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明确提出了六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六大重要原则之一,为我国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以资源消耗、粗放型发展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走着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路子,为此付出了严重污染的代价,“绿水青山”逐渐与“金山银山”产生矛盾。生态修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开始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2年以来,东莞市以“水乡片统筹发展”为载体,抓住麻涌镇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等关键问题,投入3亿元补助资金大力整治华阳湖。突出市镇党委书记责任,以上率下,市镇联动,制定行动规划文件、建立督导问责机制,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和“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的工作思路,高标准执行“两高一低”“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工作,采取“生态修复优先+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麻涌模式”,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优先、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绿色发展机制。
2015年,华阳湖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典型案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麻涌镇的“华丽转身”为类似镇(街道)的突围、破局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具有鲜明的区域样本价值。
【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整治 产业结构转型 高质量发展
麻涌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北部,地处珠江口东岸,是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44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据历史记载,麻涌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立村之始名“古梅乡”。20世纪五六十年代,麻涌镇是鱼米之乡,是全国著名作家陈残云的小说《香飘四季》的原创地。
20世纪90年代,新沙港建成使用,释放了麻涌镇的区位优势,改善了投资环境,麻涌镇一时成为招商引资的热土。但由于历史局限,当时的招商引资没有厘清绿色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关系,形成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产业经济。一方面,环境污染加剧,过去一些河道水质甚至达到了劣5类,使得麻涌不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的条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两高一低”企业占据了土地等要素资源,高端优质企业发展空间小,投资意愿低。环境污染的现状使得麻涌一定程度在产业结构上陷入了“低端锁定”,影响了人居环境,导致不少本地年轻人“出走”,弱化了地区发展后劲。要解决这些现实难题,迫切需要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重塑麻涌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 2012年,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区四城”的建设目标,强调要推进区内各镇街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为东莞乃至全省探索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并提出建设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设想,制定《东莞水乡片统筹发展概念规划》。希望以水乡“10镇1港”为基础,探索同类型经济区域的一体化,推动发展模式从粗放分散向集约有序转变、资源配置从行政区配置向经济区整体配置转变、产业形态从“小、散、弱”向“大、聚、强”转变、空间布局从自然生长向规划引领转变、管理体制从镇街各自为政向区域统筹管理转变,在珠三角世界级的都市群内打造一个生态低碳、宜居宜业宜休闲的特色发展经济区,这让华阳湖紧随其后开始环境综合整治。 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广东东莞水乡发展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批准《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加快了麻涌镇对华阳湖治理的进程,并为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012年底,为提升麻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麻涌镇党委围绕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专门针对全镇14个村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并到浙江考察学习,主要考察杭州西湖及天目山附近的村庄,深入了解当地如何打造全域旅游。在整体调研考察结束后,麻涌镇立即聘请专家共同制定了整治全镇14个村的“五区九园六纵四横”的总体规划。 在总体架构基本夯实的情况下,麻涌镇于2013年7月开始对华阳湖进行施工,利用市财政3亿元的水乡统筹发展补助资金,大力推进华阳湖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计划用18个月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华阳湖20平方公里的整治改造:第一个半年,基础整治,包括截污、清淤、水利建设等;第二个半年,完成绿化工作;第三个半年,周边植物种植显成效。同时构建由有关领导班子主抓项目落实的领导架构,制定项目进程推进表,细化项目工程,并且协调镇政府各个部门,成立各项工程的领导小组抓落实、抓进度。 协调绿色产业统一发展,围绕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进行产业升级,打造全流域旅游,推动麻涌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18年,麻涌镇生产总值260亿元,增长7.8%;税收总额43.3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3.25亿元,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1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6亿元,增长44%。
2014年,麻涌镇制定《麻涌镇“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作方案》,秉承“兴产业、拓空间、提品质”思想,推动华阳湖周边企业整治退出,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关停,对洗水、电镀、漂染等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引导退出。全镇列入整治对象的共有121家企业,包括列入六大污染行业的企业12家、其他污染企业109家。关停污染企业,腾出用地近2000亩。 其中,在整治一高污染企业时,为依法收集其确实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证据,麻涌镇采取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对该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统计汇总采集数据形成证据报告。
在基本完成企业整治后,麻涌镇开始注重规划先行,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经验,聘请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对华阳湖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并邀请国家林业局林产规划设计院林业所编制《广东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华阳湖规划、打造成融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圈。坚持系统治污,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修复”的思路,有序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推动华阳湖从污染区转变为生态旅游区。 1.清拆非法禽畜养殖场。由于当地养殖户较多,每户具体情况存在差异,镇政府采取“深入内部”的方式,即村干部带着问题走访每村每户,详细了解每家养殖户的实际情况,于2013年综合制定《麻涌镇清理畜禽养殖场工作方案》,分片区成立领导小组,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清拆工作,并制定惩罚制度,对未按要求达标的村干部采取扣除绩效奖励的惩罚。镇政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切实为当地群众解决困难:一是主动为养殖户寻找销路,将未具备买卖条件的牲畜转移养殖场地;二是在向养殖户提出禁止再次进货的前提下,以稍微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养殖户购买成熟牲畜。经努力,在2013年3月底清理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同时,镇政府还制定了《麻涌镇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反弹长效管理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镇政府在考虑到大多数养殖户除了拥有养殖知识外不具备其他谋生技能的情况下,为解决养殖户就业问题,镇政府为其提供了两项选择,一是提供就业培训机会。劳动部门每年免费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课程,以个人意愿为主,并且带有补贴性质。二是优先安排本地人就业。例如,安排本地人到周边的工业园、学校等地方就业,并且力所能及地向企业推荐本地人才。 2.迁坟。为进一步整治华阳湖周边环境,完成农地统筹工作,麻涌镇政府明确了搬迁坟墓的工作要求,定点建立公墓园,构建迁坟领导小组,制定一周一次汇报工作进度的监督模式,有效推进迁坟工作按时完成。由于农民土地情结根深蒂固,迁坟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为突破这一难题,当地村干部以身示范,主动按照项目推进表搬迁自家祖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感召下,村民陆续完成搬迁工作,共搬迁农地坟墓2.8万个。 3.截污清源。狠抓华阳湖周边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目前麻涌镇已建成截污主干管30.23公里、次支管网58公里,建成3座污水提升泵站及1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年均污水处理达794.6万吨。加强排污口监管与整治,对华阳湖周边河道私设的20多处排污口进行了整治,科学设置华阳湖沿线排污口,提高周边企业的准入门槛,严禁偷排偷放。 4.清淤疏浚。针对华阳湖片区水质污染、河涌淤塞发黑发臭、水系不通的情况,借鉴农民清理河道的经验,利用水上钩机对二涌河、三滘河、华阳河、马滘河几条河涌进行清淤疏浚,将周边水系进行连通,以增强河涌流动性,达到水质自我修复、净化的效果。为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成本,在清淤时采取了用淤泥种植水草的方法,即把开挖的淤泥用木桩固定在流域周边,形成种植带,并在此基础上种植吸附能力强的植物,以达到吸附和降解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并每隔半年对植物作割除处理,两三年后污染物基本清除完成,符合国家标准。 5.修复水体。在河涌两岸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受性好的开花水草40多万平方米,以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或固定,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华阳湖湿地内共计种植千屈菜、美人蕉、翠芦莉、荷花等水生植物48种30多万平方米。同时,通过投放泥鳅、鲤鱼、中华鲟、罗氏虾、中华绒螯蟹等水生动物5000多万尾,构建良好的水生动物生态系统来改善水质。 6.美化堤岸。在完成河道、水质修复的基础上,麻涌镇抓住治堤契机,对堤岸进行绿化美化,种植夹竹桃、垂柳、桃木、黄槐、木芙蓉等20多种植物共35800多棵,建成水上绿道35公里,岸上绿道71公里,进一步对华阳湖进行了生态美化。 充分利用华阳湖环境整治成果,高标准推进华阳湖周边地区的品质提升和配套完善。 1.争创省级万里碧道试点。争取将华阳湖18.3公里绿道申报为省级碧道试点,进一步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系安全,做到安全为本、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共建共享。 2.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以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区,改造提升周边主要街道,逐步完善绿化、木屋民宿、绿道驿站、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3.打造特色景点项目。建设岭南水乡文化旅游景区、水上森林公园、灯光音乐喷泉、风情岛、水上表演舞台等特色项目,提升华阳湖吸纳游客、集聚人才、促进产业结构提升的能力。推进灯光改造工程,成功打造“光影水秀”、3D水幕电影等特色景点项目,大大提升了华阳湖的环境品质。 4.承办高端品牌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成功举办南方草莓音乐节、中华龙舟大赛、汽车漂移大赛、全运会龙舟赛等全国性顶级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地区影响力。策划举办水乡美食节、乡村旅游节等多元化旅游节庆活动,不定期举办足球比赛、华阳湖MM嘉年华、粤剧曲艺表演等专场活动,形成富有水乡特色的文化体育品牌效应。华阳湖景区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成为珠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
生态效益能够带动经济效益。通过对华阳湖的整体治理,麻涌镇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优化了投资环境,改善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土壤,有力推动产业的升级。 1.以生态治理促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引进京东等电商项目,实现传统物流和电子商务“强强联合”。2018年实现电商贸易额从2015年的6亿元跃升至212亿元。接下来重点推动京东亚洲一号项目加快建设投产,预计2019年全面投产运营后有望实现销售额约250亿元,年税收约2.5亿元。 2.以生态治理促进传统粮油产业升级。通过环境治理倒逼粮油产业升级,引导粮油产业科研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推动中粮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粮油实验室。大力推动粮油食品产业向深加工和食品终端发展,加快促进海底捞、周黑鸭、英联马利等项目投产。引导知名粮油品牌代理商或区域代销商在麻涌设点,形成粮油及相关衍生产品专业市场。结合减免租金、资金奖励扶持等措施,大力引进粮油食品终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项目,进一步完善粮油产业链,加快实现从粮油生产基地向粮油展销基地转变。2015年已推动中粮、路易达孚、深粮等多家企业开展粮油贸易,2018年粮油贸易额从2015年的20亿元跃升至77亿元。 3.以生态治理促进城市更新连片改造。将城市更新作为促进城镇城市品质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指导该镇制定《麻涌镇“三旧”改造实施办法(试行)》,明确镇村企合作项目、企业自改项目的操作办法,对“三旧”项目改造补缴土地出让金、转变土地用途指标费中镇分成部分,按比例奖励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工改工土地出让收益全额归村集体,工改商土地出让收益镇村按5∶5分配,“三旧”改造引进的工业项目税收留成实行镇村5∶5分成。投入“三旧”改造拆迁专项资金,收回“三旧”用地近2000亩,2019年计划结合佛莞城际轨道TOD项目建设计划再收回1343亩,至2020年计划完成6000亩的“三旧”改造任务。 麻涌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现华阳湖整体改造及完成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打造生态产品,把绿水青山较强的社会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上进行全面统筹,将极具水乡特色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连片设计,保留凉棚、祠堂、埠头、小桥、榕树等元素,整合历史、人文、农耕、龙舟等资源。自2015年起,投入3.5亿元先后建成“走进香飘四季”“古梅乡韵”“南繁盛景”“曲水岸香”“和乐漳澎”等美丽幸福村居项目,实现全镇15个村全部建成美丽、平安、文明乡村。在这个基础上,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创业和旅游环境,其中,新基村引进“白房子水乡无边(新基)创客基地”民宿项目,并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2.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建成水上绿道35公里,岸上绿道71公里,绿化覆盖总面积1301.6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50.01%,建成各类公园55个。深入实施并推进麻涌特色的“厕所革命”,投入2000万元对全镇40座旅游公厕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批“干净整洁、通透明亮、环保节能、方便快捷”的3A或准3A公厕;投入约1.36亿元,实现全镇环卫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全面统筹,进行市场化管理;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全镇水域面源保洁,实现村(社区)在水域管理的零负担,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麻涌保存了大量的耕地,各个村庄被耕地包围分割。针对这种情况,麻涌镇通过统筹耕地推出市场用于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不仅提升耕地的租金和产出效益,还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让群众生活在公园里。成立麻涌镇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扶持的农业公园按1∶1的标准予以补贴,成功打造了5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5个市级家庭农场,获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的称号。以“公司+农户”方式推广“金麻香蕉”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以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借力华阳湖生态环境整治效果,对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融合产业发展,打造全流域旅游。 1.打造华阳湖特色景区项目。积极引进云南城投,高规格、高标准地建设岭南水乡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光影水秀、真人实景“魅力麻涌—华阳湖之夜”水上表演舞台等旅游项目,引进具有云南民俗风情的表演项目,建成水上森林公园、极限广场、环湖路、特色风情岛等配套设施设备,加快建成总长18.3公里的万里碧道。 2.全面开展城市美化、绿化和亮化。重点推进麻涌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把一河两岸打造成为色彩艳丽的带状公园。对华阳湖片区、一河两岸以及水乡大道等主要出入口开展灯光亮化,展示“七彩麻涌”魅力。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全镇主干道、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增加9座城市雕塑,搭建特色文化元素人行天桥,完成了街道立面改造、广深高速高架桥喷画美化,以及建成一批主题小公园等。 3.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大步实验小学、水乡中心医院、文化艺术中心等民生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优化交通路网结构,梳理莲花山过江通道、水乡大道延长线、佛莞城际轨道、城市轨道R1线等重大交通设施的线位走向,加快推进水乡大道延长线、中心大道三期、新沙路延长线等路网工程建设。
(一)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东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东莞市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两难”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意识到这个问题,鲜明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东莞市通过调研,发现水乡镇街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情况,立即针对现状制定《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保护优先的水乡经济区。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 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加速经济发展,关键要解决环境问题。麻涌镇的实践证明:各地在转型发展中,必须牢牢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坚信哪里的发展环境好,那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那里的经济活动就会出活力、出效益。伴随着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整体发展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变化:环境的改变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城融合、产旅融合、穗莞融合、港城融合“四个融合”的经济发展新态势。与此同时,麻涌镇100天内造出一个华阳湖的奇迹,让外界和投资者看到了当地在政务服务、营商成本等软环境方面改善的魄力,坚定了其在麻涌投资重大项目、依托当地既有产业基础在粮油、电商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布局的信心和行动。 (四)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纵观麻涌镇以生态治理助推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其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领导干部抓落实,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高起点规划,敢于把污染区打造成旅游区;二是大手笔治污,为实施“生态+”战略打基础;三是大魄力治理,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赢得空间,坚决清退“两高一低”产业;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修编《麻涌镇环境规划》,严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上马。制定水污染防治计划,全面实行“河长制”。 (五)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 显然,东莞市深知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下,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犹如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而一旦突破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则两者可以有效实现统一。麻涌镇摒弃华阳湖周围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倒逼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坚持走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华阳湖全流域旅游,使之从经济发展落后镇街走向东莞市镇街经济排行靠前位置。 (六)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机制创新 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是一场硬仗,特别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必须通过创新机制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纵观麻涌镇的实践,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通过机制创新提供了共建共享的渠道与平台。一是创新了动员机制。高规格、大规模地召开了“建设美丽麻涌”动员大会,把麻涌未来的规划详尽地呈现在每一个参会者面前。二是创新了开发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引入某城投集团开发华阳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画出了全域旅游点睛的一笔。香飘四季、古梅香韵、中大创客坊等项目莫不如此。三是创新了共享机制。生态环境改善,带动了华阳湖周边地块升值,进而提升了村民收入。例如,华阳湖湿地公园西侧印象水乡项目共116.41亩地块,租金从原来的月每平方米0.8元提高到8元;华阳湖南侧麻三村临湖一块32亩的土地,租金从原来的月每平方米1元提高到45.5元,每年为麻三村带来1223万元租金收益。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惠及了每家每户,进一步提升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并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编辑:陈馥筠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