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与创造: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将可以玩出什么新花样?
在当下这个原本各自“单打独斗”的媒体载体纷纷朝向“融合”迈进,传播手段日趋多元的“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应该做出怎样的应对,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更多的观众更好地认识纪录片、了解纪录片、爱上纪录片?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各种纪录片相关活动中都成为热议的话题。
2019年4月17日下午,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的活动中,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主持的“‘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内容创新与影响力提升’主题论坛”,就邀请到Blilli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先生,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女士,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先生,阿里大文娱、优酷副总裁干超先生,中国全景网CEO王超先生等纪录片界的大咖,深入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些新思路、新动态。
内容创新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领域,内容本身的好坏,都是决定这一产业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正所谓“内容为王”。而作为“电影长子”的纪录片,其得失更与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曾创作过红极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在去年取得广泛认可的《生活万岁》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在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内容的创作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指出,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和她后来创作的《生活万岁》这样的纪录电影,以及一些新媒体纪录片,其区别就在于“大屏和小屏”的区别,以及观看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画面语言的使用变化、作品节奏的变化、内容表述的变化等等一系列变化。此外,屏幕的变化转换,还会带来解说词使用的变化。任长箴表示,在创作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可以用较多的旁白解说去解读一件事、解读人物,但是纪录电影则不能这样,而是更多地运用镜头语言让观众慢慢体会。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更多地思考,在不同的屏幕上,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接收到创作者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创作者还需要更深刻地思考,如何让拍摄记录下来的内容在最终的成片中更加生动。任长箴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播渠道怎样多元化、“融媒体化”,创作者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让作品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和表达。
内容的创作,特别是一些相对较为大型的机构的纪录片内容创作,是与其背后的力量的支持有着分不开的紧密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刚刚赴优酷履职不久的干超就深有体会。干超表示,优酷目前在几乎所有节目的制作中,都要求投资回报率达到1以上才能启动项目,但是在纪录片和文化类节目上却没有这样的“经济桎梏”,甚至允许纪录片项目承受一些亏损。因此,在2019年度项目预算上,优酷除了干超报上去的纪录片项目没有被削减之外,其他项目的预算都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削减。干超认为,这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机构对纪录片的重视与期待。有了这样良好的环境,更多有质量、有温度的纪录片才能不断涌现。
没有好的回报和收益,创作者的热情会不断降低,进而导致创作节目品质下降。针对于此,干超谈到了目前优酷正在探索的一种全新尝试的“B2B2C”模式,即创作者将作品通过相应渠道上传至优酷平台,之后不仅产生以相对较高的价格产出的分账盈利,还会产出广告分账及后续所有相关衍生品价值的分账。这样将极大地提升纪录片创作者的收益回报,今儿提升他们的创作热情。按照干超的话来说,这样一种全新尝试的模式上线运作之后,那么所有参与方都将成为这个项目的股东,共同为一件事情、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效果和成就。此外,干超还谈到优酷目前正在进行的“作风改革”。即简化流程,提升效率,保证创作者收益尽快到达创作者自己手里,从而进一步促进创作者创作热情,提升纪录片内容品质。
内容的创作,不仅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思路、表达手段、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更会因为新技术的介入,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产出。对此,长期在VR虚拟现实领域深耕的王超表示,影视作品,特别是一些纪录片,正在成为VR虚拟现实的“刚需用户”。王超认为,在目前“融媒体时代”到来的这个历史节点上,影视作品的中心,已经从导演向观众迁移,从过去的“导演中心式节目”朝向“观众中心式节目”转变。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令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内容体验,尤为显得更加有意义。王超表示,相信随着5G时代即将到来,VR虚拟现实技术也将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影响力提升
记得当年著名演员李雪健老师曾有一则广告,其中一句台词就是“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如今,在一个“人人都是媒体”的年代里,各种讯息犹如巨浪奔腾,在我们的生活中席卷而来。“声音”有了,但是面对如此纷繁的“声音”的“堆叠”,纪录片应该怎样令更多人知晓?这是摆在每一个纪录片从业者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为从传统媒体“转行”到新媒体的代表,朱贤亮在当天的论坛中指出,新媒体对纪录片的传播的责任和所要做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还认为,在纪录片的内容传播上,新媒体这一端也正在日益凸显出其特殊性。有别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传播渠道,新媒体在“非线性”传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朱贤亮所言,对于纪录片的传播而言,新媒体的特性就在于“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基于此,朱贤亮还指出,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年轻受众可以透过新媒体更好地了解、认识、接受、观看纪录片。
作为目前国内最好的纪录片讯息传播平台负责人,张延利对融媒体时代的纪录片传播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纪录片不能进行很好地宣传,其被大众所了解的可能性自然就会极低,也就自然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张延利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纪录片导演都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去考虑传播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考虑如何运用符合当下传播大环境的手段传播,考虑到现在传播介质的变化对传播内容带来的变革。他指出,无论是通过短视频、音乐、海报,还是在各种物体上的二维码信息传递,都可能给纪录片作品带来相应的引流效果。基于此,张延利还表达出更深层的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不要试图影响所有的人,而是要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或者去影响你所在意的人,这样可能对纪录片的传播起到比较好的巧劲作用。在谈到传播渠道的时候,张延利表示,“融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体”。我们在做纪录片传播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怎样的载体适合我们怎样的内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