学校。”



在交换结束的时候,能够主动和校长去道别的,只有布瑞特。



纪录片外,布瑞特得到了奖学金的资助,留在了私立学校沃敏斯特上学。


2017年,据外网报道,布瑞特在私立学校成绩优越。


虽说布瑞特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缔造在他的经历里有迹可循。


他在获得进入私立学校的机会后,不断地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并且不畏惧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要留在更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


从照片上看,布瑞特的变化真的挺大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校长对谈:我们愿意去改变


在这部纪录片里,私立学校的体验者更像是去参加了一场夏令营,不会像娜丝一样对生活的改变惴惴不安,也没有像布瑞特一样抱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此一次”的心态,这似乎更应证了“阶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这一观点。


比如私立学校的凯蒂,她交换完的体验是,感恩自己能够成为那幸运的7%。



私立学校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能轻易见到名人,丰富的课外社团给他们更多机会尝试,更严苛的约束帮助他们能更自律和进取。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教育差异,在纪录片中表现得很直接。


同样的教师数量,公立学校的学生是私立学校的两倍。


在学生录取之前,私立学校的校长几乎会和所有的学生家长先见面。



但在公立学校,这并不可能实现。片中的公立学校每年大概会收150个外国学生,平均每两到三周会来一批,同时也会离开一批,这些学生来自于叙利亚、伊朗等国家,他们几乎不会说英语。



私立学校的校长认为,公立、私立学校的区别在于课外教育,私立学校有音乐、戏剧、运动等42个课外社团,有充裕的时间和资源来强调素质教育,学生家长也更配合。


公立学校只有一个离学校10分钟路程外的健身房。



私立学校的模式能否推行到公立学校?显然,公立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土壤。


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私立校园中学生们步伐悠闲,让公立学校校长很惊讶,年纪轻轻已经有了那种放松的冷淡的牛津步伐,这是环境所潜移默化的。



我想起了我在英国留学时的华裔房东,在公立高中综合成绩第一名,却在剑桥的面试中,被刷了下来,原因是不懂面试礼仪,而这些公立学校没有教过。他当时的微笑,让我觉得是对壁垒森严的英国阶级社会的无奈叹息。


影片结尾,公立学校的校长说如果让她选择,她依然会留在公立学校,“因为必须有人愿意出来为此而改变”,私立学校的校长在经过这次交换后,也愿意开放私立学校的资源。



看起来是一个温暖的结局,但能对学生起多少作用?这种改变需要多少年才能看到成效?似乎不得而知。


在国内,教育问题也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北大农村学生大约为一成。“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刺痛了多少普通家庭的心。


去年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陶崇园因为不堪导师的长期压榨,跳楼自杀的轰动新闻,揭开了国内研究生受到某些不良导师迫害的痛心真相。


每年五千元的生活补贴和去美国读博的优先权,是陶崇园心里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此他一直忍耐,直至忍无可忍。


这让我想起来身边一个真实事例,我的一个朋友,是国内某名校的研究生,因为读研期间想出国做项目,被导师百般刁难恶意阻挠,她冲进导师办公室拍桌子,讨要正义,她说“大不了不要这个文凭呗,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最后她去成了,朋友家境非常优渥,父亲是大型公司的老总,她的底气来自于“我不怕失去”——她不怕威胁。


这也是个惨痛的教训,无非是拿人性之恶做文章。


所以,真的能靠教育改变命运吗?能。真的能靠教育改变阶级吗?我们希望能。




文:三三  睡睡  Loch J

监制:Pi

图片来源于bilibili视频网站



互动

你身边有凭借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吗?他的故事是什么?




扫码,加入“Aha粉丝群”

更早知道我们在拍什么

参与选题、参与拍摄

更早参与我们的内容制作

还能获取小礼品



微信改版了,怎么找到Aha视频?

将Aha视频设为星标,就能了解我们的每个动向




- 我们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

(点击图片观看)


黑户9年,他要验DNA才能上学 | 一场特殊的亲子见面会

参加过1000场婚礼的人都见过什么:婚礼想弄成葬礼,新娘跟魔兽玩家跑了

那些被无数人暗恋过的校园主唱,毕业后都去哪儿上班了?



现实比虚构更精彩


微博:@Aha视频/@来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 微信公众号:ahavideos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