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鹭洲头:寻找朱偰先生的视角

飞刀看书 飞刀看书 2022-09-29

今天,是朱偰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忌日。

本公众号昨日推送了网友@瑶小八(程瑶)的《朱偰先生视角中的秦淮旧影新颜》。该文以朱希祖、朱偰父子的日记和游记为线索,生动还原了父子二人在夫子庙一天的游历经过,视角独特,推荐一读(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恰巧我在参与“主题南京”文保团队众创《金陵古迹今昔——走进朱偰先生的视角》过程中也有一点心得,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分享给大家,以此寄托对朱偰先生的怀念。


文:小陆飞刀


—谨以此文纪念朱偰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收录了东花园故址和旧院长板桥故址的两张照片,拍摄地点都在今白鹭洲公园一带。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白鹭洲公园以及周围街巷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照片里的旧景早已面目全非、难以找寻。我根据照片的细节和相关资料,试着还原出这些老照片的具体拍摄位置。


东花园故址(白鹭洲公园)

第一张是东花园故址,即白鹭洲公园。拍摄者站在水边,对岸有一片亭台和几棵稀疏的树木。

朱偰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所著《南京的名胜古迹》中写道,“抗战以前,就东园故址,改建白鹭洲公园,中有茶厅,前临大池,大约是一鉴堂的旧址;又有草亭石桥,可能是丹桥的旧址。”

黄裳先生在《金陵五记》里也记述了他在1947年游览白鹭洲的情景:公园范围不大,仅“一二假山石,几树春花,几处楼台”而已。园中有个大水阁,里面挂着一副对联:“此地为东园故址,其名出太白遗诗”,沿河有茶座,可以看见堤上的行人、对面的城墙以及城墙一角的鹫峰寺。

以上信息表明,民国时期的白鹭洲公园范围很小,建筑景观主要集中在白鹭洲茶庐“东园故址”一带。

今白鹭洲公园“印月桥”下,就是“东园故址”景区。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片仍然是白鹭洲公园最主要的游览区。

老照片里出现一片建筑的地方,就是今白鹭洲公园“烟雨轩”等建筑所在的区域——“东园故址”景区。它们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经过了多次重修,已经不是原来样子,但大体位置没有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白鹭洲公园明信片,画面为烟雨轩的水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一片亭榭仍是白鹭洲公园的中心游览区域,除了南面一角的秦淮区“少年之家”,公园里没有太多的房屋建筑,边缘一些区域甚至还是菜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白鹭洲公园地图上,烟雨轩仍是最醒目的景点。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外国摄影师Metzener站在烟雨轩对岸的河滩上,自东向西,拍下了那张“东花园故址”照片。当年的市内小火车铁路在他身后穿过 ,铁路的东侧是高大的武定门城墙。

1959年,公园将废弃的铁路路基土石方和挖出的湖泥堆筑起来,形成了一座白鹭岛。八十年代以后,又陆续在岛上营造出一片新的亭台景观,形成现在的模样。

烟雨轩对面的白鹭岛今貌。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可以看见后面的城墙。(@瑶小八摄影)

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多次修整,现在的水面扩大了许多,当年外国摄影师站过的河滩已经消失,我在白鹭岛边的水上舞台找到相近的位置,拍下了这张照片。



旧院长板桥故址

让我们再来看看影集里的另一张照片——旧院长板桥故址。

不少人以为这处景物在内秦淮河的主河道附近,很难联想到这里也是白鹭洲。

仔细观察照片的细节,我们会发现远处那片建筑的轮廓,与前一张白鹭洲公园照片中出现的楼阁非常相似。特征最明显的,是一座靠近水边的建筑,它的白墙一侧有个小小的斜边。

(可点击放大观看)

这座建筑,也常出现在一些老明信片上,显然是当时白鹭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过新旧景观的比对,我最终确定了这个建筑就是白鹭洲公园里至今尚存的“烟雨轩”!


今白鹭洲公园“烟雨轩”,旧时临湖一面的白墙已被拆去,加了两只突出的飞檐,并建了一个水榭。

出现在“长板桥故址”照片里的建筑,与前一张“东花园故址”照片里的楼台,确实是同一片建筑群,摄影师在不同位置分别拍摄了两张照片。

根据老照片上建筑群的位置,再参照远处城墙的走向,我们不难推测出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

当年的摄影师位置,应该在今白鹭洲公园西北门入口附近,也就是当年小石坝街的最东端,今玩月桥北侧的岸边,由北向南拍摄。

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里写道,“旧院故址,逶迤颇广,西至院门口,北至钞库街,东与中山东花园一河为界,建长板桥以通行人。其地水烟凝碧,杨柳翳青,为歌舞胜地。即在今日,小石坝街一带,犹多湖沼,惟荒凉芜秽,令人不胜今昔之感耳”。这张“旧院长板桥故址”老照片里的环境,与这段文字描述是一致的。

现在这一带环境变化很大,大部分视野被树木和建筑遮挡,站在玩月桥边,我们再也拍不出旧照中的荒凉空旷景象。



朱偰先生的第三个视角

在搜集资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朱偰先生当年在此处的第三个视角。

这是一张民国老照片,出自南京出版社的《老照片 南京旧影》,标题为《白鹭洲》。

这张照片中心是一片中式园林建筑,几处建筑的外形轮廓与前两张《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照片里的建筑特征吻合,显然也是白鹭洲茶庐(今“东园故址”景区)一带。

在这个视角里,我们很容易将老照片中几处建筑与今天公园的景观对应起来。

照片中央的那座房子,原来是一间四面无墙的茅屋,现在它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假山。茅屋其侧后方的建筑,歇山式屋顶上飞檐翘角,显然就是临湖的那座“烟雨轩”。“烟雨轩”对面,隐约可以辨认出有一座小亭子,这座亭子至今还在,叫做“话雨亭”。

今“东园故址”景区里的假山和草亭。据说,白鹭洲的部分假山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愚园搬过来的。

建筑群四周是湖沼和菜圃,高大的城墙横亘在镜头正前方。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显然是在今白鹭洲公园“东园故址”景区西侧的河道对岸。

当年的拍摄位置,现在已盖起居民楼,老照片里的那道水上土埂处,现在是一座长桥。浓荫遮盖之下,我们看不清对岸的更多景观。

《老照片 南京旧影》没有标注出这张老照片的摄影者姓名。经与朱偰先生之子朱元曙老师确认,这张照片是朱偰先生拍摄的,可惜没有收录进《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这第三个视角,更清晰地反映了当年的建筑布局细节和周围环境面貌,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前面的推断,为本次探寻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一次,我追随着朱偰先生的身影,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异旅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就住在南京城南,秦淮河边、白鹭洲畔,曾是我无比熟悉的地方,到处留下过我和伙伴们的足迹。

今天,我的目光与朱偰先生的视线重合在一起,那些模糊、遥远的旧时情景,顿时变得如此生动而清晰。

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

当民国旧景与今日新貌二者交汇相叠,在我眼前投映出的,竟然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春画面!




注:《白鹭洲头》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本文续篇《“烟雨轩”的前世今生》。


“飞刀看书”往期推荐


今天,我们要怀念一个人

“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一位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一位勇敢而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荒唐的年代含冤弃世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