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进步如何助推纪录片升级换代?

邹礴 良友纪录1926 2023-03-31

历史,就像是永远向前飞驰的列车,在时空的轨道上永不停留。能够让我们记住曾经的故事,为今天立此存照,为未来预示的,除去白纸黑字间的册页,纪录影像更有着鲜活的生命与生动的灵性。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留存纪实影像的方式与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由此,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也都在深刻地思考——

今天的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技术手段,为历史列车留下一段段最真实最纯粹的纪录影像?



真·权威解读

广电总局研究者

阐释“超高清”


2019年4月18日举行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纪实影像与技术进步”主题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科院”)的周云女士为大家进行了权威解读,助力纪录片工作者在更好地了解“超高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高品质优秀纪录片作品。


自4K技术问世以来,广电总局就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相关超高清技术进行细致认真的研究,并陆续研判、制定了相关的标准。目前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政策、指南等。此外,总局广科院还与央视、北京台、广东、四川等一些相关的超高清机构,在4K、8K等超高清方面积极探索并开展合作。



周云首先介绍了两项比较重要的标准文件。2018年9月由广科院牵头制定发布的《4K超高清电视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2018版》,旨在对超高清电视直播、传输、接收、显示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确保超高清电视在输出端能够有较高质量的保证。而《超高清电视视频产业行动计划》则是为保障4K产业稳步推进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这一行动计划,中国提出了适合我们自己行业发展趋势的“4K先行,8K兼顾”的整体技术路线,为中国超高清节目制作、输出、接收等各环节指明了各阶段的发展方向。


在视频编码标准上,周云介绍,自2016年5月开始,广科院依据国际上的205HUAC标准,制定了相应的符合中国实际制作要求的标准。目前,编码码率设置为36Mbit/s的USDR编码方式,是2018年正式开播的央视及广东4K超高清电视频道所采用的标准编码方式。而自2017年12月,根据国际上超高清节目制作参数的ITU的BT2020的标准,广科院先后发布了GY/T315GY/T316两个标准。其中的GY/T316,是用于三维声节目制作的先进声音系统。目前,广科院仍在按照广电总局的指导,继续研发制定相应的中国超高清标准体系。


周云还介绍到,根据分辨率进行的画质区分中,我们已经熟知的是“高清”,即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像素)。目前正在开始逐步广泛使用的4K技术的分辨率则达到了3840×2160(像素)。而在未来将大展身手的8K技术的分辨率,则更是达到了7680×4320(像素)。长期以来,广科院的研究者一直都在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者、影视节目制作专家和机构等进行过探讨,表明8K技术所达到的分辨率是人眼所能够识别的极限分辨率,因此8K的视频内容将可以最大限度地令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超高清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分辨率的提升,更有色域的扩展和位深度的提升。从709色域,到2020色域;从8比特的位深度,到涵盖25、30、50、60等更多帧率的位深度,视频内容从高清到超高清的演进,将会呈现给我们更加丰富的色彩、更有层次的颜色细节、更加生动真实的画面,以及更为细腻的视觉体验。


为了令视频内容更好地呈现出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效果,广科院还在标准制定和实践中,大力推广“高动态光照渲染”(即“高动态范围”,英文缩写“HDR”)技术,可以促进被拍摄的对象能够有更好的视觉层次感,避免细部因过暗或过曝导致无法呈现。周云在介绍过程中简析了HDR技术中,HLG系统PQ系统之间的差异,以及HD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周云表示,最高亮度支持为10000nit的PQ系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当拍摄设备的主监视器的亮度支持不能达到被拍摄对象本身的亮度标准时,拍摄记录下的内容的亮度会被降低,从而导致在后期制作中这一被拍摄对象的最高亮度无法实现最佳还原。而HLG系统则和基于伽玛的SDR系统是比较类似,都是一种校准系统,并不会直接导致被拍摄对象亮度因为拍摄设备的局限而在后期无法实现最佳还原。


真·硬货

一线从业者畅谈技术进步


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越来越好的技术,也让更多纪实影像的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天的论坛中,多位来自纪录片创作一线的工作者,就透过他们参与的诸多案例陈述和样片欣赏,分享了他们在各自工作中,运用先进技术为纪录片创作增添亮点的经验与心得体会。



北京电视台制作部副主任孙海峰在论坛正式开始前的致辞中指出,技术的进步,对于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及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图像画质在观感上的提升,更是一种涉及到创作理念、作品水准,甚至是对整个纪录片产业和市场的全方位的提升。他表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4K、甚至8K技术,已经不是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是远远走在全世界纪录片拍摄的前面。但是同时,这也对我们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如此先进的技术,创作出引领世界纪录片风潮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区内容合作高级经理崔娜莉在致辞中谈到,作为一家专注于研究音视听的科技研究公司,杜比实验室与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互相激发灵感,不仅获得了奥斯卡的认可,更获得了创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她表示,希望通过和纪实影像工作者的合作,能够讲述出更加动人的中国故事。她认为,当下的中国纪录片产业中,不缺乏能讲故事的好导演,也很容易展示故事背后的知识,但是如果能够运用好最先进的技术,则会成为将纪录片推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强大助推力量。



作为一部将航拍技术深度融合到整部作品中,从而达到“让双眼放飞”的纪录片,由北京纪实频道与日本NHK联合创作的《古道寻踪》,引领我们从空中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与中华历史。该片摄影师赵波老师在谈到创作历程的时候表示,制作这样一部大型的航拍纪录片,对于北京电视台而言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尝试,特别是在4K技术与航拍相结合的情况下,如何在连续的飞行画面中建立起剪辑逻辑和视频关系,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就是,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对太行山山脉及周边环境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华文化的整体历史发展进行了一次不同视角的全新诠释和解读。


2018年,一部由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嗨!东盟》引发了广泛热议。这部走遍了东盟十国,真实记录下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4K纪录片,通过一个个发生在东盟国家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挖掘出中国观众对东盟国家那些“熟悉中的不熟悉”的精彩“内幕”,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全面了解东盟国家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大门。很多观众在收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都很想进一步了解,这部纪录片到底是怎样拍摄的?运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论坛当天,该片主创团队就对这些进行了分享。



该片主摄影师魏伯寅老师在分享中谈到,由于要在15天的时间里完成东盟十国的拍摄,因此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选择的都是轻量化的小型设备,并加入航拍设备、水下拍摄设备,而这些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数字影像工程师郭豪珺在分享中首先介绍了《嗨!东盟》创作过程中使用4K技术的一些基本情况。每一部好作品,最核心的都须要一个好的内容来支撑,而“越好的内容,就越需要好的画质作为支撑”。好的内容将可以帮助创作者和观众都更好地解读作品,而更好的画质、更新的技术,则会从另外一种方面将创作手段进行更大限度的丰富,从而为整个作品增光添彩。因此,在《嗨!东盟》一片的拍摄历程中,创作团队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内容为体,画质为用”。在郭豪珺看来,超高清技术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使用,可以带来“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高动态氛围”“色域”“量化位深”五个层面的全面提升。


当然,任何技术的进步也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郭豪珺也表示,对于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东盟十国全部拍摄任务、频繁转场等客观因素的《嗨!东盟》创作团队而言,应用了超高清拍摄技术带来的最大困难,恐怕就是海量的数据。他介绍,整个《嗨!东盟》项目的超高清数据,大约有25T左右,这一数据量对传统的摄像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压力。


郭豪珺认为,超高清技术的应用真正带给纪录片生产环节的改变是“工种职责的改变”。他解释说,相对超高清技术而言,传统的纪录片生产流程其实是一种前后期脱节的生产方式——前期导演带着摄像拍完直接交付到后期,“这种生产方式对超高清来说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而超高清技术本身在技术工种、生产流程等环节上都有一种强关联性——原来那种“技术和内容一手抓”的“导演中心制”发生巨大变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不光是要贯彻导演的意图,还要保证拍摄的素材‘可用’。”也就是说,摄影师要担负起他所拍摄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后期需求。因此,摄影师也将对后期的画质负起信息采集的责任。


此外,郭豪珺还表示,超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得纪录片创作团队“将电影工业BIT的工种引入纪录片生产流程中,将前期后期工种串联,前期拍摄一方面辅助摄影师,一方面设备选型、正确设定所有摄影师的参数。”他以《嗨!东盟》为例进行解读说明——拍摄团队在出发前选定设备,并将所有摄像机参数进行了严格的技术规范供摄影师参考;将所有摄影机进行试拍,保证后期某些机型匹配方式上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在引入BIT这一工种之后,拍摄团队还根据后期生产周期、后期图像质量需求,以及后期不同站点软硬件的配置,制定一套完善的生产流程。由此,BIT这一工种的出现,平衡了质量、成本、安全和效率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超高清领域,除了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知的4K技术,8K技术如今也已经被用于纪录片拍摄。郭豪珺也通过8KHDR纪录片《极致中国》系列,对8K技术的拍摄进行了分享。郭豪珺表示,推荐这部作品,不仅因为这是北京电视台首部、同时也是国内首部户外8KHDR纪录片,更因为这是目前国内创作出来的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播出的8K作品。目前,国内尚无8K播出平台,因此该片的播出是在日本NHK电视台前段时间进行播出的。这一播出,标志着着8K生产走完了完整一个循环,也是对国内超高清生产非常宝贵的经验。



纪录片是视听的艺术,极致的画质、好的故事,只是一部好纪录片的一部分,而声音则是一部出类拔萃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此,吾爱吾乐声音总监凌青就以《风味人间》为例,分享了先进的声音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更为重要的作用。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过程中,与杜比实验室进行了全面合作。在这一合作过程中,杜比全景声技术的使用,帮助创作团队在建立了128个通道的基础上,补充了层次和空间感上的不足,全面实现了声音上的“沉浸式”呈现,从声音的角度给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提到“杜比”,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的处理”,正如前面提到的“杜比全景声”的应用。但是较少人了解的是,杜比实验室实际上也在图像处理上有着“独门秘籍”。数字王国公司的调色师胡旭阳就透过利用“杜比视界”为《风味人间》进行调色的过程,对杜比实验室的这一图像处理工具进行了分享。胡旭阳表示,在《风味人间》的调色过程中,他发现原本在前期拍摄中看到的真实的画面非常漂亮,但是由于SDR标准显示的极限,限制了后期处理的画面的还原度,使得画面相较于真实场景而言黯然失色。包括阳光的层次感、暗夜中画面上的细部特征等,都无法和真实的场景相提并论。但是通过利用杜比视界,则可以更好地还原真实场景中的色彩、光亮度等画面细节。他还在现场用两台电视为嘉宾们展现了利用杜比视界进行调色和利用SDR进行调色的视频片段,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更为先进的调色技术带来的更佳的视觉体验效果。



技术的进步,将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也在创作过程中对拍摄者、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人类还会有怎样更加厉害的技术手段,助力更多优秀纪录片涌现。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只有创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作理念,寻求到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与传播价值,技术才会帮助我们,让纪录影像的未来之路,走得更加宽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