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新华社)
深谋远虑——建设生态文明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这是2018年10月18日拍摄的广西桂林阳朔县兴坪镇的漓江景色(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夏日阳光下,金溪河从村口缓缓流过,岸边是几千亩天然阔叶林。村支书张林顺坐在村里的一棵大树下告诉记者:“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卖碳票就挣了14万多元。”
他还记得,小时候常跟着长辈们上山砍树。由于连年过度砍伐,山上一度见不着成材的树木。从2003年开始,三明市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市开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植树护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就在前不久,常口村和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举行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发放首批林业碳票5张,共计碳汇29715吨。张林顺领到的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
据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陈美高介绍,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只要林子管好了,林木所有权人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陈美高说。
从砍树为生到护林增收,常口村的发展是一扇窗,照见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发展观的重大变革,指引着我们坚定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实行动。
曾经因煤而兴的河北磁县,响应国家去产能、划定生态红线等政策安排,下决心关停不少煤矿,依托独特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2020年,磁县全年接待游客700余万人次,增长18%,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9.4%。
经济特区深圳统筹推进茅洲河、深圳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并以此为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70多岁的居民黄耀棠回忆说,以前的茅洲河水“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2016年起,深圳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居民们发现“茅洲河变清变美了,不时还有白鹭飞过”。如今,当地告别散乱污、拥抱高精尖,建设了多个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坚冰正在消融,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的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
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保护: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正在“回家”……
在总书记心中,有两条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条是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高速疾奔的发展方式敲了警钟。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提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条是黄河——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黄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如今,长江之病渐消,江豚频现,鱼翔浅底。沿黄省份也大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活跃在乡间山林,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大江南北,人们正用汗水浇灌和培育共同的绿色家园。
擘画新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水鸟迎风鸣叫,芦苇和柳灌丛郁郁葱葱……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域面积逐年扩大,湿地生态逐步恢复。
年过五旬的牧民侯玉广从小生活在呼伦湖附近。他亲眼见证了湖水的萎缩与恢复。
“小时候,家里的牛羊常到湖边饮水。后来环境恶化,湖周围几乎没草了,鸟也不见了。”侯玉广告诉记者,如今生态好了,沙子看不见了,鸟和鱼也都回来了。
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硬骨头要啃、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专篇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书写辉煌。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推动生产方式和供给绿色转型。
“我们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
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对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会议指出,要围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加强补偿政策的协同联动,统筹各渠道补偿资金,实施综合性补偿,促进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新任务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
来源:新华社 记者:齐中熙、高敬、胡璐、于文静 参与记者:张逸之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编辑:王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