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老学究”到“小顽童” | 2018中国纪录片新态势(二)

邹礴 良友纪录1926 2023-03-31
导语

2018年即将过去,岁尾年终,我们总要回头看看,看看这一年我们都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进步与发展,还有什么不足与发展空间。值此之际,良友推出特别回顾,从不同角度回顾这一年中国纪录片的一些新动态。


从“老学究”到“小顽童”

历史纪录片的发展新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贯穿五千年,故事数不胜数。历史纪录片也自然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主力军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的历史纪录片似乎正在为一些年轻观众所“嫌弃”。那么,怎样才能让新时代的历史纪录片产生更多的用户群呢?2018年,几部历史纪录片为我们展开了不一样的铺陈。


从正襟危坐到俏皮轻松


叮!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伴随着这条短信的迅速蹿红,2018年的历史纪录片开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样貌。



以往,我们的历史纪录片常常会有这样的一种套路:

       卷帙浩繁的文献

+   历史感极强的考古现场

+  数不尽的精美的历史文物

+  专家正襟危坐的诠释解读

+   如诗词散文般的解说词

+    严谨的真实历史再现

=  探索真相的历史文献纪录片

然而,这样“教科书”般的历史纪录片,在现如今的年轻人中间正在变得不那么流行。



而2018年一开年,《如果国宝会说话》就立刻让年轻一代迅速爱上了历史纪录片。因为这部片子的轻松,因为这部片子的“萌萌哒”,因为这部片子如诗般的文案,因为这部片子短小却又如此丰富多彩。


在这部纪录片中,那些长期被尘封在博物馆、考古所里的文物们,纷纷“活”了起来。“肌肉萌”的陶鹰鼎、“蜜汁微笑”的人头壶、太阳神的“美瞳”……这些脑洞大开的联想,却让这些被大众几乎都快遗忘的文物,以一种极为鲜活的状态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打破了惯常我们熟悉的“央视范儿”,没有了正襟危坐,《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故宫文创”般的“皮”,顺利地俘获了年轻观众,收获了几乎所有人对纪录片的追捧、对国宝文物的追捧。




此后,另外一部“脑洞大开”的作品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纪录片的全新风貌。这部名为《历史那些事》的纪录片,打着“实验纪录片”的旗号,在著名二次元网站B站上,开始了自己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奇妙旅程。从此,穿越历史走向我们的不再是那些博冠峨带、冷峻不凡、不苟言笑的历史名词,而是一个个有趣的灵魂。



请暂时先把“竹林七贤精神领袖”“隋朝开国皇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清朝末代皇帝”等等这些历史书上通篇写满的文字放在一边,换个角度看看这些历史上著名大咖们的另一面。于是,被贬了官却“吃”心不改的“猪肉爱好者”、在自己家里偷文物的“贼大胆儿”、患有严重“精分”的离家出走者、历史上最早的“弹幕狂魔”……一个个你似乎从未曾见过的历史人物,就这么嘻哈着打历史的尘埃中,带着一股“潮”气,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里。



经由《如果国宝会说话》《历史那些事》这样的作品,俏皮的国宝,“搞怪”的历史人物,直接让曾经枯燥的历史纪录片,瞬间满血复活,甚至成为带着年轻观众走进“小众”纪录片的“引路者”。


历史也可以很“悬疑”


除了轻松调皮的作品,2018年的中国纪录片中,还出现了一股“奇诡”的“泥石流”。这里面最有代表性之一的作品,就要数《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这部纪录片的选材,取自于1931年在上海火车站发生的一桩惊天大案。这一案件中,涉及到的势力既有国内的,亦有当时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既有“白道”的,又有“黑道”的。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部作品本身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具有任何悬念。毕竟,历史早已发生,而且这一案件的始末缘由也早已被写进了历史书。



正如《烧脑!历史纪录片原来还可这样拍!》一文中所述: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历史”,也很“民国”。在纷乱的民国时期,政坛动荡不安。在1931年的历史烟云中,不仅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甚至还有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明争暗斗。于是,一场由不同方面派出杀手刺杀不同目标人物的大戏热闹登场。然而,当大幕落下,曲终人散的时候,真正的目标却都依旧活蹦乱跳。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军部、王亚樵、宋子文、重光葵、田中隆吉……一路路人马,终究抵不过“命运”的“耦合”,历史的前进最终还是如我们已知的重复着。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在导演韩晶的大开脑洞下,成为了一部“阿加莎”式的悬疑电影。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没有采用传统历史纪录片的讲述方式,而是用一个画外音当做故事的讲述者。当刺杀案件发生后,各路人马开始抽丝剥茧地探寻真相。而当真相如洋葱般被一层层剥开后,我们终于了悟那画外音竟然是……(想知道画外音到底是谁?请关注“良友纪录1926”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上映信息,去院线中找寻答案吧)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观众在寻找“画外音”这个答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一段被尘封了将近90年的历史奇案,更让观众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如果当年的刺杀宋子文的计划成功,又或者被刺身亡的是重光葵,那历史将何去何从?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要好看,还要有深刻的反思,而《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在这一点上绝对是做到了的。


历史不再是老爷爷


如果说,我们传统的历史纪录片,总给人一种学贯中西的老学究一丝不苟地走在那里给你讲故事的感觉,那么2018年的这几部纪录片,就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纪录片更加活泼的一面。


正如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学术观摩会上所讲到的那样,

历史纪录片不能光是拍的“团结”“紧张”“严肃”,一定是要好看。历史还可以是很有风情的,历史纪录片不再是一个胡子都白了、带着小帽和5000度的高度近视眼镜的老爷爷,而是可以很顽皮。



现如今,越来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我们的身心已经颇感劳累,而要在这样的状况下还继续去要求所有人都时刻关注着枯燥的教科书一样的历史纪录片,那显然是对观众的“苛求”。正如很多历史系的学生其实都不太喜欢在故纸堆中“苦中作乐”,而是更希望欢乐地学习一样,观众也希望透过更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就像我们身边不再是那位“无不知 百行通”的老爷爷念叨着那些故老相传的“陈芝麻烂谷子”,而是一个略显顽皮的小朋友在向我们描绘着一个个奇妙的小故事。这样的历史,真的更好玩儿,也更好看。


创新与探索,该何去何从?


历史纪录片在2018年的探索与创新,当然也颇受争议。


尽管目前《如果国宝会说话》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4分,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是没有。有观众对节目的“深度”表达了质疑,认为“每一集只有五分钟,对文物的出处,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没有时间去很好的诠释出来”。还有观众表示,该片“五分钟一集,教学片水平。废话太多,不是一部能倾听的电影。”又或表达出“文案语言矫情,摄影剪辑混乱”等观点。还有观众表示,这部作品还是太过粗陋,对于几乎没有历史学知识基础的大众而言可能是很精彩的节目,但是对于有了一定历史基础的人可能就是一种“负累”。



在“颠覆历史”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的《历史那些事》,更是招致了更加多的负面评论——

宋朝苏东坡穿越现代到东北饭馆教厨子做东坡肉?跟我说是纪录片的创新和颠覆?别以为配音和BGM弄得跟《舌尖上的中国》似的,就是纪录片了。真给纪录片招黑。演员的演技还没有快手土视频的主播好,真是太尬了。无良剧组的魔爪终于伸向纪录片这个题材了。纪录片不就应该老老实实的讲事情么?

想要拍寓教于乐,贴合时代的纪录片是很不错的理想,只是在追求这些理想之前,首先应该做一部合格的纪录片,这一点本剧显然没有做到,太浅太散;所谓的改革和追求也只是滥用网络流行语,硬拗着不好好说话而已,我实在没觉得哪里好笑,或者哪里可爱。

形式大于内容,博人眼球之拙作

……



被冠以“阿加莎式悬疑”的《1931刺杀宋子文》,同样也被吐槽:

很有想象力和诚意,只是消解了故事原本应有的张力和历史时局肃杀感,只剩下导演显得有些矫情的个人历史观和电视纪录片既视感(无不尊重之意),知识性极好,作为电影差了些许味道,特别是演员的历史还原情节极其跳戏。


因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地反思,如何在历史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上掌握好一个适当的“度”,让历史纪录片不至于因为一味追求“娱乐”“轻松”而丧失正确的“三观”以及基本的史实的严谨性,也是那些希望在历史纪录片中有所创建的创作者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