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真的少儿不宜吗?
北大学者秦春华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度引发网友热议。
文章中,秦春华从旅途中给女儿讲三国中“蒋干中计”的故事谈起,认为“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他表示:
“《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
《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而《西游记》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
《红楼梦》从教育的角度看,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
其实读不读“四大名著”原本只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但秦教授的这番言论,很可能会带动一批不明所以、没有主见的家长盲目否定四大名著。
这些家长有一个特点:喜欢盲目跟风,尤以转发朋友圈的鸡汤文为甚。
专家说:国学大补。所以我家孩子得学《三字经》、《弟子规》。
专家说:背诗没用,孩子根本不理解。那我家孩子就不背诗。
秦教授的这番言论如果被某些公众号改头换面,换上“住手!别再带孩子看四大名著了,专家这么说”这样耸动的标题,很多家长不会去思考,直接就奉为圭臬,从而就不让孩子看四大名著了。
中国家长本来就喜欢左右孩子的选择了,再不带脑子的被标题党文章牵着鼻子走,连孩子的课外读物都要左右一番,不知道是不是秦教授的本意呢?
与其关注“四大名著少儿不宜”这样的言论,家长们不如花点时间了解一下所谓经典到底“经”在哪里?或者如何帮助孩子了解经典?
砖家观点千千万,自己动脑是关键。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都有他永垂不朽的作品作为源头,这些作品融相对永恒的真理性、高度的人民性、强烈的时代性、进步内容与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性、权威性与社会影响力于一体。所谓经典:
在广义上,指一定时代被公认的最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在狭义上,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为主体的人文学科最重要的典籍。
在中国文化中,经典一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典籍就是典型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它最大的优势是承载着先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因此有着丰富的内涵。
1、让孩子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
2、促进孩子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孩子的人文底蕴。
3、文学是德育的最好素材,能够将不具传递性的美德于无形中最大限度地教给孩子。
我们现在熟知的四大名著即《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中:
1、《三国志演义》是历史演义的代表作;
2、《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代表作;
3、《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4、《红楼梦》则是世情小说的代表作。
但是,“四大名著”最初的叫法是“四大奇书”,指的并不是现在的这四部著作,而是明代四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这四部书就经常被并列,所以清初李渔明确提出了“四大奇书”的概念。
“四大奇书”其实是比照“四书”而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作“四大正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则是“四大奇书“,“正书”代表的是大传统,“奇书”代表的是小传统。
至清代中叶,由于《金瓶梅》并不适合作为普及读物,再者由于比《金瓶梅》文化韵味更丰厚的《红楼梦》的出现,渐渐取代了《金瓶梅》的位置。
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人致力于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中的经典。
20世纪50年代,在整理出版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获得了“四大名著”这一并称,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99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四大名著作为课外阅读书目。
1999年,新课程改革启动,随后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性课外读物书目”中,四大名著的分量越来越重。至此,四大名著的经典地位获得了广泛认可。
虽然秦教授的观点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他的这个观点其实是建立在成年人对儿童思维的过度揣测上。
如果与现实中的抖音、农药、吃鸡相比,四大名著何其大雅。
秦教授担心孩子学着“揭竿起义”真是多虑了,因为小孩只分对错,只有大人才看利弊。
对孩子来说,压根就不会去考虑那么多深层次的问题,更不会像做阅读理解一样死抠字句的涵义,在大人眼里四大名著中各种复杂的情节用意,在孩子眼里反而就是一个单纯的故事。
一个人如果在他记忆力最好、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接触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起码可以为他的智慧和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别说在情节之外,那些丰富的文学内涵。比如《红楼梦》中除小说的主体文字外,还有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丰富的各种文学形式,对孩子文学素养的积累绝对是利大于弊。
回到家长层面,家长如何来帮助孩子了解经典?
很多家长,总是有很多担心。觉得孩子看了武侠小说便会打打杀杀,看了言情小说就会早恋,看了科幻小说便会想入非非。在如何给孩子选择书籍的问题上,总是有很多没必要的顾虑。比如一些家长,到书店就想着给孩子买一些能帮助作文提分的书,七成以上的家长都迷之爱买《意林》合集,却不愿意给孩子一点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
作为家长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1、做孩子阅读材料的筛选者。这里的筛选是建立在家长自我认知建立的基础上,由于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无法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就需要家长承担阅读材料的筛选者角色。
2、做孩子阅读方式的引导者。每天安排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以身作则;鼓励亲子之间探索式阅读,提出问题并一起寻找答案,特别要鼓励孩子对经典敢于质疑的精神;利用游戏、表演、制作亲子图书等方式,开展亲子阅读。
3、做孩子阅读经典的推广者。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集体阅读、集体读书等方式,提高孩子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最后说一句吧,现在我们并不用去担心孩子“读什么”,反倒是要多去关注孩子“不爱读”的问题。与其担心孩子看什么书,不如鼓励孩子多看,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孩子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
END
关注我们
带你变美变有钱
美麻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